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4824700000023

第23章 戏剧鉴赏(7)

问题。所谓明星是指在影片中以成功的表演获得声誉的演员。在西方,还有“明星制”,往往因某个演员拍了部卖座的影片,于是处处拉他拍片,甚至专为其编剧本,非明星演员只好做他的陪衬。其实,明星演员就未必高于非明星演员。明星演员有的是优秀演员,如卓别林等;有的则并不是优秀演员,而是吹捧出来的,艺术寿命不会长久。

第八章建筑艺术鉴赏第八章建筑艺术鉴赏建筑是由人类创造的、供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一座建筑物如果只具有实用价值,那么它只能是一种实用品,不能供人观赏;如果它同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它就成为一种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相比的硕大奇伟的艺术品了。建筑艺术作为包围人的环境的艺术,对人们的感染力是异常强烈和丰富的。一方面,它由建筑自身的规律所决定,凝聚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感受,集中地反映着生活;另一方面,它又以自己的巨大形象,刺激着人们的审美心理,深刻地影响着生活。无论是古希腊神庙赋予了人体美的柱子,东方宫殿翘曲的屋脊、幽深的院落,还是现代大楼构思新巧的几何图形,都会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引起绵绵情思,遐想邈远。

第一节建筑艺术的起源、类别及其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十九世纪俄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的序列通常从建筑开始,因为在人类所有各种多少带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中,只有建筑活动有权利被提高到艺术的地位。”

人类最早是穴居野处或构木为巢的。《礼记·礼运》

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最初的所谓房屋,是用树木搭成的,仅仅为了遮风蔽日,防寒祛暑。如果这能称为建筑雏型的话,那么它只有实用价值,而无审美意义。尔后,随着人类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原始人对于房屋不只有实用要求,还有审美要求了。恩格斯认为到了原始社会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这个意见在中外流传下来的古籍中和氏族社会的遗址中都可以找到证明。例如我国西安半坡村遗址便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氏族聚落的住房已相当可观,布局井然有条,还有规模不小的、作为氏族公共活动场所的房屋,以及公共仓库、公共墓地等。不过,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还是在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才开始的。这是因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中国的宫殿……都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这些建筑物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的需要,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才华,展现出时代的、民族的风貌,成为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瑰宝。

建筑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从使用角度可以分为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可以分为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等。从民族风格上可以分为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等。从时代风格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等。从流派上分,就更多了,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就有历史主义、野性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有机建筑、高度技术派等不胜枚举的类别。

建筑艺术虽然有不同的分类,但如果一座建筑真正称得上是建筑艺术的话,一般有以下的审美特征。

一、适用、坚固和美观三位一体,实用和审美相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词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建筑同工艺一样都是从实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不能脱离实用功能。但优秀的建筑物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实用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的需要,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例如住宅建筑要求舒适、亲切、安宁,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建筑须崇高、庄严。无论哪种建筑又都要安全、耐用。在实用基础上讲究美观,把实用和审美融合起来,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性。但是,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也存在着矛盾,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如民宅、厂房之类的建筑,实用功能居于主导地位;而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审美功能就大大超过实用功能。

从建筑物的构件看,有些原先是因为实用需要制作的,后来渐渐失去实用功能,而主要成为一种装饰物。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原是承托屋檐和大梁的悬挑构件,明清以后就几乎丧失了原来的结构机能而成为装饰化构件了,斗拱的多寡还显示屋主的地位等级的高下。同时,历史的演变使得一些建筑物失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而提高了它的审美价值。例如为了防御外敌而兴建的长城,现在完全失去了防御价值,但是它的欣赏价值却在增加。后人从观赏长城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创造力量,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崇高美。

二、以巨大触目的形象,揭示社会的重大主题建筑作为“巨大的工艺”,其形象触目可见,“强迫你长期地经常地感受它、接受它的比工艺远为巨大的美学影响”。而这种以巨大触目的形象强迫人接受的建筑艺术,由于同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密切相关,总是揭示着社会的重大主题。在欧洲,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诗”,就是因为建筑艺术在一切艺术中最富有社会性,最为强烈地表现公共生活。

纪念性建筑,如古罗马皇帝、法国拿破仑一世为了炫耀武功而建造的记功柱、凯旋门,今人为了缅怀先烈业绩而树立的纪念碑,无疑是最直接、最显著地表现社会历史事件的。但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建筑及其型制、风格的特色,更是反映着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精神风貌。欧洲历史的进程,处处在欧洲的建筑上留下了踪迹。例如建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的雅典卫城建筑群,风格明快,布局自由,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表现了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城邦自由民主制度,以及自由民世界观中积极健康的因素。

而号称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的古希腊马索尔王陵,却以它高大的体积、华丽的装饰,表现了专制国王的威严,以及城邦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后的专制君主统治。再如中世纪欧洲盛行的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塔尖高耸,装饰怪诞,既显示教会统治一切的绝对权力。又反映市民力量正在兴起,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当人文主义者举起文艺复兴的大旗同教会的精神专制作斗争的时候,哥特建筑就被作为古典文化象征的柱式建筑所取代了。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统一,并且历时两千多年大致不变,这也揭示了中央集权主义的封建的统一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缓慢的主题。当然,我国古代建筑也仍然是以巨大触目的形象反映重大主题的。例如建于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是一组融合了汉、藏、蒙族建筑特点的庙宇,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巩固和统一的见证。

三、以抽象的手法造成意境、气氛,表现朦胧、宽泛的精神风貌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和音乐一样,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它不能象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象小说、戏剧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它主要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某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

因而在表现时代的、民族的精神时不是明确、具体的,而是比较空泛、朦胧的。如恩格斯说的: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伊斯兰建筑如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建筑则象是朝霞。再如北京旧时代的四合院,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正房、厢房布置井然,平稳低矮,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上下尊卑的秩序,缓慢平静的节奏。

建筑艺术一般都是用抽象手法来塑造形象的。例如欧洲陶立克古典柱式是象征刚健的男性人体的,石础粗硕雄伟,柱身凹槽纵直平行分布,线条刚劲挺拔,棱角分明,柱头是倒立的圆锥台形,下部不垫柱础,整个造型呈现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

建筑在特定的条件下恰如其分地运用象征,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不仅让人产生愉悦感,而且受到教育。

例如建于一九二八年的南京中山陵,呈钟形,象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为唤起民众的警钟,寓意深刻。解放后在南京下关广场树立的渡江纪念碑,用两片八字形排列的碑心象征横渡长江木船上的白帆,这两片碑同底座一起又构成了“八·一”标志,意味深长,引人景仰。但象征手法的使用要得当,不能弄巧成拙,不能庸俗化。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宽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例如天安门本是封建时代皇城的正门,它的雄伟壮丽的外形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后却成了新中国的象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第二节建筑艺术形象的构成各种艺术构成形象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绘画用线条和色彩,音乐用旋律和音阶,舞蹈用人体动作,文学用语言,而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则是空间、形体,色彩、质感、光线和阴影、环境等。人们鉴赏建筑艺术,往往是从这些手段的运用入手,进而领略它们的艺术蕴味,作出审美评价。

空间。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的最大区别,是有一个可供使用的空间。建筑利用墙壁、门窗、楼板、柱列等等形成了有遮蔽的内部空间,以及不同于原来的自然空间的外部空间,供人们居住、工作、休憩或进行其他活动。

一座较大、较复杂的建筑物通常是由一系列内部空间组合成的。这些空间的形状、大小、纵横、明暗、开阖的变化,能造成很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欧洲,空间序列大都在一幢建筑物里展开。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主体建筑物十分宏大,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串联在中央轴线上,两侧布置更衣室、按摩室等等,组成横轴线和次要的纵轴线。主要的纵横轴线相交于温水浴大厅中,使它成为最宽敞的空间。整个浴场的内部空间,丰富多变而又流转贯通,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古代中国,空间序列则是一个内向的建筑群。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内院式的空间,而不是欧洲式的室内建筑空间。深宅大院就是由一系列四合院那样的院落沿纵深方向排列而成的。现代建筑由于技术和材料的进步,进行艺术加工的自由度的增加,因而更加重视空间处理。有的建筑家甚至提出:“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的历史主要是空间概念的历史。对建筑物的评价基本上是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评价。”无论是建筑创作还是建筑鉴赏,重点都应放在那个有用的空间。建筑是空间艺术。

形体。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形象,是由建筑物的空间和实体构成的。空间和实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共同表达一定的建筑主题。形成空间的墙壁、门窗、楼板、柱列等等,都是建筑的实体部分。

建筑是一种视觉艺术,在这方面它又与雕塑相似,以可视性的形体直接诉诸视觉。因此实体部分的形体,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的建筑形状有三棱体、正方体、半球体、棱锥体、圆锥体、圆柱体、矮棱锥体、竖立的长方体、平放的长方体等。这些几何形状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符合这些形状的建筑物是富有艺术魅力的。埃及的金字塔陵墓是底面宽阔的棱锥体,古罗马大角斗场是圆柱体,伊斯坦布尔清真寺的屋顶是半球体。现代建筑对形体的设计更为精心和多样。如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内的奥林匹克体育馆,采用与凹凸起伏的地势相呼应的曲线的构图手法,充分显现出现代建筑的雕塑之美。

色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虽然在传递信息上,色彩不如形体;但在表情上,色彩却比形体强烈得多,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

因此色彩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段。色彩的运用,既可以利用材料的本色,如不同颜色的木料、石料、砖瓦、金属等,也可以采用各种颜料,如不同颜色的油漆、琉璃、抹灰、粉刷、塑料等。按照建筑形象的需要,或者耀眼夺目,或者淡雅素朴。巴黎歌剧院内部以绿灰色为基调,便显得十分优雅、协调。而一九八五年在日本筑波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建筑群却五光十色,绚烂多采,产生一种与博览会的精神相一致的热烈、充实,蓬勃、振奋的氛围。我们常看到有些建筑,形体设计还不错,但由于色彩平板、乏味,因而艺术效果不佳。

质感。质感是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的感觉。这是由建筑材料本身和对材料表面的加工处理决定的。材料不同,或者同一种材料的处理方法不同,就会取得不同的质感。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大多用木料,同是木料,又可选用不同的木质、木纹,或砍、或锯、或刨、或用砂纸打光,都使建筑有不同的质感、不同的效果。欧洲建筑多用石料,对石料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打磨,或粗糙,或光滑,就会形成或粗犷、或细腻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光线和阴影。这是由天然光或人工光造成的,能够加强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力。如日本客厅的美,是由阴影的浓淡构成。室内只有从拉窗透映过来的一些弱光,给墙上的砂壁涂上昏暗的色调,使人百看不厌。尤其是客厅的壁龛部分,是一个用木料和墙壁隔出的凹进去的空间,光线朦朦胧胧地映照其间,让人玩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