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4841600000019

第19章 吴刚:自信来自跑龙套(1)

吴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8年生。

主要戏剧作品:《茶馆》、《雷雨》、《北京人》、《日出》、《哗变》、《合同婚姻》、《非常麻将》,2007年获中国话剧金狮奖。

王毅:你也是从北京人艺学员班里出来的?

吴刚:对,我们是梁冠华、宋丹丹之后的那一批,他们是1981年,我们是1985年。初试的时候因为有点事耽误了,后来复试的老师看了看我,觉得还行,来吧,我就直接复试了,考得也是很顺利。那时候考人艺的人太多了,很多业余的都想干这个。东城、西城都有话剧培训班,文化馆特别多,所以那会儿报考艺术团体的人估计比现在都多,但是那个时候的人思想好像更单纯一些,就是想从事这个职业,比较执着,现在人的思想可能稍微复杂一些,都想一夜成名,区别还是大一点。

在人艺培训班几年的学习有什么感受?

带我们班的是林连昆老师和童弟老师,剧团带班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和这些老艺术家生活在一起,可以随时叫一位老先生来给我们上课。

开始我们是走读,后来有了集体宿舍。因为北京人艺还是秉承了一种北京的文化传统,招的学员都是北京人,所以语言首先是过关的,现在有些口音比较重,还得现扳。我们这班之前招的都是北京人,从我们下一批何冰、徐帆他们,开始招外省的学员了。

后来因为学生太累了,而且需要晨练,人艺就给建了学生宿舍。我们那会儿学习是挺玩命的,跟现在不太一样,天天是认认真真上课,可能也是因为那会儿确实没什么娱乐方式,电视什么的也相对少。每天就是紧张地上课,表演课、形体课、台词课,还包括语文、政治、外语,一些必修的文化课都有,请的戏曲学院的老师、电影学院的老师给我们上台词和形体课,表演就是人艺那些老艺术家给我们上课,非常正规。课排得很满,早上八点要练一个小时的形体,九点就开始上表演课,做小品了。整整两年,基本每天都很紧张,好像没有谁出去拍过什么东西。两年的学习加上一年的实践,三年的时间我感觉学到的东西很扎实,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舞台,在最后一年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去舞台上跑群众,没有台词。现在很多演员都想凭什么让我跑群众,上来就要有角色,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从事了这么多年的表演才发觉,跑群众对经验的积累太重要了,自信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是一开始就给你很多台词,你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我们当初这么积累起的经验比现在的一些演员要更扎实。

你上的第一个戏就是《天下第一楼》?

《天下第一楼》是在实习期间上的戏,也是跑的龙套,但我觉得来到人艺,能和这么多大师同台,也是非常有幸。因为他们在舞台上风光无限,以极大的魅力征服观众,使北京人艺形成一种品牌,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当时排戏的时候感到非常紧张,连排完了于是之先生跟我说了一句话:你小子表演还是不错的,挺松弛。给我一个极大的自信,其实还是很紧张的。那个时候排练是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即使是一点点儿的戏,也要用心去琢磨,因为跟大师们同台,差距是非常大的,怎么能在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排练时间内把距离缩小,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我们下来之后也会向老师们请教,加上能遇到剧院的老导演夏淳,这都是一种幸事,对我后来舞台、影视的表演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师们之间都非常熟悉了,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心领神会。我们剧院那个时候大部分演员都住在(史家胡同)56号,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邻居,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都是非常熟悉。当时排戏的那种感觉我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没有人敢大声说话,九点钟一进排练场,大家就进入了一种绝对的创作状态。这对一个年轻演员来讲是极有好处的。

到了1987年《北京人》就是你们这群当年的年轻人包括你和冯远征、罗历歌、王姬他们挑大梁了?

这要非常感谢夏淳老师,我们剧院优秀的导演,他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在人艺可以算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知道将来的舞台不是他们的了,他有这种责任和义务带动年轻演员的成长。《北京人》连续排了两版年轻人的,培训班毕业后很多人陆陆续续出去拍影视剧,我五年没出去拍戏,而是在北京人艺连续上了《北京人》、《雷雨》。我觉得这对我的表演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突破,而且有幸和夏淳导演合作,他提携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舞台上拼这些经典的剧目。经典剧目对年轻演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你对那个时代不是很了解,对那个时代人物的状态,说话的语速、节奏,对事物的看法都不是很清晰,我们剧院有一个很好的图书室,那里收藏的图书是很全的,很多演员的案头工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图书室有很多《北洋画报》,很多老图片,能够让演员尽快地和那个时代拉近距离,加上夏淳导演对年轻演员在每场戏中人物的起伏,怎么入手,都一点一滴地手把手来启发。那个时候排练非常累,不是体力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样复杂的创作过程,但同时为我们将来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能一上手就很快进入到人物的状态中去。这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对人物的理解也是演员的一种基本素质。表演行业不是一种熟练工种,演员要努力让自己的想象力达到无限。人的想象力有窄有宽,这取决于你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还有对事物理解的敏感程度。和很多设计师要去国外增加阅历、拓宽思路一样,我们也要看很多的话剧、影视剧、图书、资料,看完之后你会对舞台表演有所领悟。有些东西,譬如人物的语调、走路、穿袍的姿势,这些都是底下必须要练的,夏淳导演会手把手教你怎么去做,进入到人物对词,展现人物性格,人物之间冲突的阶段,导演主要是一种引导,一种启发,让你逐步地完成。这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掌握了这个过程之后,将来接别的戏你会非常容易入手自我到角色的过程。

曹禺看过你们的演出吗?

我们毕业的时候是曹禺给我颁发的毕业证书,我非常有幸能看到大师的音容笑貌,那会儿曹禺身体还好,我们的演出他每次都会去看,都会在结束后上台鼓励我们。有一场我演的《雷雨》,曹禺去了,因为比较累只看了大半场,中场休息的时候他把我们叫到后台一块儿谈了谈,和我们演员一个一个地握手、合影。我能看出来他当时非常兴奋,觉得演得好,这也是对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肯定,加强了我们的自信心,也是对今后表演的一种推动。我觉得非常有幸,作为北京人艺的演员能够完成《北京人》、《雷雨》、《日出》三部戏的演出。《日出》是我前几年完成的,演出完采访我的时候我就说能够把这三部作品全部演完,并且得到了专家、观众的认可,作为一个话剧演员真是一件幸事。

从一个演员的角度,你怎么看北京人艺确立的自己的表演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