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全集
4826600000027

第27章 魏晋南北朝(7)

石勒认识到自己错了,叹道:“君主威震天下,统驭万民,难道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可是,续咸是个忠臣,直言敢谏,岂能无故降罪!朕说要杀他,不过是戏言而已!”他赐给续咸绢百匹、稻百斛,作为奖励。

石勒还表现出宽容他人的君王气度。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乡亲请到襄城,叙谈往事。石勒想起当年的同乡李阳,就问道:“李阳为什么没有来?”乡亲们说:“李阳当年得罪了陛下,他不敢来。”原来,石勒在家乡时,为了争夺沤麻用的池塘,曾与李阳打过架。

石勒想起往事,就派人将李阳接到襄国。两个人喝酒聊天,谈兴很浓。石勒醉醺醺地拉着他的手臂,大笑着说:“从前我挨够了你的打,你也尝够了我的老拳。以前的怨恨应该一笔勾销,咱们依然是好乡亲、好朋友。”说完,石勒还封李阳为参军都尉,令李阳大受感动。

由于石勒发展文化,注意听取意见,后赵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后世的史家都充分肯定石勒,称他是有为之主。

■祖逖北伐

祖逖(音tì)出身于北方世族,在西晋时,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当时国家发生了“八王之乱”,他们看到时局不稳,就在工作之余刻苦练剑,准备为国出力。

一天夜里,祖逖和刘琨正在睡觉,忽然听到鸡叫的声音。祖逖掀开被子,把刘琨推醒,对他说:“这可不是坏声音啊!”于是二人来到院子,拔剑起舞。通过艰苦的努力,他们都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由来。

311年“永嘉之乱”后,祖逖携家带口逃到江南。313年,祖逖向琅琊王司马睿请命,要组织一支人马北伐。司马睿只想扩充实力,无心北伐,只给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两个虚衔,以及一千人吃的粮食、三千匹布。至于其他装备,则要祖逖自己解决。

祖逖招募了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走到江心,他用船桨敲打着船舷(文言是“中流击楫”),对大家说:“我祖逖如果不扫灭匈奴,平定中原,就决不回去!”大家见主帅的态度这样坚决,都对北伐充满了信心。

祖逖到达淮阴,在购买、制造武器的同时不断招集人马,很快就使部队的人数达到两千。祖逖带着两千军队北上,试图恢复中原。祖逖的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夺取了中原很多土地。

那时候,中原很多豪强地主,建造城坞固守。他们相互之间经常作战,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他们归顺晋朝,有时他们依附匈奴或羯人。祖逖制止豪强的内耗行为,对于依附异族则彻底消灭。东晋建立后,祖逖继续向北挺进。

319年,豪强地主张平、樊雅与祖逖的北伐军对抗。祖逖率军攻击张平,将他除掉,夺取太丘(今河南永城县西北)。可是,在与樊雅的战斗中,祖逖却打了败仗,只得向陈留太守陈川求援。陈川派部将李头率军帮助祖逖。

李头奋勇作战,终于帮助北伐军击败樊雅。一天,祖逖又取得胜利,缴获了一匹战马。祖逖非常爱护李头,特意把战马送给李头乘骑。李头见祖逖对他这样关心,不禁叹息道:“将军待我这样好。我能够侍奉他,就是战死沙场也没有丝毫遗憾。”

可是,陈川气量狭小,竟然杀死李头,投降后赵。祖逖大怒,率领军队攻打陈留。赵王石勒命侄子石虎救援陈川。石虎是一勇之夫,中了祖逖的埋伏,损失不小。他只得带着陈川回转赵都襄国,命部下桃豹镇守蓬陂坞(今河南开封市附近)。

祖逖与桃豹两军对峙,双方都缺乏粮食。祖逖非常聪明,让部下用粮袋装满沙子,在粮道上装出一副运粮的样子,并让几个士兵挑着大米走在最后面。

桃豹正在赵营挨饿,见到晋国后方竟然运来那么多粮食,自然眼红。于是,桃豹派出军队到晋国粮道上抢粮。晋国后面的士兵扔下粮食就跑。赵军将粮食抢来之后,见人家吃的是大米,自己吃的却是野菜,都愤愤不平。从此,赵军军心动摇,丧失斗志。

桃豹难以固守,赶快派人向襄国大军求援。没过多久,石勒派一千头驴子驮着粮食送往蓬陂坞。祖逖的探子侦察到准确情报,向主帅报知。祖逖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都抢回营寨。这样一来,晋军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也使赵军再也无力坚守。于是,桃豹主动放弃阵地,带领士兵撤走了。

祖逖乘胜攻城略地,黄河以南的土地又回到晋朝的手中。321年,祖逖囤积粮草,正准备继续北进,夺取黄河以北的土地。汉元帝司马睿却派戴渊到前线,让他担任征西将军,驻军合肥,节制祖逖。戴渊虽是江南名士,却并无收复河北的雄心壮志,处处牵制祖逖的行动。

后来,祖逖听说东晋重臣王敦与晋元帝发生矛盾,将要爆发内战。他为国事忧愤成疾,终于死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死时年仅五十六岁。豫州的百姓听说祖逖死了,悲伤得痛哭不止,很多地方为祖逖建立祠堂,缅怀这位为国奋斗一生的英雄。

■王羲之写字换鹅

由于东晋时“王马共天下”,所以王氏家族的地位相当高贵。在东晋时,王氏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就是王羲(音xī)之。

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了。他喜爱书法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在走路、休息之时,也要用手在衣服上练字,琢磨汉字的结构和用笔方法。结果,竟然把衣服都给划破了。他写完字后,都会去门口的池塘去洗毛笔和砚台,结果池塘里的水都被染成黑色。

王羲之幼年的时候,向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学习。成年以后,他到处游览,观赏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钟繇(音yóu)等人的墨迹,到洛阳揣摩蔡邕(音yōng)《石经》中的笔意。

王羲之认为,如果只学卫夫人一家的字体,显然缺乏独创性。于是,他以自己的学书经验为基础,融汇各家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很有才干,曾在征西将军庾亮手下当过参军、长史,庾亮非常欣赏他。庾亮在临终前,向朝廷推荐王羲之,认为他堪当大任。此时,王羲之赋闲在家,整日研习书法技艺。东晋政府以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征召他,王羲之都婉言拒绝。

后来,在扬州刺史殷浩的说服下,他才接受了刺史的官职。没过多久,他听说宣城(今浙江泾县)风景优美,能刺激人作文写字的灵感。他喜欢幽雅的田园生活,就请求到宣城去做太守。朝廷不允,改封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世人都称王羲之为“王右军”。

东晋政府祭祀天地时,总是要请人写祈福的“祝版”。因为王羲之的字远近闻名,所以书写“祝版”的差事往往落在他的头上。到了晋成帝时,人们要更换“祝版”上的内容,就命木工将原先的字去掉。

别人写的字很容易去除。王羲之的字却由于刚劲有力,透入木板的深度达到三分,需要木工花费很大的力量才能清除。成语“入木三分”就由此而来。

人们如果得到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与获得珍宝没有区别。那时候,浙江山阴有个道士,想请王羲之为自己抄一本《道德经》,又怕他不同意。他听说王羲之对白鹅非常喜爱,就买了一群品种好的白鹅,养得非常肥壮。

王羲之听说有个道士善养白鹅,就四处打听,了解他住在哪座道观,然后前去观赏。他见了养鹅的道士,提出观看白鹅的请求。道士立刻带他去养鹅之所。王羲之发现道士所养的鹅羽毛洁白,异常美丽,心里格外喜欢。于是,他对道士说:“这些鹅是你养的吗?我对它们非常喜爱,想买下来回府喂养。”

道士笑了起来,说道:“我养鹅不是为了贩卖,而是另有原因。一般人要买,我难以割舍。如果王将军想要,就麻烦您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我就会将白鹅送给您。”王羲之见这群白鹅煞是可爱,心里割舍不下,就一口应承下来。

过了几日,王羲之抄了一部《道德经》,给道士送去。道士大喜,将所养白鹅尽数相赐。王羲之高兴地把那群白鹅带回府去。这就是书法史上“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353年3月3日,正是禊节良辰。王羲之与朋友们一起去山阴兰亭祈福、游玩。大家饮酒赋诗,编成《兰亭集》。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序言,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即兴而为的《兰亭集序》,不但文章优美,字也写得漂亮,被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失传,但唐代有很多临摹本,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直到现在,人们学习行书时,总要拿来《兰亭集序》的临摹本,仔细研习。

■扪虱谈天下

324年2月,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带领军队,进行北伐。北伐军向氐(音dī)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杀来,连连得胜,一直打到灞上(今陕西西安白鹿原)。

这时,有人向他报告:“有个汉族隐士王猛想见您。他身穿破衣烂衫,披头散发,实在令人奇怪。”桓温立即接见王猛。王猛进营后只施平常礼节,桓温还没让座,他就找了个座位坐下。

桓温与王猛谈论天下大势,王猛一面侃侃而谈,一面将手伸进衣襟里抓虱子(文言是“扪虱”)。营中的士兵见王猛这样随意,都笑了起来。可是王猛不管别人的看法,依然保持老样子。

桓温问道:“我奉了皇帝的命令,统率十万大军攻打关中,打败异族。可是关中豪杰却不来见我,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笑道:“现在长安城离您的军营很近,您却不发兵攻打。豪杰们不了解您的心意,所以还在等待。”桓温很欣赏王猛,叹道:“江东无人与你相比!”于是封他为军咨祭酒。

由于桓温坐失良机,导致北伐陷入困境,他不得不退兵。桓温临走前拜王猛为督护,想和他一同回江东。王猛知道东晋容不下他这样的寒微之士,就离开了晋朝大营。

355年,前秦皇帝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位。苻生继位以后,残暴专横,随意杀人。他的堂弟苻坚非常不满,就与尚书吕婆楼一起商议大事,准备造反。吕婆楼说道:“我是挂在刀柄环上的人,恐怕不能长时间地辅佐您。华阴山的隐士王猛才能出众,才是您真正的辅弼之臣。”

苻坚让吕婆楼请王猛来相见。苻、王二人谈起话来感到非常投机,都很高兴。苻坚说:“我遇到王猛,好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

357年,苻坚杀了苻生,自称大秦天王。王猛被派到始平(今陕西咸阳西北)担任县令,王猛上任以后,以执法严明著称。仅仅过了两年,王猛就被调入京城,连升五次,官拜中书令、京兆尹。

一天,姑臧侯樊世对王猛说:“我们当年跟随先帝创业,立下汗马功劳,却不能执掌朝政。你没有什么资历,竟然执掌朝阁,权倾天下。这不是我们种庄稼你吃饭吗?”王猛不甘示弱,对他说:“你不但要种庄稼,还得给我做饭!”

樊世大怒,说道:“总有一天,我会取下你项上之头,挂在长安城门上。看你还怎么猖狂!”王猛将樊世的话对苻坚说了。苻坚很生气,说道:“我只有杀掉樊世,才能使文武大臣守规矩。”

后来,王猛、樊世进宫议事。苻坚对王猛说:“听说杨壁这个人挺好,我想把女儿嫁他为妻。”樊世很气愤,提醒苻坚:“杨壁已经和我的女儿订了婚,陛下不能把公主许配给他。”王猛借机批评樊世:“你身为朝廷大臣,竟敢跟天王抢女婿,真是太不像话了。难道我国中会有两个天子吗?”

樊世挥拳责打王猛,宫中的侍卫将他紧紧拉住。樊世怒心不息,大骂王猛。苻坚很生气,命人将樊世拉出斩首。

氐族贵族们见樊世死了,都上殿说王猛的不是。苻坚大怒,用皮鞭责打领头闹事的大臣,还将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罢了官。通过这件事情,众人开始对王猛产生惧怕心理。

后来,强太后的弟弟强德在京城胡作非为,无所忌惮。王猛严格执法,将强德抓了起来,并上奏章控告他。在强太后的一再请求下,苻坚下了一道赦免强德的诏书。可是,王猛抢在诏书下达之前,就把强德杀了,并且陈尸示众。

王猛杀死强德后,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处死了二十多名触犯国法的贵族。由于王猛治国有方,前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终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

375年,王猛在长安逝世。他临死前对苻坚说:“东晋君臣团结,您千万不要带兵攻打他们。鲜卑人和羌人是我们的仇敌,您一定要将他们除掉。”苻坚为王猛的辞世而悲痛,对太子苻宏说:“难道上天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那么快就夺走了我的王猛呢?”

■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不顾众臣反对,决定消灭东晋,统一天下。8月,他命令阳平公苻融率领25万军队作为先锋部队,自己则统领主力军队在后面进军。此次南征,苻坚共调动了80万军队。

东晋大臣们得知这个消息,议论纷纷。有人主张迁都,有人认为非降即亡。宰相谢安认为奋力抵抗仍有胜算。他封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部都督,命他们与将军谢琰、桓伊等人率八万军队,抗击敌人。

谢玄临走之前,向谢安问计。谢安道:“你且到前线作战,我会另外下达命令。”谢玄的信心不足,又派部将张玄找谢安,请求谢安发布命令。谢安不但不传达命令,反而带着谢玄及亲朋好友到郊外游玩。

谢安知道谢玄心绪不宁,就与他下棋。谢安的棋艺不如谢玄,平常与他下棋总是输棋。可是这一次,两人竟下成平局。谢安见谢玄的压力很大,又陪他到山水之间闲逛,直到深夜才返回京城。

苻融的人马顺利南下,在寿阳(今安徽省寿县)与晋军打了一仗,占领了城池。苻融分出五万军队,由卫将军梁成率领,命他前进到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的洛河)驻守。此时,谢石、谢玄的部队也赶到洛涧东面,就地扎下大营。

苻坚听说先锋部队打了胜仗,就统帅八千骑兵赶到寿阳,并派尚书朱序劝晋军放弃抵抗。朱序本是东晋的将领,与前秦军队交战时被俘投降。他虽然在前秦为官,但仍怀念东晋。

朱序到晋军大营后,不但没有逞口舌之利劝降,反而为谢石破敌献计献策。他说:“不错,秦军确有80万之众,将军很难抵挡。可是,他们的主力部队并未到达寿阳。您可以先攻击秦国的先锋部队,一旦取胜,秦军必定人心涣散,丧失斗志。”

11月,谢石、谢玄传下命令,让刘牢之率领五千北府兵,乘夜袭击洛涧敌军。刘牢之奋勇作战,打败前秦驻军,诛杀敌将梁成及将士一万五千人。晋国打了一个大胜仗,全军士气昂扬。

谢石率领晋军主力通过洛涧,驻军于寿阳城外四里的八公山下,与前秦军队只隔着一条淝水。苻坚、苻融听说梁成已死,都出乎意料。

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观看谢石军队,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成军队。他对苻融说:“你说东晋军队甚少,为何现在却如此之多?看来晋军真是我们的强敌!”苻坚说话时,脸上露出害怕的神色。(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没过多久,苻坚接到谢石一封书信,只见上面写着:“您既想吞并江东,为什么如此怯懦,迟迟不与我军决战?既然你们不敢渡过淝水,就请你们将阵地后移,让出一块战场,我军立即渡河,与你们争夺寿阳。”

秦军将领们都不同意出战,而苻坚、苻融却说:“咱们可以答应晋军的条件,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就去攻击他们,一定能取得胜利。”

谢石、谢玄听说敌军后退,带领军队迅速渡河。晋军顺利渡过淝水,向秦军阵地冲杀过来。此时朱序在秦军阵地之后,他喊了起来:“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正在向后撤退,听到朱序的声音,军心大乱,四散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