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4907700000068

第68章 谈散文写作(3)

今天在座的都是语文老师,所以我还想简单说一说对语文教学的看法。我刚才说过,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在阅读方面,课文的学习应该算是深度阅读,在这个基础上,不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多读一些书。有些学生自己就爱读书,应该鼓励他们的兴趣阅读。还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他们就应该有一些指导性的拓展阅读。我最近去苏州中学做讲座,他们校长请我去的,我看到他们的语文教学有一个有意思的做法,就是从语文课上教的课文里选若干比较优秀的有分量的作家,每一个作家安排一个学期,把这个作家的书尽可能搜齐,在阅览室里设一个专柜,供学生借阅。同时,建议学生自己选购一本这个作家的书,看完后写读书感想。最好还把这个作家请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他们第一学期做的作家是我,但是我并不知道,他们校长请我去也不是做这件事的,去了以后他们的语文教学组长和我说了这个事情。他们下个学期选的是史铁生,当然史铁生已经去世,不可能亲自和他们交流了。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作家的文章,每个学期选一个作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那么高中三年下来,就对六个作家有比较系统的阅读,这就很不简单了。

说到深度阅读,我觉得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模式是有问题的,往往是一种范文分析,把一篇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还摘出一些句子,分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有标准答案。经常有中学生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骂我,说我让他们受尽了折磨。(笑声)有一回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拿来这样一份卷子,她当时上高中,是我的一篇文章,她让我答题,然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勉强及格。(笑声)这样的一种方式太应该废除了!这样读文章能提高阅读水平吗?阅读最可贵的是和作品的一种对话,通过作品引发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篇文章、一个句子有它本来的意思吗?你用什么做标准?看一张桌子,你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东西还不一样呢,可以是形状、材质、颜色、用途、工艺等等,看一篇文章就更是这样了。如果说把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当作标准,第一作者自己未必知道他的意图是什么,第二即使知道也未必说得清楚,第三即使说得清楚也未必正确,他完全可能自己理解错了,最后,写出的作品完全可能背离作者的初衷。所以,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

现代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叫解释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他提出一个观点,对于一个文本的理解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非常有道理。所谓视界融合,有两个视界,一个是文本的视界,注意,不是作者的视界,而是文本所提供的一些含义,具体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另一个是读者的视界,作为读者你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不是一片空白,如果你是一片空白,就什么也理解不了的。你一定是依据你已经有的东西,你通过自己此前的经历、阅读、思考所积累的东西,来理解当下的这个文本的,所以你也有一个视界。那么,理解就是文本的视界和接受者的视界互相融合的过程。在阅读的时候,你是在和作品进行对话,由此产生了一个含义,这个含义既不完全属于作品本身,和你原来的东西也有区别,也许比原来的有所发展吧,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你无法把最后得到的东西还原成作品本来的含义,不可能,不要去做分析了,没有意义。得到了这个东西,你就是通过读书有了收获,作品对你产生了影响。哪怕你是误解了也没关系,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一种自我发现,你本来有的东西被唤醒了,开始蓬勃生长了,这是最积极的阅读。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很痛苦,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我认为必须废除这种方式。

关于写作,我提倡让学生写日记,而且应该是秘密的,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去看。如果学生自己觉得某一篇写得很棒,想让你分享,当然也可以。我相信,一个学生真正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是他自己有兴趣,认真地写,不是记流水账,他在写作上一定会有出息。就写作文来说,我主张有一定比例的自由作文,不要都是命题的,读书写的读后感,即兴写的小文章,自己觉得喜欢,都可以作为作文交上来。命题的作文,题目也不妨宽泛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不同学生的经验。如果命题太窄,有些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只能去编和抄。我的女儿上中学,我知道这种情况,有的题目她根本就没有相关的经验,无从下笔,非常纠结,我说写不出来就别写了,她说不行啊,必须交的,必须交实际上就是必须作假。所以,命题尽可能宽泛一点,让学生在这个题目下都有话可说。批改作文的时候,就是我在前面谈的好文章的标准,在内容上看重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在文字上看重质朴和凝练,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好,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现场互动

问:我上大学时就看您的作品,当我准备结婚的时候,非常有幸地读到了您的《妞妞——一个父亲札记》,现在我有了孩子,最近在读您的《宝贝,宝贝》。我也看到了您的烦恼,怎么在现在这个非常复杂和扭曲的环境里培养孩子。我的女儿马上就要幼儿园毕业了,当她走向带有缺陷的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忧心忡忡,请您教我几招如何应对目前这种非常恐怖的环境(笑声),至少能做到让我女儿健康地成长。(掌声)

答:这是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啊,老师的孩子同样受到我们教育体制的折磨,所以我们其实都不喜欢这样的体制。但是我觉得很奇怪,这么坏的一个教育体制,为什么就改变不了。这种极端应试和功利性的教育,以前从来没有过,我说简直是荒唐,个人无力改变,所以是怎么样应对的问题。我想你很清楚这个体制的危害,那么自己的立场要站稳,不要做它的同谋者。有很多家长做了它的同谋者,和它一起去迫害自己的孩子,你不要这样做,你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个基本立场要明确。你让她和这个体制对着干,结果被这个体制淘汰,她会很痛苦,所以只好两方面兼顾,关键是把重点放在哪里的问题,要把重点放在保护孩子上面。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把这个应试体制对付得好一点。我的做法是不让孩子参加任何课外班,同时在家里培养她爱读书,让她整体素质好一点,而这对应试是有帮助的,起码对语文成绩是有帮助的。如果保护她和应试发生大的冲突,那就让应试让步,成绩稍微差一点没关系,过得去就行。有的家长很看重孩子将来上什么大学,一定要清华北大,我不在乎,我确信只要她的整体素质比较好,健康、快乐和一定程度的优秀,这是我在她身上的培养目标,只要是这样一个状态,不管她将来进不进名校,我相信她将来的人生是幸福的,会比那些进了名校但是性格扭曲的人幸福。我是这样来摆位置的,供你参考。(掌声)

问:哪些经典可以编进教材?

答:这个我不敢贸然地说,必须对学生的程度和相应的经典做一番研究,中国和西方、古典和当代的经典都应该有一些,具体选哪些,怎么搭配,是要好好研究的。

问:您女儿读了哪些比较好的书?

答:我女儿读书比较早,是自发的,大约是受了我们的熏陶,我和她妈妈都爱看书,她就觉得看书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点儿不需要督促她。上幼儿园期间,她看了许多世界童话名著,安徒生、格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等。上小学的时候,看了一套西方文学名著的缩写本,包括《鲁宾逊漂流记》、《堂·吉诃德》等等。上初中后,开始看这些书的全译本。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也许我应该好好地给她精选一些书,但是我不太想给她过多的影响,用我的阅读趣味去影响她,我不太想这样做,我想还是让她自己选择为好。我回忆我小时候,没有什么人影响我,我自己东找西找地找书来看。我现在就给她提供这样的条件,我家里书很多,我会选一些我觉得适合于她的放在她的书柜里,我说你就自己随便翻翻吧,喜欢哪本就看哪本,当然基本上都是经典名著。

问:我们也很关注名著,比如有一本书《麦田的守望者》,该不该推荐给学生?这本书被西方吹得比较高,但我觉得里面的语言并不怎么高,不能推荐给学生。您对经典有什么样的界定?刚才您说时间是试金石。

答:时间和精神含量。我认为塞林格是很棒的作家,他用当时青年人中流行的俗语俚语写小说,使人耳目一新,在美国有开先河的作用。从内容来说,《麦田的守望者》还是有精神含量的,书名本身有一个象征的含义,就是孩子们在麦田上玩,周围是悬崖,他要保护孩子们,不让他们掉下去,这个含义是很正面、很积极的。

问:我读到过您关于自然和生命的一段话,应该怎样来理解?

答:你的问题提得有点抽象,我不知道从何谈起。我可以说说我思考这两个题目的动因,我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有两大毛病,一个是离自然太远,甚至掠夺自然,毁坏自然,另一个是活得太复杂,失去了生命的单纯。对于人来说,自然和生命永远是最根本的,善待自然和生命是人类世界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