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全集
4826600000028

第28章 魏晋南北朝(8)

苻融飞快赶到军队后面,不让队伍后退,却被自己的队伍挤倒在地。这时,晋军部队赶到,将苻融砍死。苻坚惊慌失措,催马北逃。秦军兵败如山倒,他们听到尖厉的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到了。(成语“风声鹤唳”就是由此而来。)

谢石胜利后,立即派人去见谢安,向他报告前线的消息。那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捷报递上来后,谢安看了一眼就放下,仍不动声色地下棋。客人问他:“前线到底怎么样了。”谢安慢慢说道:“孩子们已将敌人打败了。”

客人兴高采烈地离去时,谢安回到内室。他的心情太激动了,脚上木屐的木齿被门槛碰碎,他都没有发现。

苻坚逃到洛阳后,军队只剩下几万人。后来,鲜卑人和羌人乘机造反,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394年,苻坚被羌人姚苌所杀,他辛苦建立的前秦终于覆灭。

■祖冲之创新历

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当时,中国南方由南朝宋统治,北方由北魏统治。南北朝正式形成。南朝宋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位成绩斐然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上本来居住在北方,西晋“永嘉之乱”后迁居到江南。祖家几代人都在政府中掌管历法。祖冲之受到家庭的熏陶,阅读了很多著作,并对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成年之后,以博学而闻名江南。

宋孝武帝听说祖冲之是个饱学之士,宣他入朝,让他到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做官。上任之后,祖冲之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到天文、数学的研究之中,对做官的学问不感兴趣。

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政府中设置了研究天文的官职。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制定出适应农民耕种的历法。到南朝宋的时候,历法已经很先进了。可是,祖冲之仍认为本朝的历法还不够精确。

462年,祖冲之根据对太阳、月亮的细心推算,制订出一种新的历法,称为《大明历》。这种新历法纠正了《元嘉历》的错误,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祖冲之将《大明历》送到皇帝那里,建议在全国通用。

大臣戴法兴反对使用新历法,他说:“《元嘉历》是我朝先哲苦心创造出来的,怎能随意更改?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冬至时太阳会回到原来的位置。祖冲之却反对古人的说法,臆造新说。这种新历法违背古历,一定不能采用!”

祖冲之理直气壮地说:“谁说违背古训的东西就一定不好?古人的历法中有很多错误,这其实是人所共知的。”他举了大量例子,说明《元嘉历》的不足之处,宣扬新历法的好处。祖冲之的话,打动了宋孝武帝,皇帝不顾众臣反对,决定在改元时就使用新历。

可是没过多久,宋孝武帝得病逝世,使用新历法的事情就搁置了。一直过了十年之后,南梁王朝才使用《大明历》。《大明历》通行全国后,得到众人的一再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的农业生产。

426年,祖冲之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心研究,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中国人在数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世界范围中,祖冲之第一次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而欧洲人直到1100多年之后,才在圆周率方面取得同样的成果。

祖冲之还为《九章算术》作了出色的注解,并著有数学专著《缀术》。到了唐朝,官府将《缀术》列为学校使用的教材之一。日本、朝鲜等国也纷纷将此书引入,作为本国数学课的教材。

祖冲之在机械制造上也有一定成就。他听说黄帝曾造过指南车,并利用此车大破蚩尤,可南朝宋的时候并没有指南车技术。祖冲之就进行艰苦的研究,结果真的造成了指南车。人们使用车子时,不管车子驶向哪个方向,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

祖冲之还造过“千里船”,并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用,其航行速度达到一日百里,受到人们的喜爱。

■范缜坚持信仰

479年,南朝宋被南齐所取代。在南齐统治时期,佛教发展起来,并受到官方的拥护。官方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充分肯定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因果报应思想告诉人们:老百姓今世过着苦日子,是因为前世做了坏事;若要来世幸福,今世就得安分守己,多做善事。

按照南齐统治者的逻辑,如果百姓都安分守己,就不会起来造反。那么,贵族们就可以不费力地统治天下,过舒心的日子。于是,统治者们大力支持佛教,鼓励人们信佛、崇佛。

南齐的思想家范缜(音zhěn)信奉无神论,不相信佛教的观点。贵族们想限制他的信仰,就劝他改信佛教。但范缜坚持自己的信仰,决不屈服。

489年(齐武帝统治时期),竟陵王萧子良带着很多贵族与范缜辩论。萧子良说道:“范先生自称不相信因果报应。可是,为什么世上有人富足,有人贫贱?如果把因果之说当成妄说,贫富穷通的现象又怎么解释?”

范缜笑着说:

“人的命运与风吹落花瓣有相同之处。一树之花本来相同,可被风一吹,有的从窗子飘入室内,落在美丽的坐席上,有的向篱笆外飘过,落到泥土之中。这种现象难道不是偶然现象吗?比如咱们二人吧。您是皇室之子,靠祖上之荫获得王位,当然是落在坐席上的花瓣。我是平民之子,家中没钱,当然是落在泥土上的花瓣。咱们一贵一贱,完全由家境决定,与因果报应又有什么关系?”

萧子良不能说服范缜,就找了很多高僧来劝说范缜。这些高僧引经据典,仔细分析佛理。但范缜坚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没有认同佛理。范缜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神灭论》。在文章中,范缜认为人的形体死去,灵魂也就没有了。他还举例说,形与神的关系,就如同刀和刀刃一样,没有刀,自然谈不到刀刃。

有个贵族名叫王琰,非常信奉佛教。他写文章责备范缜:“可惜呀,范先生!你竟然不知道祖先的神灵到了哪里!”范缜则写文章讥笑他:“可惜呀,王先生!你虽然知道祖先神灵的所在,却不能自杀而追随他们。”

萧子良见范缜如此倔强,又派王融去劝说范缜。王融说:“范先生学问之广博、才能之出色很令人惊讶。但你不把才能用到正途,反而驳斥佛理,让别人不高兴。你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做别的事情,才能得到别人的谅解。到了那个时候,您当个中书令一定没有问题。”

范缜见萧子良竟然用官位来诱惑,不禁笑了起来,他说:“如果我能够卖论取官,别说中书令,恐怕早就当上仆射了!”

范缜的神灭论实际上肯定了物质占第一性,精神占第二性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而且,他的观点还进一步指出肉体是精神存在的依据,精神是肉体所表现的作用。范缜的学说,从理论上对有神论进行驳斥,使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丰富起来。

范缜的才能非常高,不但在哲学上成果丰硕,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成就。他担任了太守、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务,政绩斐然,很受人们赞许。

■冯太后临朝

465年,北魏国君魏文成帝逝世,年仅二十四岁的冯皇后非常悲伤。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根据民族习惯,鲜卑人要在人死后的第三日将遗体火化。火葬魏文成帝的那天,文武百官、皇亲国戚都来到皇宫前的一块空地上,将皇帝的遗体架在高台之上,然后点起大火。

当皇帝遗体着火后,冯皇后一面大声哭泣,一面冲向火堆,要为皇帝殉葬。人们急忙拉住冯皇后,不让她寻死。

皇帝的丧事办完后,冯皇后被尊为太后,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帝,就是魏献文帝。当时,北魏的朝政大权都由丞相乙浑掌握。但乙浑有篡权的野心,见皇帝年纪幼小,就想夺取帝位。他为了除掉反对自己的势力,竟然假传圣旨,随意处死大臣。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危机,冯太后挺身而出,秘密联络鲜卑贵族,将乙浑杀死。虽然冯太后并不是皇帝的亲生之母,但他还是与皇帝共坐朝堂,使自己成为北魏实际上的统治者。

467年,因为拓跋弘生了皇子宏,冯太后要亲自抚养孙儿,只得表面上还政于拓跋弘。但因为献文帝年纪太轻,朝廷大权仍由冯太后执掌。魏献文帝喜欢吃斋念佛,471年,将皇位传给皇子宏,拓跋宏就是魏孝文帝。

476年,冯太后将魏献文帝毒死,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第二次临朝听制。那时候,北魏的税收越来越少,府库里没有资金。冯太后认为,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才能改变北魏衰弱的国势。

485年,给事中李安世向冯太后上了一道奏章,提议实行均田制。冯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颁布了均田令。均田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以受田的方式将土地交给官员、地主,甚至农民、奴婢,受田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由于下层人民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有利于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

486年,内秘书令李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改革地方机构,实行三长制。这种制度以五家为一邻,设一个邻长;以五邻为一里,设一个里长;以五里为一党,设一个党长。三长必须选择乡民中有势力的人员担任,负责收税、征发徭役、审核户口等行政事务。

这个制度完善了户籍的管理工作,解决了收税不均的问题。有了这个制度,均田制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冯太后在朝堂上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有的大臣说:“咱们原来的户籍制度已经很好了,何必再改?这样改来改去,老百姓恐怕不会赞成。”李冲对这些人的论调进行反驳:“只要让百姓们看到三长制的好处,知道这种制度能使徭役均衡、负担减轻,他们就会衷心拥护朝廷的改革。”

大臣们又说:“百姓们不习惯新制度,也许会发生民变。”冯太后却说:“旧习俗为什么不能改变?大臣们抱着先王之法不变,已经造成府库空虚,带来不良后果。我看三长制对朝廷、百姓都有好处,可以尝试!”于是,三长制终于得到实行。

李冲的建议得到实施后,社会经济逐渐好转,府库中的资金多了起来。而李冲与冯太后的亲密关系也为更多人所知晓。李冲是个清官,家境贫寒,被太后宠幸后,竟然富裕起来。

有时候,冯太后一个月就送给他数十万钱,甚至将皇宫珍宝送到他家。李冲才高智广,为人谦虚,很受人们的敬仰。因此这事传出去后,人们也没有贬低李冲,仍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

冯太后的改革挽救了北魏一度衰弱的国势,后人都称赞她出色的政绩。冯太后死后的谥号是文明,因此人们称她为文明太后;也有人认为她在历代后妃中贡献最大,故称之为“天下第一后”。

■魏孝文帝迁都

490年,冯太后逝世,魏孝文帝开始亲政,执掌国家权力。493年,魏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接受汉族文化。但他又怕贵族们不同意,就对大臣们说:“我想带兵讨伐南齐,统一天下。”

任城王拓跋澄首先反对。魏孝文帝说道:“国家是朕的国家,我想怎样就怎样。你还敢反对朕吗?”拓跋澄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错,国家是陛下的国家,可臣也是国家的大臣,不能看到国家有难而不管。现在并非伐齐的最佳时机,如果轻举妄动,可能招来大祸。”

魏孝文帝散会之后,又在宫中召见拓跋澄,他说:“我想做的事情很难办到。我们鲜卑人在东北兴起,后来定都平城,长久以来都没有迁都。可是要想顺利地治理天下,还必须将都城迁到汉人集中的洛阳。我决非轻动干戈之主,而是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拓跋澄非常高兴,说道:“陛下圣明!您的迁都主张对我们鲜卑人的发展大为有利。当初汉光武帝迁都洛阳,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咱们迁都到中原地区,一定能吸收汉人的长处,使国运长久。”

魏孝文帝说:“我如果提出迁都的主张,众臣留恋旧有的生活环境,一定反对。这可怎么办?”拓跋澄说:“非常之事是非常之人才办得出来的。只要您下了决心,谁又能阻挠得了?”魏孝文帝大喜,说道:“你真是我的子房啊!”(子房,即汉代谋臣张良的字。)

这年秋季,魏孝文帝率领几十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向南挺进。军队到了洛阳,魏孝文帝领着大臣们参观了西晋的废弃宫殿。孝文帝说道:“西晋的皇帝不善于管理国家,导致国家灭亡。我们不可学他的老样子。”说着,他朗诵《诗经》中的《黍离》,表达自己的感叹之情。

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士兵们叫苦连天。大臣们都来到孝文帝的马前,反对向南用兵。魏孝文帝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说道:“我想统一天下,完成自己的理想,你们却一再阻挠。如果再提意见,休怪我的斧钺无情!”

安定王拓跋休和尚书李冲放声哭泣,跪在马前道:“现在不是伐齐的时机。士兵怨恨,天时不利,您若一意南进,只怕江山难保!”魏孝文帝才说:“我们带了几十万军队南下,如果就这样回去了,岂不让南齐耻笑?这样吧,咱们不向南用兵了,就迁都于此。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站在右边。”

众臣听说能够停止南征,都兴高采烈地站在左边。魏孝文帝说道:“既然大家都同意迁都,洛阳就是我们的新都。”于是,皇帝命李冲等人在洛阳筹备迁都事情,自己仍回转平城。第二年10月,魏孝文帝命人将北魏先君牌位迁至洛阳,然后带领后妃、百官到洛阳去。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就进行了新的改革:494年,皇帝规定,禁止穿鲜卑服装,而穿汉族衣服;495年,皇帝又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用汉语,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立即用汉语交流;496年,孝文帝又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鲜卑所属一百多个姓氏全部改成汉姓,并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496年,魏孝文帝离开京城,到嵩山游玩。一些守旧贵族趁机煽动太子元恂造反,想带兵回到平城去自立为王。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知道这种情况,立即派遣军队活捉元恂,并亲自用皮鞭责打太子。

众位大臣都说:“太子年幼无知,才上了魏泰的当。陛下还是饶恕他吧。”孝文帝说:“有句古话叫‘大义灭亲’。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我决不吝惜一个儿子。”他将太子废为平民,贬到河阳,派人严加看管。

497年,桓州(治所在平城)刺史穆泰联合一些守旧贵族,想占据桓、定二州,形成割据力量。魏孝文帝命令任城王元澄率军队平息叛乱。元澄虽然重病缠身,仍然领兵平乱。他先派人进入平城,劝降很多敌将,起到了瓦解敌人内部的作用。

等到元澄大军压境之后,叛军失去战斗力,很快失败,穆泰被捉处死。孝文帝觉得留着太子终究是个祸患,狠了狠心,将他毒死了。

■梁武帝出家

502年,南齐灭亡,南梁建立,梁朝开国君主是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即位之初,还颇有一番作为,勤于国事。可是他后来却沉迷于吃斋念佛之中,越来越昏庸。

518年,梁武帝的六弟萧宏有谋反之心,派人在秦淮河一座伏桥下埋伏,想刺杀皇帝。他的阴谋败露后,梁武帝不忍杀他,只削夺他的官职。武帝流着眼泪对他说:“我的才能比你高一百倍,尚且感到力不从心,你怎么竟做这种事,真让我心痛啊。”没过多久,梁武帝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后来,又有人告发萧宏设立武库,私藏兵器。梁武帝亲自去搜查,发现库里堆放着无数的布、绢、丝、棉,以及数以亿计的钱物。梁武帝没有治他的贪污之罪,反而高兴地说:“阿六啊,没想到你的家当还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