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4907700000070

第70章 教育的目的(2)

怎么样让自己丰富起来?阅读是最主要的途径。中学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和品位的最关键时期,我回忆自己,就是从中学开始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兴趣的,读了很多课外书。我提出一个概念,叫青春期的阅读,青春期的孩子一旦爱上了书籍,阅读就真的有一种恋爱的感觉,纯粹而又陶醉,那种幸福感不亚于真正的谈恋爱。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有没有这个经历,会影响到一生。那些品尝过青春期阅读的快乐的学生,我相信他们就会从此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他们决不愿意放弃那种快乐,相反,没有品尝过这种快乐的人,错过了那个阶段,再也没有机会体验这种纯粹、陶醉的阅读了,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一辈子不读书的人。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留出时间,如果让他们疲于应付功课,完全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这个损失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无法弥补的。

的确有很多人走出校门以后基本上不读书了,最多读一些畅销书或者实用类的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这是很可悲的,人生的幸福少了一大块。人类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包括科技的成果,电脑和手机越来越先进,我们都愿意去享受,但是人类还创造了这么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的保存方式就是书籍,我们不去享受就太可惜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新媒体的诱惑力太大,随时手机上网,看八卦,看快餐小说,聊天,如果有课余时间也都被占用了。我认为这只是在享用物质性的科技成果,不是在享用精神财富。也许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引导,我相信好的书籍的魅力无穷,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到这个魅力,他们自己会做出比较的。

要让心灵丰富起来,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写作。我说的是那种为自己的写作,就是珍惜自己的经历,自己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实地把它们记录和保存下来。这实际上就是写日记。如果说阅读是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那么,写日记就是把自己的外部经历变成内在财富。一个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的人,他会感觉自己的人生是完整的,自己的心灵是完整的。最好是从小就养成这个习惯,我自己是上小学就开始写的,从高一开始几乎天天写。从中学到大学,其实我只有两门主课,一个是读课外书,一个是写日记,课内的东西都不是我的主课。我特别提倡中学生写日记,而且不要对付,要很认真地写。不过,这需要时间,所以同样的问题发生了,现在的中学生既没有时间读课外书,也没有时间认真地写日记。和他们比,我真的觉得我们当年要幸福得多。

3.德育的目的:善良、高贵的灵魂

德育的目的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而不应该停留在规范的灌输上,甚至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上。要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教育在根本上是灵魂教育。(略,参看本书中《道德的根本》一文。)

三、学校和教师的使命

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那么,学校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由时间,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现在的应试教育,基本上把学生的全部时间都占了,学生完全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这对生长是最不利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办法,但我想总还可以尽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小环境,要站在他们这一边,帮助他们向这个应试体制争自由。

第二个方面是好的老师。学校要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好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最经常、最直接的环境是什么?就是教师。所以,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学校是不是好学校,不看硬件设备如何,名气多大,就看有没有好的校长和老师。什么样的算是好老师?我强调两条。第一,我们要让学生在智力、情感和道德上都生长得好,那么老师自己首先应该是这样的人,具备优良的精神素质,是智力活泼、心灵丰富、灵魂高贵的人。老师对学生不只是通过上课传授一些知识,最重要的影响是老师自己的素质和行为对学生的熏陶。你看很多伟人和优秀人物,他们往往会回忆学生时代某个老师对他的影响,心智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永远不会忘记。所以,真正重视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一定是更高的。怀特海说过,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批心灵高贵、智力活跃的老师,由他们去影响学生。这样的老师会在学生周围形成一个磁场,在无形中发生作用,使他们对美好的心智生活心向往之,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条,另外一条就是要爱学生,就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身为教师必须有博大的父母本能,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我认识北京的一位中学校长,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在今天这个应试体制下,一个有良知、有识见的好校长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一方面,他对这个体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也不讳言,要他们保持警惕。他对全校老师说:在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其实是被考试和作业夺去了无数黑夜与白天的孩子们,我们虽然无法破解体制造成的这个困局,但是一定不要盲从和追风。他对全校学生说:你们是压力和年龄不匹配的一代人,从小升初开始就辗转于各种班的痛苦,父母的无助,学校的无力,一路走来,紧张、焦虑、茫然、无所适从,刚到十八岁已是一身沧桑了!他向他们规劝和呼吁:考不上理想大学算什么,不要把人看得太简单和渺小,只要你保有自我选择的勇气,就有一线生机让自己不成为众多的别人。孩子们,我们要一起合作!我看了他在校内不同场合的讲话稿,这样的内容很多,非常坦诚,用意是帮助学生在无法改变的应试体制面前保持内在的自由。

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他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应试体制的危害,为学生拓宽外在的自由。他要求老师尽可能智慧地工作,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说这是为孩子们其实也是为自己找回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这个话说得非常好,其实怀特海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高明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就是善于清楚地确定学生必须精确掌握的知识,这样就不必勉强学生在次要的东西上花费大量精力了。当然,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这个水平。事实上,在应试体制下追风是最省力的,要抵御它的弊端就非常艰难,既需要勇气,也需要真本事。这位校长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分数不排名,以减弱应试上的竞争。这样做的结果,学校在高考成绩上也许会稍受影响,其实成绩也不差,只是比某些全力应试的学校略微差一点,但是他说,他无意和那些顶级名校攀比,而是立足于人的全面教育,如果要在名气和明亮之间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全力打造一所照亮学生内心的学校。

我相信,他所做的是一个好校长在今天这个体制下所能做的最好的事,而这样的事,你们都可以做。

现场互动

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两个小时就在分享周老师的智慧和感悟中过去了。他在讲座中强调通过教育把学生自身最宝贵的价值挖掘出来,这也就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我们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的确是出自哲学家之口,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提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