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4832700000017

第17章 做人的方法与策略:致中和(3)

智者的做人学问告诉我们:锋芒毕露,只会使众叛亲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可能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可能喜欢锋芒毕露。我们会发现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人缘。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你社交的成败。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许多麻烦。假如你胸怀鸿鹄之志,可以一心一意去积蓄力量;假如你只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从从容容,逍遥自在。可进可退,两头是路,何乐而不为?

大文豪肖伯纳赢得很多人的尊敬仰慕,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被他说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人一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肖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人们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平时锋芒毕露会使人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适当地收敛锋芒,将才华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积蓄力量,必然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一些年轻人到了新单位后,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但是这种锋芒毕露很可能会使比较主观的领导和同事觉得你傲慢、偏激而产生对你的不良印象。再说信口开河的浅薄和浮躁也是在损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适当的沉默,这是谦虚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种自信和力量的体现,将你的锋芒在工作中显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谦逊的作风赢得声誉。

另外,保持一点神秘感,会更显得你高深莫测。往往具有神秘莫测魅力的人,你越和他交往越觉得他的高深莫测。这样的人,永远有出人意料的惊人之举。具有这样魅力的人,一定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敏捷的反应,能够随时应付各种状况,绝不会出现江郎才尽的窘态。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是一位具有这种魅力的政治家。他不但经常能够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构想,并且行动中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因此吸引了许多支持者。虽然他最后还是因为丑闻而下台,但若不是受到金钱与权力的诱惑而导致这样的下场,他那高深莫测的心思,的确使他成为很受大众欢迎的政治家。

表面上看起来很能干,并且让人一眼就看出能干的人其实称不上能干。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平平凡凡,而实际接触才发现他深不可测的人。越是让人看不透的人,就越是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越是这样就越让人想要进一步接触。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实际的接触上,如果你是个交往一两次,就让人厌烦的人,那么你便不是个有魅力的人。

每次见面都给人不同的感觉,这样的人总是让人很想知道接下来他又有什么新的灵感,这种魅力就是具有未知的神秘感。这种未知的神秘感,必须由人性的修炼及不间断的研究来培养。

平常看起来总是有些“脱线”,但一遇到现实的问题就马上展现出实力。这也就是说,平常保留一半的实力,有需要的时候总有惊人之举。一向都表现出精明能干的样子,到了紧要关头却手足无措,这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智慧的人。别人越是不了解你有多少本事,就越想了解你的实力。培养足够的实力却不作不必要的表现,这就是吸引他人的技巧。

的确,“平平淡淡才是真”,内敛一点,含蓄一点,不要让人知道你很聪明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七)明哲保身——避免与人硬对硬地碰撞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中庸》

现在人看来,明哲保身似乎是胆小怕事、遇事就躲的怯懦者的代名词。但在儒家的中庸思想里,明哲保身却不是这意思,而是说人应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以图东山再起,而避免不明不白地去作无谓的牺牲。应该说是一种高明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那些贪生怕死、一味退缩的人,并不是明哲保身,而误了自身,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中庸。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里很穷,后来他当上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人,虽然其人思路敏捷,但一说话就口若悬河,显得很狂妄,令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大多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人们当中的威信。

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平等和互惠的,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激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使自己变得孤立无援,别人都敬而远之,甚至是“厌”而远之。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有个朋友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得人缘的骨干,按理说搞人事调配工作难免会得罪人,可他却是个例外。当然,这也是吃了一番苦头才获得的。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为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反而与他发生了碰撞,后来还是由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此他就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他们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成就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

德国有这样一句谚语:“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别人的麻烦中所得到的快乐。”这话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但仔细琢磨一下也不无道理。是的,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从别人的麻烦中得到的快乐,极可能比从自己的胜利中得到的快乐大得多。也许,这正是人性本身的劣根性,然而却是难以克服的劣根性。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要知道,从彻头彻尾的本质上讲,谁都不比谁更优越,百年之后,今天的一切也许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生命如白驹过隙,不要在别人面前大谈我们的成就和不凡。

戴尔·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5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5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的一点点的碘,是使你没有住在病人院的东西,价值5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这番话确实值得我们仔细回味。

明哲保身,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当今社会应该是大有作为的,可是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也可能得不到利用,甚至难免遭受很多的不幸和磨难。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隋代薛道衡,13岁时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他作上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高祖颂》。炀帝看了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得冤枉。然而他不正是太锋芒毕露遭人嫉恨而命丧黄泉的吗?

避免与人直接碰撞,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南朝刘宋王僧虔,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善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常常把字写得很差,避免与上司碰撞,因此而平安无事。

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即使有才华,却使才华过早的埋没,而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事。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纠纷,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逐渐让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为对方的转变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却不同。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不过,身为外地人的我,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们的纠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作我的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有当地的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这种做法实在是异于常人,细想起来真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能说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较起来,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唐代的顺宗在作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在特定的体制内和环境中,顺宗“明哲保身”不无妥当,如果他表现过于直露,必会与其父发生直接碰撞,那么他可能没当上皇上,太子之位就被废除了。

(八)文质彬彬——在竞争中不失君子风范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文质彬彬,常用来形容才华横溢、知书达理、文温而雅、气度非凡的人。一个人,朴实胜过文采,就未免庸俗、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搭配恰如其分,才能算是一个君子,正所谓文质彬彬也。过于朴实、憨厚,就会给人以没有头脑,缺乏理智、有勇无谋的感觉,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缺乏独立的思想,总是被他人所左右。

人虽然也属于动物,但毕竟不等于动物,其根本的分别就在于文明性。如果人类没有文明,那就不称其为人类,无法与天地并立为三才了。人的本质是物,形式是文。文质相合而彬彬,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否则,文胜过了质,便是史,不好;质胜过了文,便是野,也不好。在社会竞争中,人做到文质彬彬,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自己。

1936年的柏林,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奥运会开始。他要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但德国有一个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希特勒要他击败杰西·欧文斯——黑色人种的杰西·欧文斯,以证明他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

在纳粹的报纸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跳远是他的第一项比赛。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他只要跳得比他最好成绩少过半米就可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