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驾驭: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4936500000005

第5章 高效率(Highefficiency)——低效者能驾好一车,高效者能策动万马(1)

为什么有的领导者能带领团队迅速实现目标,而有的领导者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人意?

归根结底,成功的领导水平还包含了做事效率的高低,只有高效的领导者,才能通过审视提升自己,达到带领团队前进的目的。

高效率团队管理案例

多年前,斯皮尔斯·洛林在当地报纸的体育专栏上写过一篇报道,文中描述了两位教练在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是如何表现的,还提到落败队教练所发生的一系列古怪行为,正是他的行为导致了球队的落败。事实上,失败的球队不光在那次比赛中无功而返,在其余比赛中也从未奏响过胜利的凯歌。洛林在报道中是这样写的:“他气急败坏,不知所措地在场地边来回跑,高举着手臂横冲直撞,甚至打落了场地边上的摄像机。他古怪的行为像是在告诉自己的队伍——命运与他们作对,根本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于是,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又输掉了一次次的关键战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获胜队的教练“毫不在意地坐在看台上,镇定的表现像是告诉队员们,如果想要取得成功,一切只能靠自己努力。他们也这样做到了,最终赢来了胜利。”

如果以比赛的经验和知识来衡量,两个教练基本毫无差别,因为他们都能带领队伍杀进决赛。可是,为什么一个总是与失败为伍,而另一个不断获胜呢?

分析:

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结果跟人们所呈现的表现是否正负面相关,这种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当事人和身边其他人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而言究竟代表什么。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外控倾向”,说的是对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究其原因:

1.你是不是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我自食其力的结果”。

2.命运是一些外力运作的结果,是上天的旨意或他人的行为——“这些错都是别人造成的”或“这是运气决定的结果”。

高效率开发自己的潜力

内控型人和外控型人的区分

简单讲,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决定或努力带来的,你就是典型的内控型人。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行为是运气、命运或是其他因素带来的,你就是典型的外控型人。

外控型人和内控型人,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选择呢?一般而言,内控型人受积极性、期望、自尊、冒险行为,或者自身行为的最终结果的影响。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出内控型人给人的感觉和自身行为都显得更加积极。

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是外控型人还是内控型人呢?你身边那些最了解你的人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网络上有许多免费的测试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做完这些测试,你就会明白自己到底是内控型人还是外控型人。

接下来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你已经确定了自己倾向于外控型,还有改变自己的可能吗?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内外控倾向都来自于后天学习,都存在改变的可能。某培训师从前担任过一家俱乐部的培训顾问,是一家由国内和国际赛艇教练组成的队伍。经过成功的培训,教练在运动员面前表现得更加积极,也就是让他们更加倾向于内控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自己都能感受到一年里保持着积极的状态。

内外控倾向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尽管有些管理者刚上任,却不缺少雄心壮志,他们急切地想要迅速提高团队的志气。在这些人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师会要求他们先从审视自我开始,再从内外控倾向方面调节提升,最后再管理整个团队。一般来讲,如果管理者的行为有所转变,团队的志气也会有所高涨。仅就这个角度而言,一个团队的志气是由管理者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团队成为行为所造成的。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自我发展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在阅读这些的时候,你们很可能完成了内控型人的转化,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正因为这种积极的状态,你们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如何改变自己提升状态

怎样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外控倾向实现状态的目的呢?虽然市场上各种培训项目堕入多毛,能通过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来帮助受训者实现内外控转变。但是,如果你对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方法有兴趣,可以从改变自己的日常谈话角度入手,这样做见效更快。

比如,大家可以试着把“不要”这个词在自己的词汇表中消失,直接提建议,在心目中描绘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就好、这样,你们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下面大家来看看一些语句,看看阅读的时候,脑海中会得到什么样的画面:

1.不要掉下去了!

2.不能在墙上胡乱涂鸦!

3.如果地震爆发,不可以呆在屋里!

当你听到“不要掉下去了!”,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就是什么东西快掉了,同时会想到碰掉这个东西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想到童年时期不小心碰掉一些东西的情形,还会想起当时因此造成的一些麻烦。

当你听到“不能在墙上胡乱涂鸦!”时,可能会想到你在墙边,手里拿着东西在搞涂鸦创作,实际上说话的人也许只是让你不要随便乱画罢了。可是他在说这句话的过程中,由始至终没有提到过“乱画”。因此,你可能会联想到自己正在墙上乱画。

当你听到“如果遇上地震,不可以呆在屋里”你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就像研究数据里表明的一样,地震发生时很多建筑物会被晃倒,人们只会在意家里安全。实际结果就是,当面临危险,人们本能的还是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反而忘记要逃出去,找个空旷的地方呆着。正因如此,有关部门把标语变更为“如果出现地震,请撤离到应急避难场合”。设计师还用图示标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所在,通过视觉材料突出表现“应急避难场所”。

大家开始明白了吗?只要在陈述或标识上和“不要”这个词扯上关系的任何话语都会在脑海中形成某种图像。前面已经示范了3个关于“不要”这种陈述的事例,在事例中,这种陈述带给人的脑电波图像基本就是相反甚至对立的,造成听话人无法接收到说话者想到表达的信息,或是听话人应该发生的行为无法发生。

假如在说话时抹去“不要”这个词,尽力描述自己想要对方产生的正面行为。这样你就能从积极思考开始,将正面思想升级为积极的行动。除此以外,一个人的正面语言和行为会给听话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只要描述的是想要对方进行的正面行为,而非阻止对方进行的反面行为,人们就会从外控型人转变为内控型人。

打个比方:假如是内控型的人打算表达前面几条反面叙述的含义,也许会使用以下的表达方式:

1.“不要掉下去了!”——“千万要拿好玻璃杯啊!”

2.“不要在墙上胡乱涂鸦!”——“墙上是不能乱画的!”

3.“遇到地震,不要呆在屋里!”——“要是遇到地震,记得撤到空旷的地方!”

经历了修改后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发言人和听众在瞬间接收到正确信息。

上面这3个案例也表明了,使用“不要”这样的叙述在传统文化中是坚不可摧的。人们需要下意识的控制自身,改而使用充满正面能量的词汇。

这种果断把叙述中的“不要”去掉的方式,对你来说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

有人对接受过训练的人进行了调查跟踪,并采访了那些队员。全无例外的是,队员们提到其中一位教练都赞声一片。他们众口一词地回应:“他在过去的一年中改变很多。大家都不知道他参加的培训计划到底是什么,可是现在,他这个人的状态相当正面积极,大家在他手下训练也相当快乐。”

有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对自身的优缺点必须要全盘掌握。可是,在过去的10年里,有个面对管理和领导高效性的研究结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