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东北菜里,我最喜欢一锅出。
它也叫乱炖,里面满满地拥挤着豆角、排骨、土豆、茄子、玉米、粉条等,周围会贴上一圈玉米饼或是花卷。大铁锅小火慢炖,直到内容软烂不分你我,最后上面撒一层香菜,热气腾腾的一整锅端上桌。再上一些拍黄瓜、干豆腐、芹菜拌花生和几瓶冰哈啤,大家围坐着锅吃,那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边吃边海阔天空地吹牛闲扯,任凭外面大雪纷飞,气氛和锅里一样,浓烈亲切。
离开东北,在南方漂泊多年,深刻体会到一方水土一方菜,每个地方的菜都体现着人的性格。比如上海,小笼包、大闸蟹,挖了半天也吃不到一两肉,那真是精致风情;湖南,重油多辣的口味虾、剁椒鱼,吃的是湘人的霸蛮;东北菜,则真的是实实在在地吃内容,要么像一锅出、小鸡炖蘑菇这样不分你我的大炖菜,要么是生吃蘸酱菜,不加修饰,清清白白,用最简单的调料、最寻常的食材、最懒的做法,做出最温暖的味道,无论怎么吃,下肚后都有一种温暖熨帖的满足感。
当年初到上海,吃不习惯那里的饭菜。有天发现学校对面一家东北私家菜,便欢天喜地地把它当成了食堂。那里也有一锅出,但是按照上海习惯做了改良:大铁锅换成了小巧的白瓷盘,糖的味道更重。后来离沪赴湘,每天辣得肠胃冒火,一想到吃饭都头痛。一天在单位附近发现了一家小门面的东北菜馆,吃到蹩脚的一锅出,竟然有了一种得救似的满足。在湖南,为了生存,一向以为这辈子都学不会做饭的我,竟然彻底学会了做菜。当然,我还是只会炖煮,煎炸炒之类一概都不会,突然发现我爱吃的几道菜都是炖出来的。当我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了一道土豆炖豆角时,开心得无以复加。胃舒服了,心才能安定下来。
小时候,总觉得外面的饭好吃,常常盼着“下馆子”。后来,越来越觉得妈妈做得最好吃。现在,每次回家,我都尽量在家里吃饭。每年回家不过几天,有限的时间,妈妈做什么我都吃。可是,在南方,没有那么冷的冬天,没有那么大的雪,也没有那么多可以一起放心大胆喝酒的人,自然也少了一锅出适合出现的场合。是的,它长得不好看,不适合大桌子,不适合小盘子;它也不适合四十度的高温天气,不适合潮湿的季节,不适合宴请,不适合谈情,不适合快节奏的工作餐;它只适合大雪纷飞,小火慢炖,至亲好友,闲话流年。
京广线断掉,八万人退票的历史时刻,正好被我碰上了,一路退票改签中转,千里迢迢终于回到了东北。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家门,靠着一路支撑的信念。果然,妈妈做好的一锅出,已经烂熟到没了水分,在等待着千里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