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庸管理的艺术
4832900000020

第20章 好察迩言——沟通艺术(1)

《中庸》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意思是说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一个领导者掌握中庸智慧,把握领导艺术,在自己的群体或团队中就可以缓和各类矛盾。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润滑剂,把上下属之间因观念意见分歧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摒弃太过极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少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在可能的冲突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及时保护好彼此的关系。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领导在复杂的人事面前处变不惊,这便是中庸之妙!

一、至诚能化:做到信息与情感双沟通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威信的建立首先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自身的品质、处理问题是否公正、工作方法、效率等方面,取得了群众的信赖之后才有可能。在现代管理中,不善于沟通的领导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沟通包含信息沟通和情感沟通。沟通是双向的相互作用。

例如,信息沟通有利于企业领导时时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内部的生产情况和外部市场的变化,以便不断根据掌握的信息制定出对应的策略。不进行信息沟通,时时掌握各种信息的变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利,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

情感沟通是重视人的一种表现,一个团队的最高领导与中层领导之间、最高领导与员工之间以及领导阶层与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越来越引起管理学家们的注意。情感沟通对于进一步树立领导者的威信,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号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威信与沟通是相互促进的,威信越高就容易沟通,沟通得越好威信就越高。

儒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和合状态之中的,一切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的;宇宙中的阴阳是互补的,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其中包括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官与民、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是互补的,犹如阴阳不能单独存在一样,君与臣、官与民、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为此领导者对百姓应该有“仁心”和“爱心”,不要把尊卑的关系绝对化,强调上下“交感”。在上者要“下民”,才能发生“交感”。

《周易¥彖辞》说:“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即上下“交感”沟通,则上下同心,得民之心。领导者有谦虚“下民之象”,下得民,与民沟通,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护,所以领导者做事亨通,都有很好的结果。其次,要推行“忠恕”之道,要用诚实之心、忠实之心去对待员工、尊重员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员工;自己希望满足的也让员工得到满足,自己想发达也让员工得到发达,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心比心容易达到与上级和员工们之间的沟通。按照儒家的“忠恕之道”,领导者还要做到“责己严、责人宽”,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也正如孔子所说的,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原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进行沟通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或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或错误要多作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容易与下属沟通。

相反,一个人如果对别人严、对自己宽,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正确,凡成绩都是自己的,凡缺点、错误都是别人的,这样的领导者是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更说不上与下属和员工们进行沟通。

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信任机制,就能提高领导者的威信和影响力。

团队目标的实现,一要靠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所作出的正确决策以及精心组织实施,二要靠全体人员的团结一致和奋发努力。例如企业,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利润年年不断的增长,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更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创造的利润越丰厚,就越有利于富国富民,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在职工中必定是有崇高威信的。

一个领导者的威信的获得和影响力的发挥,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作风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身正令行”是一个真理。只有身正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的权力,己不正焉能正人?“与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有威信的。

二、为物不二:对待下属无差别心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

-——《孔子家语¥入官》

《中庸》中“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佛教经典《六祖坛经》说:“无二之性,是为实性。”

所以一个领导者做到对下属员工的“无二”莫不是有很大的学问。没有二心,才能建立彼此沟通的基础。下属,其实就是自己的合作者,所以在言语和行为上要多给予尊重,这样你的事业才会得到支持和拥护,“政令畅通”。可以想象,一个被你挖苦讽刺的下属,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什么反应和态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成熟的人有一种健康的自尊,它基于这样一种认为,即他是有能力的,能胜任工作。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

畦思¥扎菲洛伯罗斯领导着一家销售额为10亿美元的施乐公司的分公司——弗萨提克公司,他一直实践着所谓的弗萨提克经营哲学,并在1983年将其整理成书面文件,其开章便是:“一般说来,妨碍你同时获得巨大成功和众多成果的死敌只有一个,那就是‘蔑视他人’。‘轻蔑’会使人自惭形秽,对人的自我尊重是一个致命打击,批评不当含有‘蔑视’的意思。当前,在我们的实业界里,最普遍的可耻现象,就是对人不够尊重,甚至漠视人格;虚伪和装腔作势,是表示对人轻蔑的方式之一。”

玛丽¥凯化妆公司的创始人玛丽¥凯¥阿什,在早年工作时,深感才能未能得到公正对待。因而当她开始创办公司时,就立志要把上述法则,作为公司人才管理的金科玉律,在言语上多对人表示尊重,并坚信它一定会促进事业的成功。

在博洛莫正准备就任西方电话公司经理的时候,忽然被一家旅店的老板——个瘦老头儿大骂一顿,博洛莫却在大骂之下发现了一个将有可能使他成功的策略。

原来,这个怒气冲天的老板并没有当面骂他,而是将一封措辞极严厉的对电话公司的服务不满意的信寄给该公司。于是,公司便派博洛莫去调查调解此事。

后来,博洛莫回忆说:“当那老头儿一听说我是电话公司里来的人,面色立刻铁青起来。我想,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这老头儿火一样的怒气平息下去。当时我决定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听,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在他终于把那些埋怨电话公司的话说完后,我也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针对性地稍稍说了几句。我说完之后,旅店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话倒还中听,不过我埋怨的是那混蛋的电话公司。’我接着说:‘我很感谢您中肯的意见,但是如果您不说您的问题已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我是不能回去的。’‘好的,’他说:‘就看在你的份上,我答应,以后再也不写信到你电话公司里去了。这样行不?’那老头儿果然很守信,以后再没有写信到我们公司去。”

当一个人发泄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中途插嘴,这样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去发泄好了,发泄完了,他会变得舒坦了,而你呢,却从他的言语中找到说服他的办法。

对于一般人来讲,即使错了,也不肯轻易向当事人立即承认错误,要他们心服口服地认错,得费一番心思。他如果是脾气倔强的下属,就更难使他们认错了,这完全是“自尊心”在作怪。如果你一开头就急于证明他的观点正确或者说是愚蠢的,那么你自己也做了件傻事,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们坚持己见。如果你对他们表示出应有的尊敬和同情,了解他们的真实企图,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出他有可能步入误区,你就比较容易使他们来迁就和尊重你的意见。

一般来说,有才干的人,常常在无形之中消除种种反对意见,然而,一旦这些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们首先是倾听对方诉说,并且向对方表示自己完全理解及尊重他们的意见。然后再陈述解决的办法及自己的看法。

英国曾有位著名的首相,名字叫劳可¥乔治,他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称之为:“圆融的劝诱术”。一个乔治的研究者对此作了如下解释:“乔治常常是在别人以为他已经失败了的时候获得胜利的。他懂得什么时候应当牺牲一点而最终取得全局的胜利。”

《吕氏春秋¥贵公》中说:“阴阳气候,甘露时雨,不择物而变,不私物而降,这才是公的气象。”刘宝楠解释说:“治天下必先公正、公平、公开、公则使老百姓高兴。公则天下太平,太平来自公。成事在公平,失事在偏私。”

有些不明智的领导者,不懂得对下属表示尊重,处事不公平,遇到困难让大家共担,会成功吗?

三、庸言之谨:寻找最恰当的沟通时机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荀子》

荀子所说的“中事”、“中说”,决非折中之事,调和之说。这里的“中”应解释为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中事”、“中说”也即合理之事,合宜之说。

范睢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由于结识王稽见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贤明,摒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教导我。”范睢只唯唯诺诺而已,不说一句话。昭王再请他谈话,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范睢只凭空大放阙词。到第五次,才着上边际。第六次,畅谈外事仍不涉及于内事。等到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就痛陈内事。于是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到关外。

范睢之所以这样做,当时秦国,内有太后专横,外有穰侯的跋扈,再有高陵、华阳、泾阳君的为虎作伥,旧信未毁,新信未立,所以不敢大放其辞,必然逐步渐进,等待时机,避免说话达不到目的,反而自身招祸,再者,就是要能见机行事。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想达到目的,就难上加难了。这一点,韩非子在他的《说难》中,谈及了多种原则的建立,可以说是不朽的创作。而每一条,在历史上都有真材实例,足以证明它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并引用了说明:“凡是所说的务本,在于装饰所说的应慎重,而要灭去他的所耻;他有私急,必须以公义而强横他。他有意于下,然而不能不已;说话的人要装饰他的美,而少说他一些不能做的方面。他有心攀高,实在不能及,说话的人为他举出过错,使他看到这方面的坏处,多使他不能这样做。有要想慎重智能的,就为他举出不同事的同类,使话利于我,却装着不知,以资助他的智慧。要想保存自己说的话,就必以美名来明示于他,而使他能看到合乎自己私利。想陈述危害的事情,就显示出对事情的毁谤,也能使他看到合乎自己私利的坏处。称誉他人与同行的人,规劝他事与同计谋的人,有与同于美玉的人,就必须大肆装饰他,使他没有伤害。与同样失败的人,就必须以明理劝他,使他不失去信心,使他自己多做努力,就没有因他的难而感慨他。自勇其断,就不以他的过失而恼怒他。自智其计,就不以他的失败而没有智谋。大意没有违逆,说话无所抨击,然后及时以智慧来辩解,这就叫做亲近不疑,而能尽自己的所说。”虽然是上等的游说人士所立的论述,然而对朋友与下属,都是最优良的原则。

总的说来,不外乎是看准对方的目的,投其所好,这样去做,再加上时机的变化,以及细小方面的具体事项,就举不胜举,言之不尽了。这全靠我们在实践中去领会,去发展。

如果赞美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自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也就是要赞美对方引为自豪的地方。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自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

四、博厚载物:在信任的基础上沟通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讲时,曾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那位参议员的目的就是要打击林肯的自尊心,好让他退出竞选。

当时,在场的人们都沉默了,他们静静地看着林肯,听他会说些什么来反击那位参议员。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林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众人不约而同地为林肯鼓起了掌。

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接着,林肯又对所有的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为真诚的掌声。

后来,林肯如愿以偿,当上了美国总统。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他惟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类拔萃、善于扭转不利局面的才华,正是关键时刻的一次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这成就了林肯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