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老庄学管理:最有中国味的管理之道
4933500000022

第22章 损有余补不足:把手中的资源最优化分配(3)

实验的起点是企业改变工作内容,分为两组进行。一个是对照组,只通知了员工新的工作安排,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结果产能降低了35%,并有9%的工人离岗,更多的工人抱怨工资太低了,此情况即使在六个月后也无好转。

另一组是参与组,鼓励员工参与讨论改革的原因和动力,如何改革。改革第二天,产量就恢复到以往水平,在三个星期后,更是比改革前提高了14%,同时无人离岗。

在这之后,实验继续进行。戴维斯将第一组人员解散,两个月后,重新以参与方式组织起来,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产能就超过改革前的水平。

由此可见,员工可以从亲身参与中得到远大于命令的执行力。

佛斯特轮胎公司CEO曾经说过:“我们公司最为自豪的,就是我们‘全员参与性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充分激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充分发挥能力,通过使员工在与自己相关的公司事务上掌握一定的发言权,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此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满足了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日本,丰田公司拥有一个公司内部的俱乐部,鼓励员工对公司提出合理的建议,即使建议并没有被采用,公司也会给予提议者象征性的鼓励。其着眼点,正是为了通过给员工一个参与的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主人翁意识。

当企业遇到经营危机的时候,同样可以考虑允许员工共同参与讨论,议定前程。

例如,同样是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需要削减成本。有一些公司会简单地进行裁员,不仅过于粗暴,完全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且这种方法的后遗症是:即使是没有遭到残垣的员工,士气也会明显下降。而另有一些企业,却会选择通过全员会议,阐明当下的境况,并发动全体员工一起讨论决定是裁员,还是集体降薪共渡难关。如果员工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法,无形之中就会形成同舟共济的现实,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获得转机的时日便指日可待了。

一个管理者,即便精力和天赋都非常高,也没有可能事必躬亲,抓住所有权力——总是有一部分权力需要下放到下属手里,与下属一起管理,承担责任。通用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如果你希望团队反应更快,就要适当放权。简单滴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信赖,这种信任有必要被深深地植根于组织中。无论何时,作为领导者,都不要试图自己独立完成某一件事情。你需要擅长与每一个聪明人打交道,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充分地激励他们。当你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你已经远胜过世上多数的管理者。”

无可否认,授权是一门不太简单的艺术,管理者需要很好地把握分寸,从而确保正确授权和合理控制;不然,非常容易进入授权的误区。一些领导者知道自己不能事必躬亲,却在授权中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这样的授权,不但无法激励员工发挥能力,反而会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很多领导者在跟下属交代任务时喜欢说:“那么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基本上你都可以说了算,也不用请示,只要月底前跟我说结果就行了。”这种授权看似开放,而且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但是却似乎并没有充足的约束。这样会让下属感到:“这件工作老板这么无所谓,可见也不是很重要的事,就算做好了也没什么意思。光给我这样的工作,是不是觉得我能力有问题?”但高明的授权法,是既要给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又要让他感到被重视;既要检查督促他们的工作,又不能过分限制使得下属无从施展。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深谙其道。

对于团队的领导者来说,如果想要通过适当授权,充分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以下误区是需要竭力避免的。

第一,随意授权。

每个人都有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因此在授权时也需要通过慎重的比较和考量,个人好恶或是个人亲疏,都不应当是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更不能出于权衡的角度挑选人选,这很容易造成实际的偏差。

第二,含糊授权。

某些管理者在描述任务时总是不清不楚的,许多需要明确的问题都不愿意或没有讲明白,如给下属什么权力、给多大的权力等。这会导致下属无法了解授权人的意图,工作屡屡失误或无法开展。某些管理者虽然授权出去,却总是不能放心,屡屡干涉下属的工作,结果搞得下属很被动;更有些管理者授权给下属与其责任不匹配的权力,导致了责权失衡。、

第三,授权失当。

盲目地把权力授给能力不足的人,这就是失败的授权管理。合格的授权,当然需要寻找一个能力足够又能负责的人,否则就无法达成预期。正所谓:发现不到问题是素质的问题,解决不到问题是水平的问题。

第四,推卸责任。

即便完成了工作的指派与授权后,管理者依然需要对下属所履行的工作结果担负全部责任。这也就是说,假设下属无法做好指派的工作,管理者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是,某些管理者却将这样的责任推卸给下属,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可取。管理者应保持这样的心态:“权力可授予,责任无推托。”

第五,越级授权。

管理者不应当给下属过大的权力,如将中间层的权力授予业务员工。这样,容易造成中间领导层工作上的被动,不仅损害他们的积极性,更会导致架空的可能。时间长了,会出现中层管理不力的情况。因此,授权只能逐级下授,切不可越级授权。

第六,授权要充分。

即便将权力移交给下属,但附加诸多限制的权力其实也就失去了授权的意义。从决定授权的一刻,管理者就要充分信任下属,相信他们能负起责任,能有效地使用权力。只有排除了不必要限制的充分授权,才可以保证下属的积极性。

第七,授权要有自信。

一些管理者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不愿真正地授权。由于担心下属的优秀表现会威胁到自己的职位,这样的领导者需要重新找回自信,否则即便没有其他因素,他也无法保持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职位。

由此可见,越是提前控制,就能得到越好的结果。对于管理者而言,正确和合理地授权和控制是一门必修课。

策略6:整合群体优势,达成共同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整合全部人的优势,并汇总其能力,才可以获得成功。因此,对管理者而言,每个人的优势和作用都要引起充分的重视。由此,才可以集合全公司的力量,更快达成目标。

组成一个团队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劣势,如果管理者并不考虑这一点而仅凭主观感受为他们安排职位,必然会导致众多员工要面对自己未必擅长的工作,从而也会拖累整体的进度和质量。而最后,承担后果的往往还是管理者自己。因此,管理者需要明确所有员工的优劣势,保证每个人都能发挥优势,回避缺点,从而形成团队的强大合力,迎接挑战,达成目标。然而无论何时,让每个人都发挥优势,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管理者从许多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因职位选择人,因人选择职位。

某种意义上,工作与员工是一一对应的,其关系就像钥匙和锁,只有正好合适的钥匙和锁,才能相互适合,正常工作。管理者需要明白每个职位需要的人才,也需要知道团队内的成员有什么才能。这样,才可以为职位选择更加适合的人才,也让每个人的工作都能顺利,每个人都人尽其才,这也是知人善任的另一种妙处。例如,有大局观、有组织才能的人,适合担任领导,负责团队的决策工作;有些人知识渊博、思维活跃、善于分析、敢于直言,这些人不妨选为智囊;那些忠诚、正直、行为端正的人,适合作为监工。而善解人意、执行力超强的人,作为秘书非常合适。世上没有无用的人,只要运用恰当,就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世上没有无法完成的工作,只要选对了人。

提到知人善任的管理者,福布斯集团老板马孔?福布斯的管理经验值得称道。在他管理下的福布斯,任何有着一技之长的而员工,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大显身手。福布斯对他的弟弟,华里士?福布斯的任用,堪称经典。就学历而言,华里士?福布斯毕业于知名的常青藤大雪哈佛大学,取得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也带给他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有相关工作经验。常理来说,他无疑应该在福布斯集团出任高管,但是了解弟弟的马孔?福布斯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给了他弟弟投资部副主管的职务,职权更是仅仅在于处理业务。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华里士?福布斯也很高兴地接受了哥哥的安排,并与投资部主管及同事们相处非常融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他很清楚华里士?福布斯,明白他的优势在于企划,而不在高层管理。

正是基于对自己弟弟的了解,马孔?福布斯为弟弟安排了合适而又非常满意的工作。一般来说,两个人一个做着喜爱而且能力完全胜任的工作,另一个虽然职位更高却无法胜任,那么前者反而比后者更加幸福。因此,管理者应该尽量把员工安排到他们喜爱、擅长、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上,从而让他们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充分地施展才华,感受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也有利于团队的长远发展

第二,团队中的成员“优势互补”。

任何一个多人团队,总会有多种成员,他们的性格、能力都不相同。优秀的管理者通过让员工在工作中达到“优势互补”,可以优化团队的人力配置,更好地达成团队目标。

首先,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性格,尽量通过安排,将可以形成互补的员工安排到一起工作。假设两个性格急躁的人在一起,可能会经常争执;两个思维缜密的人在一起,往往决策缓慢;粗心的人在一起,也免不了丢三落四。通过合理安排,达成性格互补,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此类现象出现,也可以通过工作中的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不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员工的能力也是管理者必须要明确的。学历和专业,不是员工能力的判断标准。通过合理的分工,将员工的优势与职位相对应。通常来说,越是复杂的工作,越是需要多种能力,管理者应当安排这些人协同作业,从而提升效率。

第三,缺点也可以巧妙利用。

几乎没有人会喜欢缺点。“缺点”,这是一个讨厌的字眼,谁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但每人身上都总是会存在缺点。与其拒绝面对或是为之苦恼,不如换个思路看待,加以巧妙的利用,保证它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这一点山个,福布斯的老板马孔?福布斯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马孔?福布斯手下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中层管理人员大卫,但这个人的缺点是脾气差而且苛刻,因此在其下属中口碑不是很好。在一般的公司,或许这样的人非常难晋升。但他严厉的性格和突出的才华,却被马孔?福布斯看重,提升他为《福布斯》的总编辑。在任期间,他暴躁的脾气更加突出,但在他的领导下,《福布斯》杂志却赢得了“报道真实”的美誉,完美逆转了之前“报道不实”的指责。

列尼?雅布龙是很有名气的理财专家,但他的小气和吝啬,却更胜于他在理财方面的声誉。鉴于此,他的社交活动一直不太成功,许多人不屑与之来往。但这样的性格却被马孔?福布斯看中,任命他为公司总裁。在任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开源和节流都做的很好。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换一个角度,缺点是可以转化为优点的。而且所谓缺点,总是相对于优点而言。只要能够合理利用,缺点也能有其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