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
4970800000009

第9章 人群·新生·改变(2)

寒假到了,就要回家了,海子却没有显示出丝毫的兴奋激动,从一方面说,他就要结束一学期的生活,要见到阔别许久的爸爸妈妈和弟弟们了,这自然是好事。

从另一方面说,北大的那种知识的氛围他是带不回去的,对知识看得如此重要的海子自然不容易舍弃,所以,本来放假的好事却成了海子犹豫的原因。在临走之前,海子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上面写道:“爸爸妈妈,我很快就回来了,我在这里一切都好,我们很快就要见面了……”

可是在自己的草纸上,海子顺手写下了另外的一封给自己的信:“你是,一个椭圆形的东西,被压扁了,却勉强支撑着,无须哀痛与惋惜,也无须质疑,如果上天给你一个颜色,你会选择什么。窗外的梧桐啪嗒啪嗒敲打,我自然只能做这样的一个椭圆。”

字里行间怀着一种深深的无奈,有人说这不是海子,情绪多变的海子不会有这样的稳定,也有人说这才是海子,正是因为不稳定,他的稳定才显得分外的真实,可无论如何,海子都是一个精灵而不是木偶,他将自己的心绪进行了独到的蒸发与升华过程,他一心一意地执着与此。

海子知道,此时的父亲或许正在急匆匆地行走在大街上,给人家送做好的衣服,或许正专心致志地用尺子和笔在布料上画着单调的直线,此时母亲在干什么呢?在洗衣服,补衣服?还是在做着日复一日,永远不变的三餐?

此时的母亲正急切地思念着自己的孩子,自从收到了海子的来信,她便开始忙活着给海子准备吃的,海子在她的眼中就是嗷嗷待哺的小家雀,自己就是四处觅食的老雀,她用一种宗教信徒般的坚定意念为海子创造一片片蔚蓝的天空,让海子不孤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有依托。

在那个年月,吃一顿肉都是一种极大的奢侈,为了给海子准备一顿好吃的,母亲早早地买好了几斤猪肉,洗净之后切上刀口,然后抹上盐,封好等着海子回家。

而她应该不知道,远在北京,还有一个爱着海子的人在默默地给海子以兄长的关怀。这个人就是海子的辅导员。

那是一个飘雪的天气,海子在寝室收拾回家的行李,他的心情,带着犹豫与坚定。这时他最担心的,是回家的车票,眼看着自己的同学都兴高采烈地拿着车票海阔天空地讨论着家乡,海子心中不是滋味。

忽然,一双温热的手搭上了海子的肩膀,那手的动作如此亲切,就像春天里的一股暖风,不经意间吹过人的脸庞,海子马上幸福地笑了,他回过头来,原来是自己的辅导员。

海子的眼睛里面有惊喜,有犹豫,有疑惑,欲言又止,辅导员笑着问道:“怎样,这半年过得还好吧,回家的车票买了吗?”海子收敛起笑容,恭敬地听完辅导员的话,用温和的口气回答道:“老师,我,……我还没来得及买票……”话音未落,一张裁得非常整齐的纸片出现在了海子的眼前,辅导员手中是海子回家的车票。……

海子不善言辞,他没有拒绝,也没有显得格外激动,他很恳切地接受了辅导员的馈赠,可是心里是翻滚的温暖。辅导员因为海子的接受而感动,他知道海子家里的情况,也知道海子性格里面孤僻的一面,可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找海子了,而结果是那样地令人欣慰。

对于海子来说,辅导员的这次给予无疑是雪中送炭。

有了车票,海子还需要准备更多的东西,他需要买一些东西,给家里人惊喜——这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海子是从家中飞出来的一只凤凰,这只凤凰不能给家里带去什么财富,可是完全可以给家里带去些许慰藉。他可以想象家里人尤其是弟弟们看到自己带回来的东西时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他可以想象到母亲那赞许的目光。海子买了一大堆小吃,还有一堆馒头,这是自己在路上的食物。

随着一声长长的轰鸣,火车开动了,北京城的高大建筑物越来越远。海子低下头,看着蜿蜒的铁路线逐渐向另一个方向伸展过去,海子的思绪也开始延伸,延伸……

车上还有几位同样来自安徽的女同学,一路上唧唧喳喳,倒也热闹。刚刚发育成熟的海子感到了隐隐的躁动,他觉得女孩子们的身上散发着青春的味道,那是最初的吸引。

故乡越来越近了。海子知道,就像他想家里人一样,家里人也一直在想他。但他不知道,在自己的那趟车还远远没有到达合肥之前,弟弟们就已经兴高采烈地在车站等待了,对于他们来说,开进车站的每班车都是一次大惊喜。就像一窝雏鹰等待打猎归来的兄长,终于,在急切的盼望中他们等到了久违的哥哥。

弟弟们都长大了,他们学着微笑面对久违了的哥哥,毫无一点尴尬的气氛。弟弟们很快接过哥哥手中的行李和肩上的背包,海子在那一刹那感觉自己的担子被弟弟们分享了,他心中蓦然腾起一股暖流,然后他感觉到春暖花开,整个世界都漂浮着五彩缤纷的花瓣,香气扑鼻,迷人极了。

这时候,一股极其悲壮的情怀也涌进了他的胸口,我要面对整个世界!我要向前!海子的步伐一下子变得坚定有力,一点长途跋涉的影子都看不到,弟弟们像一群小鸟嘁嘁喳喳地在海子背后议论。海子心绪沸腾,他的使命感如此地明确,他要带领弟弟们走出这种生活,迎接新的生活。

如果说海子是外出的鸟,海子的母亲和父亲就是巢中守候的鸟,还没等海子下火车,他们两个人就站在村口等候,那棵海子爬上爬下无数次的老槐树,现在支撑着父母的眼光,一直伸展到远方。看到父母亲在村口遥望着,表情焦急又耐心,海子的脚步一下子就变得轻盈了,轻盈而迅速。

当他们终于走近了时,操采菊赶快迎了上去,一把深深地、紧紧地抱住了思念已久的儿子,这个动作已经包含一切了,十五岁的海子,承受了远远超出自己年龄的母爱。她笑嘻嘻地拉着儿子冷冰的小手,激动地上下打量着儿子。

在她看来,海子的个头长高了,气质明显不一样,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稳”了,而闪亮的眼神却明明表示出海子已经成了半个城市人。儿子长高了,也变得“洋伙”了。操采菊激动得又不知和儿子说些啥,她怕孩子给冻着,赶快把海子的手放在她温暖的腰窝里捂着,海子的心又被温暖了,他微笑着不让自己的泪水淌下来,问候了父亲,父亲连忙点着头。

海子载誉归来,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年纪还小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挤进海子的家门口,想见一见“北大”人的风采,海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除此之外,还让海子高兴的是,父母的面子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个外出的游子,带着一丝眷恋和满胸的志气,踩着光华回来,人世间的幸福,绝对有此一项。

海子拿出自己攒钱买的糖果,一个小朋友分几块,他此时是一个主宰者,他力求做到最大的公平。凡是来的孩子,海子让他们人人有份。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吃这么高级的糖果,一个个都美滋滋地细细品尝,脸上的表情便是对海子最美好的回报了,这样的一次分享之后,海子的幸福感更油然而生。而比这个让海子更高兴的,是来自于旧同学的羡慕。

海子回来了,从北京大学回来的,这个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海子的故乡,宛如众星捧月般,同学一个个来家里拜访。在这些同学中,海子最关心的,就是那些补习的学生。

海子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怀揣着一个美妙的梦想的——一如以前的自己。自己经历过风雨之后,见到了绚丽的彩虹,走进象牙塔里去汲取更多的养料,而那些没有见到彩虹的人,那些或者孤独的、或是悲壮的、或是无可奈何的追梦人,他们的指路灯,就是海子啊。

对于梦想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盏指路的明灯,追逐梦的过程就宛如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灯塔是所有的希望所在,当然,海上有风浪,有激流,有风雨,可如果目标确定,任何阻碍都是暂时的。海子在给自己以前的同学讲经验的同时,自己也越发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也需要一盏明灯。用他当时的话说就是,“我给别人指引一些东西,那么谁来给我指引呢?”

善良的智者是社会的财富,而谁是智者的引导者呢?更何况,自己并不够真正的智者品级,只是十五岁的年轻人呢。海子陷入了沉思。

四 以雪代马,渡我过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心灵走出来,走出心灵要比走进心灵更难。——海子《民间主题》

犹豫的时候,沉思的时候,海子总喜欢去进行精神的探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书,不是为了巧合的回答,就是为了增加见识,然后想当然地可以应对自己当时的困惑。令人惊奇的是,海子每次这么做往往都会有收获,或许凡是世界上的知识,就像错综复杂的地下水,总会有地方交汇,产生通感力吧,海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