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4898000000083

第83章 要有防范小人之心

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做法,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有多次记载。

曾子也曾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畦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

然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夷而减少。他们虽然没有仁德,难以修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伪君子。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生的千难万难也比不上“人心隔肚皮”。由此可见“人心难测”。在茫茫人海,我们很有必要练就“一语识破”、“一眼看穿”的识别人心的技巧。

对人心的识别,是“横看秦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花言巧语,给人戴高帽子,一般是对有权有势的人而言。

有一户富人家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去喝满月酒祝贺,没有人不奉承的。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做大官。”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发大财。”

众人都随声附和。

只有一个人看了看孩子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的。”

结果遭到了毒打。

我们仔细推敲,这孩子将来能否做大官、发大财,还要看他的造化,但说他将来一定会死,却是实话,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但这人之所以被打,就是因为他的话没有顺人心,不能被众人接受。

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万变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以免被小人暗算。有些人表面上装着非常友好的样子,但暗地里却隐藏着阴险的人心。对这样的人,定要强加防范。

孙膑和庞涓都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他们两人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八拜之交的兄弟。但孙膑为人憨厚老实,心地善良,而庞涓则为人刻薄,有着极强的嫉妒心。

有一年,庞涓听说魏王要招纳贤士,他就辞别师父去了魏国。临走前,他对孙膑说:“我们是好兄弟,如果我将来有了好的发展,一定把你也推荐过去。我们要有福同享。”

庞涓到了魏国,魏王见他有出众的文韬武略,就赐他做军师。在随后的战争中,庞涓帮助魏王屡克强敌,名震诸侯,深得魏王的赏识。

但并没有实现自己先前许下的诺言,将孙膑引荐过来。因为他知道,孙膑无论在哪方面都比自己强。

有一次,墨子去拜访好友鬼谷子,见到孙膑后,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后来,墨子来到魏国,在魏王面前极力称赞孙膑,说魏王如果能得到他,就可以天下无敌了。魏王知道孙膑和庞涓是同窗,就叫庞涓修书一封,请孙膑到魏国来。庞涓深知孙膑一来,自己必然失宠,但他又不敢违背魏王的命令,只得硬着头皮给孙膑写了封信。就这样,孙膑来到了魏国。

魏王召见孙膑后,问他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魏王很高兴,就想拜孙膑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但虚伪的庞涓却说孙膑既是自己的师兄,才华又比自己高,理应做正位。于是,孙膑就做了正军师,而庞涓却成为他的助手。但心胸狭窄的庞涓并不想真的屈居于孙膑之下,他就一直暗中寻找机会干掉孙膑。

在一次演练兵法的大会上,庞涓明显的不如孙膑,他非常恼火。

这促使他更下定决心要除掉孙膑。

庞涓开始在魏王面前说孙膑虽然身在魏国,而心却还向着齐国。

魏王一听大怒,就罢免了孙膑的官职,并要庞涓监视他。庞涓乘机说孙膑有私通齐国之罪,应挖掉他的髌骨,让他成为一个废人,永远都不让他回齐国。

魏王听从了庞涓的建议,挖掉了孙膑的双腿的髌骨,并在他的脸上刻上“私通外国”四个字。这个时候,庞涓假意痛哭了一番,孙膑不知真相,还对他万分感激。

其实,庞涓之所以不杀孙膑,有自己的用意,他就是想得到孙膑的《孙子兵法》。但孙膑并不知道庞涓的想法,为了感激庞涓对自己的照顾,还每天在木简上刻兵法,交给庞涓。后来,庞涓的仆人可怜孙膑,就把真相告诉了他。孙膑得知真相后,就开始装疯,以此来消除庞涓对他的防范。不久,事情有了转机,墨子将孙膑的事通知了齐王,齐王于是派人将孙膑救回齐国。

之后,孙膑以“围魏救赵”的计策大败庞涓,又在韩魏战役中,以“增兵减灶”的计谋,诱敌深入,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雪耻了的冤仇。

庞涓本来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但他嫉妒心强,并且心狠手辣。

对于孙膑来说,庞涓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因为缺乏警惕之心,所以险些被庞涓害死。

所以说,虽然小人的品德是可耻的,但他们的面孔却很难辨认,因为他们都戴着一副假面具。我们必须透过这副假面具,才能看清他的本质。

唐太宗李世民不可谓不圣明,但这一代明君在魏徵死后很快就被“巧言令色”的小人包围。他命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削夺了他的谥号。

直到东征高丽失败,狼狈而归,李世民才又想起了这位耿介直言的“田舍翁”,重新为他树立了墓碑,恢复了谥号。

“巧言令色”编织的无形之网不仅能网住帝王,也会随时把我们纳入其中。这就更需要我们谨记孔子的这句话了。

面具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防御和适应措施,也许本身无所谓好坏,但生活中的人大都过分热衷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形成了严重的自我异化,使人最终丧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