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16

第16章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行动上要沉得住气(2)

在当时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可是青霉素能杀灭各种病菌,并且能治疗各种炎症。直至今日,它仍然是医生对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成为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

弗莱明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比别人做得“多一点”,然后他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实验,最后创造了新的发现。

另一方面,很多人一直认为成功是和天赋有关。被人们称为“神通”“天才”的人,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绩,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天才属性”或“天才基因”。事实上,天才98%是由汗水换来的,不去努力付出更多,那2%的灵感就将变得没有丝毫意义。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的“一万小时练习”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个实验室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的。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好”;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人,他们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5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2到3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怎样拉得更好。事实上,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

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习时间已经超过1万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地达到很高水平。同时他们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努力,他们是非常非常努力。

我们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这样的实例来佐证:没有所谓的天才,无论是莫扎特作曲还是披头士的现场演出,他们都经过了一万小时的练习:

1960年到1962年末,披头士到汉堡去了五次。第一次,他们演了106晚,每晚五个小时以上。第二次,他们演出92场。第三次,他们演出48场,在台上待了172个小时。最后两次汉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个小时的演出。加起来,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演出了270场。到他们1964年一鸣惊人时,他们大概现场演出了12000小时。

这个数字惊人之处在于:今天的很多乐队,整个职业生涯也没有演出过12000小时。

看来,我们必须要接受“做得越多离成功越近”的观念了。那么,对于在当今激烈竞争社会中的年轻人来说,这一信条又如何更好地在现实中体现呢?——每天多做一点儿。

的确,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是你“分内”的事,但同时你可以选择多做一点“分外”的活,比别人期待的更多一点,以鞭策自己快速前进。率先主动是一种珍贵且备受赞赏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敏捷、更加积极。哪怕你只是普通职员,“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也能使你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委托人和顾客,你周围所有的人都会关注你、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为杜兰特工作时,职务很低;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却已经成为杜兰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迁,秘密就在于“每天多做一点儿”。来听听卡洛·道尼斯是怎么说的:

“在为杜兰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而杜兰特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因此,我决定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是的,的确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杜兰特先生提供一些帮助。”

“工作时杜兰特先生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亲自来做。很快,他就发现我随时在等待他的召唤,并且逐渐养成招呼我的习惯……”

杜兰特先生之所以习惯了召唤道尼斯,是因为道尼斯主动留在办公室,使杜兰特先生随时可以看到他,并且提供诚心诚意的服务。这样做获得了额外的报酬了吗?没有。但是,道尼斯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使自己赢得老板的关注,最终获得了提升。用前面的话说,这里的“一盎司忠诚”,就相当于“一磅智慧”。

“每天多做一点儿”不仅能彰显自己勤奋的美德,而且能发展一种超凡的技巧与能力,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生存力量,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提供服务。如果能在工作中自愿主动多做一点儿,那么你的收获就会远远超过你所想象的范围。

4.事业因专注而成功,生命因专注而绚烂

三心二意、好高骛远永远成不了大事,专心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即使底子再薄弱、力量再微小,只要专一,最终也能达到目标。古代棋艺高手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故事,想必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专心致志听讲的人肯定能够学到真本领;而一心想着顽射鸿鹄的人,能够学到一些皮毛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人如果心中不专一、做事不专注,必会使他所有的快乐、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变得不真实,如此荒芜一生;相反,如果能够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眼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那么终究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戴尔·泰勒是美国西雅图一所着名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他向学生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免费餐用。

这太空针高塔高185米,登上高塔餐厅可以一览西雅图的美景。另外,那里的甜点也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可以说那是每个孩子都梦想去的地方。但是要获得这个机会并非易事,因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又称“山上宝训”,是圣经中的着名篇章,有几万字的篇幅,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个11岁的学生胸有成竹地坐在戴尔·泰勒牧师面前,以孩子特有的童音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下来,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竟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真正的圣经门徒能背诵全文的也是少有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牧师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去背。”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叫比尔·盖茨。

在人生的道路上,外在的客观原因起一定的作用,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却是最根本的。比尔·盖茨无论是对圣经的背诵还是后来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他总是集中精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比尔·盖茨的竭尽全力向我们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用专心致志的精神去叩开成功的大门。

分散精力很容易一事无成。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早年确定的目标,大都是因为他们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也就难免被分散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便只能探究到事物的表层。真正有所建树的大家都是那些集中精力专注某一领域,并且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最终创造出前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们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把椅子,只要她一动,椅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们再也不逗她了,而是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尽管有的人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目标,新的规划和思想,但是当要开始实行某一计划、着手去做具体事情时,他们却很难专注下去。三心二意只能说明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目标在哪里,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将无果而终。所以说,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不少成功者都是依靠这一法则在社会中立足的。

我国地质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有一次搞研究,天色已晚却仍然没有回家。他偶尔一抬头,用余光看到有一个小女孩站在桌边。

他一面继续工作,一面亲切地问:“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这么晚还不回家,你的妈妈不着急吗?”

小女孩喊了一声“爸爸”。李四光抬头一看,原来这个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是来叫他回家吃饭的。

PMA训练教程中“专心”的定义是这样: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欲望上,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为止。

可见,成功是需要“聚焦”的,只有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我们最擅长的方面,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5.张弛有道,放松心灵的良药

弓弦勒得太紧就会崩断,有张有弛才能做成大事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画圆的过程:做人的原则和准绳是一个基本点,是圆心;为人处事的心态和方式方法——也就是一个人在思想上的建树成就则是半径,它直接决定圆的大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张弛有度。找准自己的圆心,掌握适当的尺度,才能画出理想的人生之圆。

为了追求学业、事业、家庭这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就像被上紧了发条,一刻不停地向前跑,却忽视了沿途中的风景。

世间无常胜将军,人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古人云:有张有弛,文武之道。人生中有太多的比赛,是否能拿到金牌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一如既往的保持平和的心态、轻松的身姿,从每一次“比赛”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此,方能长远。

生活中,外在的现实需求和内在的精神探索,往往对我们形成了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拉力。这一拉力的直接效应就是形成内在的压力,造成生理和精神的紧张。如果无法像圣人似的修炼出一番静中寓动,动中求静的心理,那我们就必须考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即懂得取舍。否则,这种无形的压力日积月累,将会给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个压力管理的小故事:培训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问台下的听众:“各位觉得这杯水的重量是多少?”

话音刚落,会场底下一片骚动。有人说是半斤,有人说是一斤,为此争论不休。

培训师看着大家讨论得如此积极,适时地笑着说:“这杯水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称量过,所以不能准确地告诉你们。但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谁都能够;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也许你就得进医院了。”

台下一片哄笑,都被老师的幽默所感染。

培训师继续说道:“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觉得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的压力似的,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大小,到最后就都会觉得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来,如此我们才能拿得更久。所以,各位应该将承担的压力于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下并好好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这样承担得才会更久。”

有意识的放松,尤其是在条件尚不成熟应该缓行或冷处理的事物上的放松,目的是保证在那些需要进取的方面投入更为集中的时间和更加饱满的精力。旅途中感到疲乏了,不妨暂停下来小憩一番。在风吹梧桐、雨打芭蕉中,品茶煮酒,挥毫泼墨,又何尝不是人生快事?生命之旅是有限的,必要时要学会松一松生命之钟的发条,才不会崩断那根弦。

一位中年男子,不知不觉就到了人们常说的“爬坡”年龄,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很大。

那几年,为了提高效率,他一直在寻找最快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经常是人还在路上,就考虑到达时该做的工作和该说的话,认为这样才算是有效率的工作。直到有一天,经历了飞机上的那一幕,才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那天,这位中年男子急着要赶到另外一个城市与一位抄袭过他多篇文章的年轻人对簿公堂。临走时,因为妻子收拾行李时表现出的婆婆妈妈和拖拖拉拉而大发脾气,头也不回地拎着公务包就下楼了,与在楼下的律师上了一辆的士。到了机场时,又因为机场办理登机手续过慢,差一点与机场的工作人员吵起来。

当他和律师开始登机时,排在他们前面的是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他们行动迟缓,这位中年男子却急着要坐下来,好跟律师商量一下法庭上可能用得上的辩词。假如不是律师的安抚,他差一点竟要抢在老人前面去找座位。终于这对老夫妇找到了位置,放妥了行李,双双坐定,他们才得以通过,正好就坐在老人的后排。

半个小时后,空姐开始给旅客送饮料,中年男子也正好感到口渴。前面这对老夫妇点了饮料之后,老先生说他该吃药了,而药放在机舱行李柜内,于是他站起来,慢腾腾地在大包小包中翻找他的药片。好不容易找到了,又慢腾腾地将行李打好,这样就用掉了大约五六分钟,老先生才重新回到座位上。空姐分发饮料的工作也暂停了五六分钟,才又重新开始。

大家都有些不耐烦。听到大家的埋怨声,中年男子终于忍不住了,他站起来朝着那对老夫妇喊道:“你们为什么老耽误大家的时间?”

中年男子的声音太大,老先生显然受到惊吓,惊慌之下把自己小餐桌上的咖啡杯弄倒了。老先生的裤子湿了大半,服务员连忙给他递上餐巾纸,并致歉,说照顾不周,请您原谅。

老先生说道:“今天是我们结婚50周年纪念日,我们第一次坐飞机。实在很抱歉,我们的行动慢,给大家造成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