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秀清:1967年生于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戏剧作品:《阮玲玉》、《骆驼祥子》、《北京大爷》、《茶馆》、《天下第一楼》。
王毅:你是从人艺学员班毕业就演了《骆驼祥子》和《天下第一楼》吧?
岳秀清:除了《骆驼祥子》,还有《背碑人》。我是学员班第一个在剧院以主演身份登台的演员。人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只要觉得你是个人才,能够胜任这个角色,一定会给你机会。我当时在毕业戏中演两个角色,一个是韩善续老师的老婆,属于叽叽喳喳,特别外露的那种人;一个是特别文静的小姑娘,像乖乖的中学生。因为两个角色的戏是紧接着演的,所以给人感觉饰演角色反差特别大。这点我也很感谢林连昆老师,分配给我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能够在两个半小时的毕业演出中崭露出了当时自己表演上的那种带引号的“小才华”。这次演出也获得了剧院一些老演员的认可,觉得这个姑娘会演戏,把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演得都很精彩,所以不久后我就有机会演出了刘锦云的《背碑人》,我在里面的角色是女二号,很重要的角色。当时我们学员班好像还没有人演上特别主要角色的,所以也很荣幸。
知道自己主演《天下第一楼》时压力大吗?
动力大过压力吧,因为在毕业演出后一些人艺的老演员见到我就说,小岳,看你的演出了,演得不错。这时候我心里就有点底了。后来演出刘锦云的《背碑人》,虽然没有演多少场,只有十多场,但是老演员也对我说,小岳,你的戏演得不错。虽然他们也提出来“你要是这么来演就更好了”,但是当时能感觉出来他们对我的表演还是认可的,这就增加了我在舞台上的自信。当时我也觉得自己很年轻,夏淳老师分配给我《天下第一楼》主演这么重要的角色,还是有压力的,特别是大段大段的台词,但是我并没有那么的胆怯、害怕,是因为前面有几个戏的铺垫,所以我觉得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积累。我在这之前演过《二次大战中的帅克》,也在《巴黎人》、《秦皇父子》中跑过群众,有过这些舞台经验的积累,在接到大戏的时候也就不感到太紧张了。
你是在演《天下第一楼》的时候才第一次跟夏淳老师有过合作的?
说起这件事我是特别感谢夏淳老师的。夏淳老师也属于那种特别爱才的人,很多人有这种感受,我的感受尤其深。他只要觉得这个青年演员会演戏,他就用你。《天下第一楼》这么大的戏,按常理不会把主要角色分给刚从学员班毕业,二十出头的人去演,让她挑大梁。当然了,那会儿是吕中老师和我分演AB角,吕中老师和谭宗尧老师演一对,我和濮存昕演一对,排到一个半月的时候,濮存昕因为要演《清凉寺的钟声》走了,我就和谭宗尧老师配了。虽然是B制,但是也感到很大的欣慰了,能够在这么大的戏里有机会出任主演。
夏淳老师给了我这么大一个机会,他爱才同时也敢于用才,包括龚丽君,当时戏剧学院还没毕业,夏淳老师居然让她来演《雷雨》中的蘩漪,他觉得龚丽君适合,知道她原来在大连话剧团就演过戏,不管从气质还是演技都能够胜任这个角色,他就用了。事实证明龚丽君演的蘩漪真的很精彩。
我和夏淳老师私下里的关系很好,也是因为当时我演《天下第一楼》的时候毕竟太年轻了,现在想想很多当时在舞台上排的台词都是挺差的,但是夏淳老师永远鼓励我说,小岳,不着急,今天这个没说好没事儿,明天咱们再来一遍。特别耐心。夏淳老师有个特点就是对剧本特别严格,先把剧本磨合完,然后再让演员开始慢慢地磨戏。当时我们《天下第一楼》运作的时间太长了,给了三个月。我和吕中老师去以前的八大胡同,好几天就在里面转,要去感受老北京前门那片儿的街是什么样的,找人物的感觉。人家说穿上衣服就能找到感觉,但是因为我当时太年轻了,穿上也感觉不到,觉得自己摸不到人物,演得特生。后来夏淳老师对我说,小岳,别着急,你去翻翻那些《北洋画报》,从那些图片里面找年代的感觉。我每天就在图书馆里面一本一本地看《北洋画报》,我们大概体验生活就花了两个礼拜的时间,这段时间太重要了,我就知道人物的头发应该这么梳,手势应该这么做,那时的女人坐啊、站啊都是有规矩的,你必须要知道这些。当时我找不到门路的时候都是夏淳老师带着我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排练一个多月了我才找到人物的这种感觉,才在台上能表现出来。
吕中演A制,我也能吸收一些她的东西,但是我和她演的人物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我就认定自己的人物要有个性,我不太爱模仿别人去演,魂的东西可以不丢,但是毕竟是我演,一举手一投足都不太一样,因为我是按照自己的个性来演。夏淳老师也说,小岳,你跟吕中有年龄上的差别,你就按你二十多岁的玉雏来演,其实当时胡同的姑娘也就是十八九岁。我一开始也是模仿吕中老师的表演,很沉稳,八面玲珑。但是毕竟是在模仿,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的人物什么都不是。一开始的时候排练我不是很自信,一到自己上台心里也有点颤,有点不愿意在排练厅排戏,演员很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人物自己拿不准的时候就没有自信心,没有自信也就不敢在舞台上演。夏淳老师后来说,不怕人物说话小孩气,你就按照你自己的年龄来演,这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感谢夏淳老师对我的启发,我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人物,包括那些大段的台词。也感谢顾威老师对我的帮助,他当时也是导演,他说,你不比吕中老师差。过了开始的难关,在舞台上就洒脱多了,能够找到一些适合玉雏的动作、眼神、形体一系列的东西,很多灵感就都迸发出来了。随着生活阅历和演技的不断积累,现在感觉我理解的玉雏就比较成熟了。
我演完《小墩子》后,夏淳老师就说,小岳,你演得太好了。当时我们主要是通信,逢年过节我和吴刚都会给他写信。因为感觉夏淳老师是对艺术特别执着的人,对年轻演员也是特别爱护,当时他七十多岁了,跟我们私下里的关系很好,他一直很关心我的成长。记得在演完《背碑人》后我去请教他的意见,他就说演得不错,但是你能不能说台词的时候不要在嗓子里出来,放松,把气落下来说。后来我上台就特注意这点。在人艺就是这样,老艺术家们发现年轻演员有什么缺点都是马上告诉你,帮助我们改正,所以我们成长得特别快。
后来你又参加了《茶馆》的演出,和于是之、英若诚等前辈艺术家都有对手戏。
还是要感谢夏淳老师让我出演《茶馆》里的小丁宝,虽然是个很小的角色,但是当时觉得特别激动。来到人艺最早知道的就是《茶馆》,有这么多老艺术家,第一次能和他们同台。可能我在人艺的每一场戏都很有压力,但是没有像《茶馆》这么大,因为你不能演不好,原来大多数是和年轻人合作,互相都有不足,这次是所有的老艺术家原班人马都在,所以压力就比较大了。
那会儿是9点排练,我特意8点40就去了排练厅,一推门没想到那些老艺术家们已经全到了,服装都穿好了。于是之老师已经勒紧腰板,在台上开始走了,找他一幕时年轻人物的感觉。黄宗洛老师拿着鸟笼子想姿势。每个人都拿个剧本,特别安静,都在琢磨自己的角色。走路必须蹑手蹑脚,生怕打扰他们的创作氛围。真正演出时也不敢和这些老艺术家说话,他们每个人上台前都有固定的位置,都是在静静地酝酿角色,那种氛围就让你觉得要好好去创作,要把这个角色演好。
我和于是之老师演的王利发、英若诚老师演的刘麻子对手戏比较多。因为《天下第一楼》一块儿演出,我和吕中老师也比较熟了,她原来演过小丁宝,我就向她请教人物大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包括我原来在八大胡同体验生活,因为小丁宝和玉雏虽然人物性格、身份不同,但是时代大背景还是相似的,所以原来积累的生活体验、经历也帮助我准确地找到人物的年代感。
我的戏是三幕才开始有的,但是那会儿和现在不同,现在是一二幕没你的戏,排的时候你就可以不用来,那会儿是不管有没有你的戏,全来。我是每天必到,就是觉得年轻人应该多感受些老艺术家们的创作气氛,从他们身上多学点东西。为了那么几句台词,我就回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给原来演过小丁宝的几位老师谢延宁、吕中、尚丽娟打电话请教。
第一天演完我见到于是之老师,我都不敢问他我演得怎么样,感觉人家是艺术家,自己就像个小学生,后来硬着头皮问了,于是之老师就说,演得还不错,就是有些东西太形式了,还行,慢慢慢慢就好了,毕竟第一天嘛。我听完还是挺高兴的,虽然有点形式,但是还没有脱离开小丁宝这个角色。后来我又跟几位老师不断地聊,经过几天的排练,我演得小丁宝就有那么个样子了。因为开始还是要模仿,但是吕中老师她们演小丁宝的时候年龄都比较大了,所以我一模仿,摆姿势就很形式,后来我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按一个小孩这么去演,有她天真、善良的一面。
1989年的最后几场《茶馆》是很多老艺术家的封山之作了,是绝版,所以我赶上了也很幸运,我们这拨人没有几个能赶上跟这么多老艺术家同台演出的机会,所以我一直把这件事作为我值得骄傲的经历,在那个阶段我突然之间感觉自己长大了。
除了在舞台上,人艺的老艺术家们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这些老艺术家都是博览群书,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最早的时候我跟于是之老师演过《新居》,演他女儿,因为要在舞台上题一行字,就发现于是之老师字写得特别好,如果不知道他是搞表演的会觉得他是一个书法家,字的运笔特别有味道。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如果你想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就必须有很深的生活阅历的积淀,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苏民老师的诗、毛笔字,牛星丽老师和蓝天野老师的画,他们的生活都充满艺术情趣。
和这些老艺术家相比,现在的演员要差很多。他们才华横溢,对他们的创作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触类旁通的,他们在舞台上所散发出来的巨大光彩,其实都是台下长年的文化积淀。老艺术家们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了我,我就认定我是一个演员,就一定认认真真把戏演好,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这种思想也贯穿在我的艺术创作当中。所以我现在演每一部戏,可能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踏实,不浮躁。现在的排练厅太闹,我也是不太喜欢,这样怎么能创作呢?可是这种情况你是改变不了的,那我只能对得起自己,因为我觉得演员要对得起观众,有这么多观众来看你的演出。
老艺术家们的《茶馆》绝版演出相当轰动,返场,谢幕,有的观众还在下面打出横幅,那个瞬间真是心情澎湃,我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心里就在想:好好演戏吧,演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观众。虽然现在的话剧也有精彩的谢幕,包括到国外的演出,但是我觉得我们那会儿算是空前绝后了。还有,在人艺我们不光学会了艺术上如何创作,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人,这些老艺术家也不是说教,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我们这些年轻人该如何去做,他们的那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感觉到艺术和道德是不能分开的,要学演戏,先学做人。
沈好放请你去演《小墩子》,是因为看过你的现场演出吗?
当时有一个北影厂的老导演叫王好为,她喜欢北京人艺的话剧,看了我很多场的演出,像《背碑人》、《天下第一楼》、《茶馆》她都看过,她就跟沈好放说,你要找“小墩子”的演员就去找岳秀清吧,她特别会演戏。沈好放见了我以后也觉得形象等各方面也比较合适,就让我出演了。我觉得我在影视剧里的角色塑造,像“小墩子”,有人说演得还不错,也是得益于我舞台上表演经验的积累。
这几年你在舞台上演的少了,“触电”比较多,比如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影《丑娘》。
答应出演《丑娘》主要还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这个角色,这个电影主要讲述一个妈妈怎样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大学生。拍摄还是挺苦的,在脸上他们给我勾一个巨大的疤痕,等于半拉脸一直压着,我当时跟导演说没关系,只要这个形象符合人物就行。其实这个化妆最后也影响了我皮肤,我脸上有一大片红的,去看医生说是烧伤,过段时间才能好。我觉得为了演戏,还是值得。因为叫“丑娘”,所以样子观众看起来有点害怕。就是这样一个人,让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在村子里承包地,带领乡亲们致富。从二十多岁演到五十多岁,有个年龄跨度,演起来还是比较过瘾的。当初导演选了一堆的演员,后来选中我还是因为原来看过我演的《小墩子》、《漂亮妈妈》里的“大贺”,而且我是那种绝对服从导演的演员,属于比较“听话”的那种。
我们是在唐山拍的,天气非常冷,拍摄的时候要套两条棉裤,虽然条件很苦,但是每完成一场戏演员还都是很兴奋的。我还是比较喜欢剧本好,角色适合自己的戏,虽然可能挣得少一些。我是不太看重演员的明星光环,获什么奖,虽然获奖对演员很重要,也是对他表演的一种认可,但我更享受创作的这个过程,也可以使我保持一颗平常心,演的时候觉得很过瘾,演完觉得演得不错,我又创造了一个角色,这就足够了。
其实作为话剧演员我还是希望能有好的话剧本子吸引我们,回到舞台上为大家演出,但是现在好本子不多,这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