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庸管理的艺术
4832900000040

第40章 正己无怨——魅力艺术(6)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持有“动则人事乘权”、“方动之际,耳目乘权”的说法,他在《四书训义》里明确指出,“人欲乘权”是以“天理发见”为前提的。据他看来,当人心由静转为动,必是因为一念之动,一念之动的原发之机,是天理发见,也是性的表现;人欲此时要乘天理发见之机而起来,于是情就发生了。在起念之微的时候,君子由于有静养的功夫作为基础,所以即使善恶分别很细微,但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个起念之微的内在变化,是人所不及知,而只有自己所独知,君子必须在此时用慎独的功夫,使得意念在几微之时便能一如静养之善。这个功夫属于“动而省察”,即意念发动而加以省察的功夫。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是“恕”。“己所不欲”是对自己的把握,“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从而成为孔子中庸处世之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记载: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在外就像会见贵宾一般,役使民众就像承办大祭那样认真。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在官府里做事无人怨恨,在家族中办事也无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相信我一定要奉行这些教导。”

孔子的回答似乎与颜回问仁的答案是两回事,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这里的仁,着重于敬、恕。“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个人修身而言,这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行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人能像考虑自己、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可以进入“文明”层次了,就真正有点精神文明了。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个全才,他比孔子小31岁,出身于商贾之家,后来在鲁国季孙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据说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维持,子贡出了不少的力。孔子死后,弟子们多是服心丧三年,即待师如父,内心服孝三年,子贡却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间茅草棚子,亲自在那里守孝三年。在风水先生中还传说,孔子的墓地原先选在葬少皋帝的地方,但子贡看了后认为那只是一个帝王的风水,孔子是千古圣人,那处风水不行,然后才选了曲阜孔子坟墓所在的那块风水圣地。孔子不称许子贡,可见推己及人之难。

已故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很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着想。在接受《北京晚报》关于方正年青人成长的采访时,他提到了很多年青人,采访结束时,王选专门拿了一张纸,写下了一些年青人的名字,以防记者在写稿时,不知道听到的这些名字到底该怎样写。记者被王选的精神感动了,“王选体质文弱,谈吐举止从容不迫,没有企业家雷厉风行的姿态和作风。但是他做事却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含含糊糊,这就是王选和别人打交道时的爽快和果断。我想这大概和王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性格有关。”

王选院士说,降一个层次,所谓好人就应该是为自己着想应该与别人着想一样多。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所谓好人就是为别人着想比为自己着想多的人。

有时,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还容易一点。一帆风顺的人、条件优越的人、有名望地位、才高力大的人,办起事来碰钉子时少,走起路来抬轿子的多,自己达到目的很容易,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机关坐办公室的人,想不到前来办事的人的困难;超市站柜台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医院做医生的人,不善体贴病人……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不过前者更普遍些罢了。

曾有几个干部在开会的间隙,讨论起什么是文明的标准,有的说,时时想到他人就是文明。这个回答通俗而又生动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质。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社会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而不是妨碍社会生活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时时想到他人、想到社会,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正是反映了文明和这个最基本的精神。

十五、不诚无物:减省欲望以增添魅力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

一种人自以为聪明却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不知道。还有一种人,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虚荣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

元代张养浩说:“韩文公之言曰:‘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故君子之学,以明理自信为贵。”

有人说“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只要你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但是,“酒无不成礼仪,色无路静人稀,财无不成世界,气无反被人欺”,所以,什么事都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度,不可过度。

有的人说是由于没及时发现私欲的害处而又没坚定的意志去控制,有的人说虽然能看清物欲的害处却又受不了物欲引诱,所以非一番功夫无法战胜私情、克制物欲。

历史上因为自私贪权,小则足以害自己生命,大则招致亡国之祸。楚烈王无子,春申君(黄歇)因国君无太子而忧虑。李园是春申君的舍人,把妹妹嫁给春申君,后来知道她怀有身孕,李园又诱导妹妹趁机劝春申君说:“楚王很喜欢你,就是兄弟也比不上,你做楚国宰相三十多年了,而大王没儿子。百年之后,大王必定立他的兄弟,到那时各以自己的亲戚为贵,你又怎能受宠呢?何况你做宰相太久,处事难免失礼于大王的兄弟,等大王的兄弟即位后,恐怕祸患就会降临在你的身上,怎么能保住相印,及江东的封地呢?现在妾已怀孕,妾和你结婚不久,外人知道的不多,假使你以将来为重,不如把妾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喜欢妾,再顺理成章生了儿子,那么你的儿子就是将来的楚王,楚王就成了你的了,何必身临不可预测的罪过呢?”春申君听完以上的话,很高兴,于是把李园的妹妹放在外面,然后报告楚烈王,楚烈王果然召入,又非常喜爱,生下了儿子棹,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就被封为皇后,李园因此身价高贵,专权用事。等楚烈王死后,李园就杀死春申君,灭掉春申君全家,立棹为楚幽王。春申君贪权亡身应该给世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唐朝有个县令,名叫王鲁,自从就任以来暗中贪污受贿。简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有一天,王鲁得知领导者要来察访民情,肃整吏治,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时,正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手下的主簿受贿的一叠状子,更是忧上加忧,神情恍惚。忧虑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下“汝虽打草,否已惊蛇”八个红字,从而流露出唯恐主簿被告发而牵连到自己的恐惧之情。

明代有个名叫郝子廉的人,从来不占任何人的便宜。每次牵马到河边去饮水之后,他都要往水里扔三个小钱,算是小费。甚至有一次他在自己亲姐姐家里吃了一顿饭,临走时竟在炕席地下悄悄地留下五十文钱。

人人都爱钱,可是这个郝子廉却不肯占人便宜。虽然他的行为有点过分,但却值得今人学习。财富要自己去创造。只有靠自己的劳动、知识、智慧挣来的钱,花起来才心里舒坦,才能真正享受金钱的快乐。

柳宗元的《鞭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出售马鞭的商人,其鞭的质量并不好,可装饰颇为华丽,值四五千的货竟然要价四五万。一次,一个糊涂的富家子弟花五万钱买了一根鞭子,向人炫耀。可当马不听使唤时,他挥鞭使劲抽打,鞭杆一下子断裂开来。这时他才知道美丽的外表里面是腐朽了的木头,而不是鞭商吹嘘的南山木料。当他去找鞭商理论时,鞭商以货物出门,概不负责为由,拒绝退赔。买主便在市上向众人大肆宣传此事,使得鞭商丢尽了脸面,无法在市上立足。

这位商人自以为得意,却没有想到这笔财砸了他的饭碗。想赚钱,就要取得人心,堂堂正正的赚钱,不要想着欺骗顾客,坑害顾客。只要你赚钱的路子不正,你就会最终失去金钱。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所以,不论是做官,还是当老板,都不可发不义之财。通过正当渠道挣钱,才能创造财富,创造成功的人生,拥有领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