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28

第28章 1969年突尼斯大洪水

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充满了对水的渴望,疲惫的骆驼、干涩的嘴唇,即使从没有到过沙漠的人,也会从一些电影、小说中感受到沙漠中水的重要性。但是大自然往往变幻莫测,沙漠和其他较为干旱的地区偶尔也会暴雨成灾。由于这些地区在洪水灾前预警、灾时抢险以及灾后救援等各项可以有效减少洪水损失的抗灾措施上都缺乏经验,在建筑、城市规划上也较少考虑到洪水的因素,而且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长期居住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有些人可能一生之中也不会遇到一次洪水,因此,在心理上对洪水的承受能力较差,洪水发生时常常因缺乏经验而表现得不知所措。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这些地区在洪水发生时,其损失往往超过同样的洪水在洪水多发区所造成的损失。1969年突尼斯洪水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

突尼斯位于非洲最北端,北临地中海,面积164150平方公里,沙漠占国土面积的1/5,全国只有一条常年性河流。沿海有局部平原,内陆多高原和山地,最南部是阿比乌德沙漠,全境除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相对较为湿润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受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控制,降雨稀少。突尼斯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农业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另外在北部沿地中海地区,旅游业也十分兴旺发达。但是这样一个常年干旱的小国却在1969年9月~10月间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洪水,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这年秋季亚速尔群岛上空高压区发生位移,与来自前苏联上空的冷气团结合,使突尼斯连降暴雨达38天,这在历来以干旱闻名的突尼斯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雨使突尼斯的每一条河流都水位暴涨,尤其是泽劳德河和马格利尔河。洪水席卷了从突尼斯湾到布格拉拉湾的大片土地,受灾地区占这个国家全部面积的80%,几十个村庄和数十个城镇陷入一片汪洋之中。突尼斯的外交部长小哈比卜·布尔拉吉巴不合时宜地开玩笑说:“还差三天我们就达到圣经上的洪水记录了。”但是那些在洪水中丧失了家园、土地和亲人的当地居民,就不会用这样幽默的话来形容他们的悲惨处境了。一位农民说:“天色漆黑,雷鸣电闪,似乎世界末日已经来到。”这大概是当时所有深受洪水之苦的突尼斯人的共同感受。

在一些重灾区,河水高出正常水位36英尺,一泻千里的洪水冲毁了35座桥梁。其冲击力之大,竟然可把架在桥墩之间重达100吨的钢筋水泥板冲跑。几小时之后,一座价值约700万美元的水利设施付诸东流。洪水对突尼斯农业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几百万吨肥沃土壤被洪水带入地中海,其中重要的农业区凯鲁万平原被冲走了约3英尺厚的土层,流失了大量肥料。1万株橄榄树被连根拔起,十几万头牲畜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许多都发胀腐烂了,臭气笼罩着周围地区。在北部沿海的旅游业发达地区,所有城镇都遭到破坏,每年4000万元的旅游收入也泡汤了。在这次大洪水中,共有542人丧生,10多万人无家可归,25万人背井离乡,损失最少也在2亿美元以上,这还不包括由于丧失大量肥沃土壤而带来的长时段的负面影响。

灾害发生后,当地居民聚集在一些露出水面的高地,惊恐万状,最令他们束手无策的是,平日在他们眼中比金子还珍贵的水,竟然像恶魔一样胡作非为。除了对水的恐惧之外,饥饿也使这些人丧失了理智。当美国空军少校罗伯特的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着陆时,迫不及待的村民们不等飞机停稳,就跑上来抢夺各种物资,甚至连飞机舱门都被他们拽下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和长达几个星期的饥渴使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疯狂状态。

在灾难面前,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国家向突尼斯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有人评价说:“我们在慈善事业中互相竞争。”美国提供了400万美元的贷款,前联邦德国也提供了250万美元的贷款,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向突尼斯派出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该国修复桥梁、道路。刚果作为非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克服自己的困难,为灾区捐赠了近10万美元。据统计,共有80个国家积极参加了这次国际大救援的行动,它们的帮助使突尼斯得以尽快地摆脱了灾难的阴影,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步入了正轨。然而对于那些在洪水中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失去了亲人的突尼斯人来说,任何帮助都难以将他们从哀伤中解救出来。

1969年突尼斯大洪水这种现象,是由天气的异常变化而引起,这类洪水在历史上虽然比较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1988年,突尼斯的惨剧在苏丹重演了。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东北临红海,中部是一个大盆地,尼罗河纵贯南北。苏丹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向南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南部边缘有部分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较小,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由30毫米递增到1000毫米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比较干旱。

小贴示:

尽管干旱地区发生洪水的几率非常低,但是我们应该由此注意到人们在抗灾、减灾中的一些疏忽和误区。当我们把沙漠和干旱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与此性质相反的灾害,从而在城市规划、房屋建筑等各个方面造成许多缺憾。此外,在沙漠中生活的人们从小就从长辈和生活中学会一个道理,即想尽一切办法,节省每一滴水。如果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种心理定势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他们很难深切地体会到水的破坏性。在这种国家和地区,政府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自然的复杂性,以便在一些异常灾害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指挥居民进行抗灾救援活动,同时引导居民在心理上保持镇定,从而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惊慌造成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