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理念
1.哲学与教育
今天很高兴和来自浙江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进行交流,交流的题目是《教育的目的》。其实你们都是专家,我完全是业余的,是一个外行,没有当过老师,更没有当过校长。我看教育的角度有两个,一个我是家长,我的孩子在上初中二年级,那么从她小时候起,家里的教育也很重要,我两年前出过一本书,叫《宝贝,宝贝》,其中很多内容是讲我怎么看待对子女的教育的,我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另一个角度是,我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就成为我看教育的一个角度。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很重视和关注教育,西方的哲学家,比如柏拉图、洛克、卢梭、杜威、怀特海,他们都有关于教育的专着或言论,而且都相当精彩。我是研究尼采的,尼采对教育也有很精彩的见解。我翻译了一本他早期的著作,叫《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最近出版了,这本书以前没有汉译本,尼采在里面对当时的德国教育做了批判,非常深刻,着重批判的是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对于我们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
哲学家关注教育完全是题中应有之义,是理所当然的。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从人生哲学来说,就是人应该怎么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那么教育真正要让受教育者懂得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具备过好的生活的目标和能力。哲学和教育是相通的,做人的道理和育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好,或者让我一般地来谈一谈教育问题也好,我就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生中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么我就应该让我的孩子得到这个东西,教育就应该让受教育者得到这个东西,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和追求的是什么?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想来想去无非是两样东西。第一是优秀,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做一个优秀的人,所谓优秀就是人所具有的那些禀赋能够得到很好的生长,包括身体的健康,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之为人的属性,人的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第二是幸福,其实幸福和优秀是相通的,幸福的一个最重要内涵是享受人的高级属性,享受精神的快乐,所以这些精神属性必须生长得好你才能真正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并不是想幸福就能幸福的,你必须有好的素质,才能享受精神层面的幸福,你素质差,精神层面的幸福就和你无缘。所以,我看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是两个尺度,用人性的尺度看就是优秀,要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让受教育者的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用人生的尺度看就是幸福,让受教育者具备幸福的能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教育的目标就是人性的优秀和人生的幸福,二者的关键都在于精神禀赋的良好生长。
2.教育就是生长
在哲学家的教育观点中,我想特别谈一下教育就是生长,这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观点。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这个观点首先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后来美国哲学家杜威加以阐释和发展。这个观点强调的是只要生长得好,教育就是成功的,并不是在生长之外还另有一个标准、一个目的,或者说要朝着某个目标去生长。不要给生长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谋取一个好的职业,能够做出成就,你给生长设定了这样一个功利性的目标,这本身就是对生长的压制和扭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把生长本身当作目的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孩子总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你就要对他走入社会以后能不能适应社会、能不能成功负责。我说对的,但是什么样的孩子在走入社会以后真正能在社会上发挥好的作用?当然是生长得好的孩子,也就是素质优秀的人。适应社会不应该是被动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单纯的适应现实。一个素质优秀的人对于现实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改变现实。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说到优秀与成功的关系,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优秀的目标培养学生,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这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生长得很好,他在走入社会以后,你说他成功的机会大不大?而且这个成功不仅仅是谋得一个好的职业,不是这种表面的、狭隘的成功,而会是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相反,如果把功利性的成功设定为目标,就像现在这样,把应试、升学、就业放在首位,势必会压制真正的生长,结果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将来即使成功也是那种低层次的成功。
这是从个人的成功来说。从社会的效果来说,我们可以用社会的尺度来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但是这个社会的尺度应该是广阔的,不应该是狭隘的,不应该是纯粹功利性的。我相信罗素的判断,他说一个社会如果是由本性优秀的男女组成的,这样的社会肯定比相反的情形要好。如果我们以优秀和幸福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出的是整体素质优秀、充满幸福感受的男女,那么,在这样的男女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以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积极的、和谐的,社会本身的品质一定是好的。我们这样来看教育的社会效果,才真正是对社会负责,对孩子的将来负责。
根据教育就是生长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本身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现在很流行的却是,幼儿园是为小学做准备,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里就要认许多字,甚至要学英语,小学是为小升初做准备,初中为升高中做准备,高中为升大学做准备,总之每个阶段好像都没有自身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把这个阶段的价值也实现出来,仅仅是为后面的阶段做准备。这样的观点和做法,真的是扼杀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扼杀了每个阶段自身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杜威曾经谈到过,他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讲得最清楚的是教育家蒙台梭利,他说对于儿童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把儿童看作没有长成的大人,我们要帮助他长大成人。“长大成人”这个说法本身就很荒唐,难道儿童不是人吗?这实际上就是认为儿童期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说有价值,其全部价值就是为成人阶段做准备,做这个准备就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这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就是蒙台梭利和杜威所主张的,认为儿童期本身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是一个人身心生长最迅速、最活跃的阶段,这个价值是以后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代替的。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这个价值,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整个人生的幸福而有意义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事实上,看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幸福,现在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如果他现在不幸福,现在的生长受到挫折,整天疲于应付功课和考试,没有玩的时间,内心很压抑,童年的这种痛苦是会留下阴影的,他以后的幸福就有问题。
我们看一看中国教育的现状,真的很令人忧虑。从幼儿园开始,包括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目标很狭隘,就是应试和升学,用这个目标规划了孩子的全部学校生活,甚至放学回家以后的生活。最后,学生的头脑里塞满了为考试而背诵的知识,心里充满了升学和谋生的焦虑,对人之为人的幸福越来越陌生,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理应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在孩子的头上,把他们驱赶到升学和就业的战场去拼搏,使得很多的孩子事实上没有了童年,起码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种做法的后果,我们现在也许还看不出来,但是,在孩子们将来的人生中,在他们长大以后组成的社会的状况中,这种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真不知道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二、从智、情、德三方面谈教育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要生长得好,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并且因此具备幸福的能力,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那么,教育要使人的哪些品质生长得好呢?当然,从身体来说,是要健康,这个我今天不说,我只说精神品质的生长。人的精神属性可以相对地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就是头脑,理性,认识能力。第二是情感,就是感受能力,也可以说就是心灵生活。第三是意志,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人不只是受本能的支配,更受道德的支配,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所在。用儒家的语言来说,就是义,正义的义。这三个方面,就对应于我们经常讲的三种主要的精神价值,头脑追求的是真,情感追求的是美,道德追求的是善。从教育来说,也对应于三种主要的教育,就是智育、美育和德育。我认为,智育的目的是自由的头脑,美育的目的是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的是善良、高贵的灵魂。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讲,因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智力教育,所以重点讲智育。
1.智育的目的:自由的头脑
智育的目的是培育自由的头脑,而不只是灌输知识。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两个东西。第一是好奇心,就是对世界、事物和知识充满着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用自己的头脑想明白,对一切现有的说法要追问它的根据,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初级和基础教育阶段,好奇心的保护和鼓励尤其重要。孩子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好奇心是最活跃的,这个时候如果受到压制和挫伤,后果就会很严重。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有没有成效,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始终没有兴趣,我觉得他基本上是没有希望了。
爱因斯坦回忆他对科学发生兴趣的经历,最早是在5岁的时候,他父亲送给他一个指南针,他玩的时候很惊讶,我的手并没有碰那根针,为什么它会动,总是回到同一个方向。他说当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感觉,觉得事物内部藏着一个秘密,等待他去找出来。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探索的冲动。第二个契机是13岁的时候,学平面几何,那些证明题,他又感到非常惊奇,在图形上看不出来的关系,但是你可以很精确地证明出来。我学平面几何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上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功课是数学,解几何题让我非常入迷,我觉得不完全是逻辑思维,里面也有一种理性的直觉,这个东西真的有魅力。
好奇心这么重要,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它是一棵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掉,他说我们的教育竟然没有把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其实欧洲的教育体制是比较注重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要说我们这种应试主导的教育体制,凡是体制性的、机构性的教育,都面临着这个难题,就是在有统一教材和方案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好奇心,尽可能少地损害不同个人的禀赋和兴趣。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是任何教育体制都压不住的,能够冲破任何体制的束缚自学成才。但是一般学生就不是这样了,体制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我们现在的应试体制就是这样,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是必须改变也可以改变的。第一是功课太重。我的孩子在上初中,功课负担已经很重了,每天放学回家要花近两个小时做作业,做完作业就该睡觉了,根本没有多余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其实,作业中有很大部分是没有多少智力含量的简单劳动,完全可以精简。所以,第二就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功课的智力含量,让学生对功课本身也有兴趣。一方面功课本身是让人有兴趣的,另一方面在功课之外有余暇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才是好的智力教育。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有一本书叫《教育的目的》,和我今天的讲题是相同的,我建议你们看一看,非常棒。书中谈到一点,就是从儿童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让他们体验到智力活动的快乐。最应该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的东西,就是好奇心的激发和满足,求知和思考的乐趣。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品尝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从此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这才是智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判断智力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具体地说,智力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一个是快乐学习的能力,学习本身就是快乐,喜欢学习,另一个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喜欢学习,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点到大学更加重要,大学基本应该是自学,但底子是在中学里打下的,如果在中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到大学里就自由了,就能真正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学习了。这两个能力真的是一笔终生的财富,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不必说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就是你研究生毕业了,那也只是一个开头,以后就靠你自己了。如果你在学校里没有养成这两种能力的话,出了校门,你的学习就停止了,就那么一点儿东西,那一点儿东西往往也都忘记了,不会有什么长进的。相反,如果在学校里养成了这两个能力,喜欢学习,并且能够自主学习,这样的学生将来一定能够找到他最擅长的领域,会有自己真正的事业,他的成功会是有质量的,而这就会成为他的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
2.美育的目的:丰富的心灵
美育的目的是培育丰富的心灵,而不只是训练技艺,比如弹琴、画画之类。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这些,目的非常功利,就是为了以后多一条出路,或者是小升初、上高中有一个特长生证书,这都扭曲了美育的本义。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美育是要让你的感受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让心灵变得丰富。
我说教育最后的目的是优秀和幸福,那么感受能力对于优秀和幸福都很重要。从优秀来说,人的感受能力,包括直觉、想象力、感觉的敏感度、内心体验的丰富度,是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必说人文和艺术领域,即使你是从事哲学或科学研究的,也不能仅仅靠理性思维,如果直觉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好,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从幸福来说,一个人感受能力好,心灵丰富,就是在自己身上有了一个快乐的源泉。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是不怕独处的,他自己一个人待着也是享受。有的人是很怕自己一个人待着的,其实很可怜,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应该喜欢自己,这个自己是丰富的,你就会喜欢,所以要让自己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