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葬花魂”还是“葬诗魂”孰是孰非,该如何统一呢?《红楼梦大 辞典》采取“这一联的‘鹤影’与‘诗(花)魂’,实际即是湘云和黛玉的自 我写照”的方法,将“诗”、“花”均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选择,或许 还真的是一个好办法。
“黛玉葬花”是人们都熟知的《红楼梦》情节之一。黛玉为何要葬花?葬了几次花?《红楼梦》写葬花有何深意?等等问题令读者关注。那么——《红楼梦》里葬了几次花?
读《红楼梦》,人们注意到了林黛玉有两次葬花;但是,《红楼梦》一共写了三次葬花,还有一次是宝玉葬花。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宝玉、黛玉等搬进大观园不久,“三月中浣”,宝玉“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树上桃花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见黛玉,“肩上提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拟扫花“拿土埋上”。两人共同偷读《会真记》(即《西厢记》),并借其中的妙词戏语心有灵犀。然后二人“便收拾落花”。
这次葬花是充满阳光和温馨的。浓郁的春光,纯洁的爱情,诗意的戏曲,三者交织有一起。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羞得黛玉“连腮带耳通红”。后亦借《会真记》中戏语“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反击宝玉。这是宝黛相互间第一次大胆地表白了爱慕之情。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黛玉“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时间是在芒种节,尚古风俗这日需“祭饯花神”。黛玉扫了‘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心”,吟出了一首悲伤欲绝的《葬花辞》。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诗中以花比人,借花白喻,以哀婉凄恻、如泣如诉的笔致,抒发了黛玉在当时所感受到的一腔悲愤。集中表现了在封建势力的重重压迫之下,黛玉痛苦而忧伤的内心世界,以及她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孤傲不屈的高洁品格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她对理想、爱情、幸福、自由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的愤慨和抗议。
这一葬花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以致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这次葬花与上次葬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不仅是宝黛爱情悲剧及黛玉命运的不祥预兆,同时更是众多女儿命运悲剧的预兆。正是因为这次葬花的描写感人至深,使人们一提到葬花就想到林黛玉,而忽略了《红楼梦》中还有一次宝玉葬花。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清明节后不久,宝玉过生日,在红香圃与众多姑娘们划拳喝酒后,见香菱、芳官等人坐在花草堆中斗草。“斗草”中有“并蒂菱”、“夫妻蕙”,于是,“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和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这次葬花的过程描写得十分具体,既写出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呆”,又写出了“陨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宝玉的“痴”。宝玉所葬的,只是“斗草”中的“夫妻蕙”和“并蒂菱”,表明他心中对纯洁爱情的敬重和对美好结局的深深担忧。就在宝玉葬花的这一天,“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与众姑娘又是行酒令喝酒,又是唱歌,玩得忘了形,“连臊也忘了”。这是大观园中从未有过的一个欢乐而自由的夜晚。也就是在此之后,大观园中就再也没有这种欢乐的情景了。宝玉葬花,预示了欢乐终结,悲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