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15

第15章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行动上要沉得住气(1)

在去往成功的路上,有太多人希望找到一条捷径,可以少一些奋斗,少一些等待,少一些煎熬,却忘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迎着朝露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去走,才能不停地向成功迈进。只有在行动上沉得住气,才能适时地捕捉机会,洞察全局,实现人生目标。

1.幻想如镜花水月,实干才能成就大业

说一百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成功永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坐着说,不如起来行。”周总理一生勤政爱民,对内,为百姓谋福利;对外,为国家争地位。虽然周总理辞世已久,但世人依旧能真切地感受到总理的为人。就是因为总理为人民、为国家做了许多实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个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语言光艳夺目,而真正要付诸行动时却黯然失色。一个整天浮想联翩或者夸夸其谈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受别人瞩目的对象。说得多而做得少,一旦机会来临,就只有空叹、甚至失败。

诸葛亮首出祁山时,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军事重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屯兵的据点。但派何人前往,诸葛亮却迟迟未定。当时蜀军中尚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参军马谡却主动请缨。诸葛亮想起刘备临终所嘱:“我观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而迟疑。马谡自知一直为诸葛亮出谋划策,但实际的战功却寥寥,不免难服众心,就以自己从小熟读兵书、胸有成竹的决心,再次向诸葛亮拜泣。遂成为先锋,王平为副将。

马谡和王平率领大军到了衔亭,张合的魏军也正从东面赶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时嘱咐过,要坚守城池,当道扎营。屯兵山上太冒险了。”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夸下海口誓败魏军。

王平追问道:“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马谡大笑:“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王平仍然极力劝阻:“若魏军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马谡却说:“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知道再劝无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五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合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由于张合坚守不出,蜀军无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没过多久,蜀军在山上断了水源,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军中开始骚乱。

张合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也无法阻止。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面逃跑。

王平带领五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佯装进攻。张合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再逼近他们。这样才保住了五千人马。

可笑马谡,只知“兵法云”“孙子曰”,却没有想到因地制宜。更多的是,他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平日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自身情况,只因立功心切,而失了要地、毁了性命。

众人皆知,束缚于理想之中而不去行动的人,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理想虽然是美好的,但却是虚妄的。要想使其成为现实,就必须经历艰苦的奋斗。只有我们的行动,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而那些幻想之人的价值就是他们的美梦和理想,他们把自己的宏伟蓝图描绘得再完美,也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酷爱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

在长平之战中,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把赵括找来,问他是否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龅,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便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而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来,询问何故。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都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只能以“君无戏言”而推搪。

而赵括的母亲却问:“如果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兵败了,我们家能不受株连吗?”

赵王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敌人若败,我军必追,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秦将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几十天的兵士们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却不想被秦军射死在乱箭之中。赵军上下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缴械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括自以为熟读兵书,定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结果却让赵国差点遭遇灭国的危险。孔子教育弟子说:“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实际行动永远比空话重要,因为成绩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的确,人不仅要树立目标,还要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只在理想的蓝图中期待着心想事成、如愿以偿,成功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拥有的东西都将失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动力对一个人、一个集体的重要性。所谓行动力,是指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理想、规划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然而往往,我们缺乏的是立即行动的魄力,从说到做,是质的跨越。就像从0到1的距离,常常大于从1到100的距离。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他们在门外徘徊太久。

对于努力工作的人,工作会给予他意想不到的奖赏。总是做得比应该做的更多,你就会出类拔萃,这是成功者与穷其一生只能服从别人的人之间的差距。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把信念立即付诸于行动,不犹豫,不拖延。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样才会越来越接近理想的彼岸。

2.多耕耘,一路花香

成功要尽人事而听天命,多去耕耘少言收获,收获就会在不经意间找上你

“只求耕耘,莫问收获”是一种极其平易的生活态度。我们自己就像是农人,每一分辛劳,都是一种耕耘。而生活就是一方农田,随着年轮的增加,一春一秋的更迭,这方田里或减产或丰收,也直接决定了我们收获的快乐和幸福。

并不是到了应该收获的秋天时就一定能看到每家每户的“农家乐”。如果天公不作美,或旱或涝或虫或雹,这几种天灾,任何一种都会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成果化作泡影。同样,也并不是每一位农人的收获都是丰硕的,也许他付出的耕耘并不一定比旁人少,但收获这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总不能因为一朝一夕的收获,就抛弃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农田。

耕耘,不一定带着为了收获的目的。收获固然重要,但是农人却正是在耕耘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了流汗、撒种、除草、施肥、灌溉的种种,也充分体现出作为一个农人的价值。当到了收获的季节,田地里所长出的每一粒粮食实际上都是对农忙的一种褒扬和回馈。天道酬勤,只有不断地去耕耘,让农田感受到你的付出,那颗颗种子才能更有力地破土而出。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湾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这是中国着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1955年自北京大学毕业时写下、用以自律的七绝。

他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第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这些都是后话了。而几十年前人们看到的却是被下放、被监改,还有同时期潜心钻研市场经济理论的厉以宁。

在那个年代,和厉老一样经历过上述磨难的学者不在少数,但像厉老那样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果的却不多。原因恐怕是没能像厉老那样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只计耕耘莫问收”。事实上,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复开展政治运动的年代,谁也无法预料厉老所钻研的市场经济理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今后又有什么用,也许包括厉老自己,在当时恐怕也难以预测。但是就因为一句“只计耕耘莫问收”,最终他取得了比常人更大的“收成”!

人们在做出一项决策或付出某些努力之前,总喜欢权衡利害得失,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却过于患得患失,或纠结于事情的结果,或斤斤计较于可能付出的代价,这就不免错失很多良机,或者使本应快乐充实的奋斗过程背上了沉重而痛苦的包袱。古今多少大家,一生治学,没有急于求成的思想,总是从容不迫,埋头苦干;但问耕耘,不求收获。等到积之久矣,自然水到渠成。

行事如此,做人亦如此。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夫妇收服“铁信石”的故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作个参考:

“铁信石”原名石信铁,他的父亲卷入了乔致庸大哥在包头的高梁霸盘生意后破产,全家除“铁信石”外全部自杀。“铁信石”从小离家跟高人学习武术,一心要为父报仇。

后来在“铁信石”成为一个流浪者、行将被饿死的时候,乔致庸的媳妇善良地收留、照顾了他,虽然他们当时并不知家族仇恨的内情。

乔致庸经商的过程中,不计个人得失,不图回报,谋求开通茶道,救助茶农;力争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为天下商人造福。这些,“铁信石”看在眼里。

还有,乔致庸为其父母修墓,以为祭奠。“铁信石”感在心中。

所以,乔致庸没有被“铁信石”杀死。最后,“铁信石”竟然在随乔致庸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护主而死的。

“不播春风,难得夏雨。”倘若总问收成,而不事耕耘,结果只能是空无一物。

联系到我们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很多“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励志故事,然而另一方面,在某一个阶段性的考核或任务结束时,有些人的急于求成的想法又会不自然地流露出来,从而影响着我们行事中的平衡。

比如说读书。在如今倡导回归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中,我们不难见到有这样一些人:频繁地去书店,每次都抱回厚厚的一摞书,可没过多长时间就都蒙上了灰尘,终究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一本。是急于想求得某种立竿见影的收获的心境使他无法静坐。从书中汲取营养,就像进补中药一样:先要文火温煎,慢慢熬出药汁,再坚持长期服用,才能起到效果。

又比如说“选秀”。在这个选秀节目遍地开花、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出现在了“选秀”场上。很多学生认为,选秀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只要在选秀中脱颖而出就能走红,成为光芒四射的“明星”。为此,他们牺牲节假日、向老师请病假,四处赶场;还有竞争日趋激烈的“艺考”。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夜成名的“收获”,却未能领会PK胜利的那一刻背后需要多少耕耘。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收获是脚踏实地的耕耘所得,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无数的辛酸与血泪。

3.每天多做一点,成功就近一点

所谓“干”事业,就是说做得越多,离成功就越近

成功来自于更多积极的努力。美国富豪比尔·盖茨说过:“你能够使成功成为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靠愿望和祈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

成功的人比起一般人来说,一定是更能吃苦,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而且他们做得一定更多。做得越多,说明这是一个具有极强的主动精神、勇于真心投入的人。他们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分配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目标和任务;他们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各种新要求,而是主动去研究、变革所处的环境,尽量提高质量并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同时也汲取走向成功的力量。

着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坦普尔顿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获得成功的秘密在于不遗余力——加上那一盎司。多一盎司的结果会使你极尽所能地发挥你的天赋。这微不足道的区别,会让我们所做的工作大不一样。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各个领域。实际上,这是走向成功的普遍规律。我国着名企业海尔的产品合格率之所以能达到100%,其秘诀就是运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于电冰箱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是家庭中的大件,许多家庭买来之后,都放在房间的显要位置。基于此,海尔对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主要的七项指标实测值均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为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海尔对外观、噪音等的要求特别严格。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是15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海尔的要求则是5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对于噪音这一指标,国家规定为52分贝,海尔的内控标准为50分贝,这无疑加强了自身的“修炼”。

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最多只能算是称职;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比他人更进一步的成功。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的时候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长了一大团霉。作为细菌实验,其实这是很平常的事件,只不过证明了培养皿受到污染。他完全可以不去理会,洗干净器皿后继续实验。

可是弗莱明却“做了更多的事情”,他发现霉团周围出现白斑,显微镜下看到那些白斑里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这是什么,为什么能杀死葡萄球菌”他又多用了点心,把这种霉团进行培养,把霉团经过过滤,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的滤液抑制,于是他把它命名为“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