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制度 七分落实
4937300000008

第8章 服从命令——纪律是保证制度不折不扣落实的保障(2)

敬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敬业就是敬重企业里的制度,尊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同时其中还糅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这种道德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得以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求每个员工敬业。没有敬业精神的员工就无法让企业制度的落实得以保障,就难以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然而,在工作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投机取巧、逃避责任、寻找借口之人,他们不仅缺乏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而且缺乏对敬业精神的正确理解。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敬业都做不到,那怎么能指望他服从企业的各种制度?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大部分人都不敬业,那么这个企业所建立的制度将会形同虚设,企业又何谈生存与发展?

一、具备敬业精神,你是在为自己增添价值

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公司,有益于老板的,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

当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就会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只给你的老板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是却可以毁掉你的一生。

成败往往取决于个人人格。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也许一时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但至少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那些投机取巧之人即使利用某种手段爬到一个高位,但往往被人视为人格低下,无形中给自己的成功之路设置了障碍。不劳而获也许非常有诱惑力,但很快就会失去最宝贵的资产——名誉。诚实及敬业的名声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曾经有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人,在工作上非常散漫,缺乏敬业精神。一次报社急着要发稿,他却搂着稿件回家睡大觉去了,影响了整个报纸的出版时间。这种不敬业的人怎么会得到尊重和提升呢?

受人尊重会获得更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论你的工资多么低,不论你的老板多么不器重你,只要你能忠于职守,毫不吝惜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渐渐地你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以主人和胜利者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工作自然而然就能做得更好。

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是一个无法体会快乐真谛的人。要知道,当你将工作推给他人时,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快乐和信心转移给他人。

有人问一位成功学家:“你觉得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的将来是必要的吗?”这位成功学家的回答发人深省:

“单单对经商而言不是必须的。商业更需要的是敬业精神。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大学教育意味着在他们应当培养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时,被父母送进了校园。进了大学就意味着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快活的时光。当他走出校园时,年轻人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但此时此刻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的身心集中到工作上,结果只能是看着成功的机会从身边溜走,真是很可惜啊。”

巴顿将军有句名言:“每个人都必须心甘情愿为完成任务而献身。”他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敬业,都应该为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付出,要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

二、敬业与激情密不可分。

如果说敬业可以让员工做得更好,那么激情则可以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激情是制度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并得到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

贝克登曾说:“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和能力的关系少,和热心的关系大。”

阿米尔曾说:“没有激情,人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就像火石,在它能够发出火星之前等待着铁的撞击。”

工作中,我们并不缺少智商。我们所缺的是一根导火索,这根导火索就是激情。有了激情,我们才能把那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把一个个问题和情绪障碍一一铲除,日积月累,从而使我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获得提高。在工作中,我们只要抱定非解决不可的愿望和激情,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困难。

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爱岗敬业,工作充满激情。可是在现实中,不乏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的人,也不乏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我认为,这些人看起来是缺乏敬业精神,实际上恐怕是他们没有找到引爆创造动力的工作激情。

工作激情与我们常讲的敬业有些重合之处,但其区别也是明显的。敬业主要强调一种责任,而激情则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还有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享受到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一位寿险推销员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对激情的认识:激情能够感染他人,一旦准客户感受到你的激情,说不定因此而成交一张保单。将产品说明会的情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分析你的肢体动作及各方面的表现。你看起来是否满心喜欢寿险产品,真的认为保险能帮助准客户,并迫不及待地与他们分享保险资讯。在介绍保单时,记着在声音、手势及面部表情注入激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才能引起准客户的注意。寿险推销人员若能充分展露激情,准客户对你和寿险产品都会印象深刻。

激情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也是成为一名卓越员工的必备品质。一个人若是对工作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就不能做出有创造性的业绩。工作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从主观上讲,要看你是否能从一种更高的视角审视你的本职工作。一个厌烦自己本职工作又好高骛远的人,是不可能敬业和有激情的。也许有人会想,老板给我涨点薪水就会改善我的工作态度。其实不见得,提薪也许会让你兴奋15分钟,但作为社会的人,还有很多内在需求,比如自信心、成就感、被大家认可的程度等。业绩好的时候,希望听到赞美;心烦意乱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只有自己确实做出了成绩满足了内在的需求,激发出了内在热情的时候,任何来自个人外部的激励才会产生长期的效果。

拿破仑·希尔说过:“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就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精神和激情,以此来发展和销售自己的才能。”

激情是一种动力,在你遇到逆境、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它会给你力量,指引你去行动,去奋斗,去迈向成功。激情能使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激活起来,完成心中渴望的事情;激情是一种强劲的情绪,一种对人、事物和信仰的强烈情感。工作中需要注入巨大的激情,只有充满激情地工作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才能让制度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才能让企业和个人一起取得最大的成功。

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单凭具有服从的观念和意识是不够的。因为服从只能够保证制度是否落实,而敬业则能够让你在制度的既定范围内做得更好。激情可以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服从制度要与创新同在

企业制定的各种制度降低了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处理关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助于降低员工交流的信息损失和交易成本。

有很多员工会怀疑企业制度的作用,然而,对于任何人来说,制度是必须的,而对于企业这种人类组织程度最高、组织结构最优美的组织则更是不能没有制度。制度并不是许多人时常批评的“束缚人和人的自主性的工具”、“约束人类意志的绳索”、“少数人欲成其利的手段”等。制度规定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外部处理关系的原则,组织成员的义务与权利;然而,这还不是制度制定的根本目标。企业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杜绝员工由于自身的惰性、劣性而引起的对组织整体不利的行为。如所有的企业制度都规定了上下班时间,对早退、偷懒等行为的惩罚,对同事、上级要诚实,对企业秘密要保守不外传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常见的企业制度都是合乎人性、合乎情理的,任何员工对这些企业制度的遵守只会给企业带来益处,而对这些制度的违背则显然只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对自己则可能导致被解雇等。

对一个普通员工来说,遵守企业制度是应尽的义务。实际上,在一个员工心目中,不仅不应该是束缚你、约束你的工具,反而更应该把制度看做随时能帮助你、指导你的帮手。制度并不只指企业制度,各种就业指导、工作指南、员工手册无不是企业制度的内容,实际上,遵守这些制度往往能使你方便、快捷地处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你的绩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研究了大量的企业案例之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

企业制定的各种制度降低了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处理关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助于降低员工交流的信息损失和交易成本。

此外,各种各样的工作指南、员工手册还往往是无数前辈经验心血的积累,它使我们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变得更为方便更为有效。

我国著名企业联想、方正自创建之日起就宣称:

“本企业需要的员工不是只会逞英雄,而是各司其职;本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不是只会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地位和功能已远不是手工业时代所能比拟,今日的企业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名言——“不创新,就死亡”。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换而言之,即每一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样,每位员工的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自己职业生命的生死存亡,因为没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必然不是合格的员工。

然而,许多员工不仅不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恐惧创新,更没有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一位在企业做人事总监的人说:“员工们只愿在工作时间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一点都不愿多做。如果今天干得快,本来可以多做一些,但他们会在下班前拖延时间才能做完今天的工作。至于创新,更是从来没有人关心。”他又说:“员工们不是不想创新,企业鼓励员工创新,但员工们自己心里没有信心,他们总觉着自己那么平凡,做不出什么成就。”

已经在索尼爱立信手机北京分公司工作三年的葛健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苦苦思索三天三夜解决了的问题早就已经写在员工指南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系毕业的葛健十分聪明好学,常以名牌大学生自居。尽管就职培训时学习过员工手册、工作指南这些东西,然而他从来没往心里去。一次,他在设计一个电路板时忽然遇到了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这个困难,他花尽心思不断钻研,甚至向以前的同学和老师请教。然而三天后当他非常兴奋地来到主管办公室报告佳绩时,主管只是冷冷地丢给他一句话:“你回去看看员工工作指南第54页。”葛健在第54页看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竟然就是他花了五天时间想出的答案。从此之后,员工手册、工作指南成了葛健手旁桌边最常见的书籍。葛健的工作也因此而顺利不少,他再也不用到处查找资料、找人帮忙来克服困难了。同时,他手中的员工手册、工作指南也不断地被他和同事们的经验所修改着、完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