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文艺鉴赏中,小说鉴赏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小说的读者群大大超过了其他文学体裁。目前,小说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小说之所以能赢得如此众多的读者,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和它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分不开的。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并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生活的。它使鉴赏者情不自禁地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去,领略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和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式样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较少受时间、空间和篇幅的限制。它既可以细致地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的命运,又可以完整地、错综复杂地表现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它在供鉴赏者整体地、广阔地感受复杂社会生活方面,有着为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及的优越性。
下面将从小说的源流分类以及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着手,研究分析其审美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具体方法。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小说鉴赏中,只有掌握了它的独特的审美特征,遵循正确的鉴赏方法,才能跳出“看热闹”的行列,进入“看门道”的境界,从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小说的源流、分类及其审美特征
在我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但是,庄子所说的“小说”并不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指那些无关“大达”的言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列为“可观者九家”之外的第十家。不过,那些书早已失传,很难断定就是“小说”。现在,一般人都认为,中国小说起源于上古的神话、传说。保存这类神话、传说最多的先秦古籍,当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其中动人的篇章如《刑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都有较完整的故事,也有一定的人物形象。魏晋时期,出现了专谈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和记录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了隋、唐,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日趋成熟,形成了一个高峰,具体表现在唐人传奇的兴盛。如隋末唐初王度的《古镜记》,唐代陈玄祜的《离魂记》,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等,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宋人的话本小说,篇幅向长的方面发展。到了元、明之际,施耐庵的《水浒》达到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一个新的高峰。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为神魔小说、历史小说的奇迹。清代的小说,奇峰迭现,巨匠层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是传世不朽的宏篇巨制。在长篇小说发展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从而形成了璀璨古今、震烁中外的我国小说的光辉传统,即以描写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在小说发展过程中,品类日趋繁复。人们为了鉴赏它,研究它,便对它进行了分类。由于分类的着眼点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从题材上分,有神魔小说、志怪小说、武侠小说、工业题材小说、农业题材小说、军事题材小说等等,从题旨上分,有问题小说、哲理小说、记实小说等等;从手法上分,有诗体小说、推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等等,从篇幅长短上分,有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等。
鉴赏小说,固然需要一点有关小说的源流、分类知识,然而,更重要的却是掌握小说的审美特征。
任何文学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那么,小说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是客观叙事性。一般说来,小说作者是以叙述人的口吻来叙述外界事物(包括物和人)来达到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目的的。这样,客观叙事性便是小说较为本质的审美特征了。这并不排斥字里行间包蕴作者的主观感情,而这些主观感情也往往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透视出来的。这一点,只要和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做个比较,便一目了然了。诗是以抒情为主,小说则以描写客观事物为主。例如古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得与君绝!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直抒胸臆,简直是赤裸裸的主观感情的抒发。小说中虽然也有作者直接出面的感叹或议论,但无论如何,那是极为次要的,而主要是通过客观的叙述、描写来表达意图的。
客观叙述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由于客观事物的主体是人,而人又是生活在不同历史背景、社会集团和自然环境里的,他们又有着自己不同的阶级属性、文化教养、兴趣爱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任何一个人都会同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同周围的人发生种种关系,或是和睦相处,或是矛盾冲突,这就必然形成故事、情节。以描写客观世界中的人为主的小说,往往将人物、情节、环境交融在一起,这样,人物、情节、环境便成了小说的三个要素。
因此,这三者的交融性,便成了小说的第二个审美特征。
小说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再现环境、开展情节的,因此,鉴赏小说不同于鉴赏绘画、摄影,电影、电视那样具有直观性,可以通过眼睛直接看到形象,而小说必须通过阅读文字,理解文字的含义,从文字里获得信息,再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去体会小说中描写的一切。这样,小说鉴赏就又具有间接性的审美特征。同样是语言艺术,诗歌、戏剧与小说也不同,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具有音乐性,忌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也要凝练,但总的要求却正是散文化;戏剧主要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冲突,小说也有人物对话,但在塑造人物、展开情节时,却主要靠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来实现。
除了上述审美特征外,同诗歌、散文、戏剧比较,小说还有其他一些较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如反映生活、再现生活的容量大。小说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生活,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全方位型的文学样式。它既可以雕镂现实中的事物,也可以虚拟想象中的世界;它既可以反映现在的生活,也可以再现过去和未来;它既可以描摹客观存在的一切,也可以解剖复杂的心灵。而且,这些内容可以交错迭现,任意挥洒。在这一点上说,其他的文学式样一般很难同它抗衡。所以,博大的容量,也就成了小说突出的审美特征了。
总之,客观的叙述性,人物、环境、情节的可融性,阅读的间接性,以及容量的宏大性,这是小说最一般的审美特征。不过,必须交代清楚,认为小说要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这是很传统的看法。现在,国内外对小说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可以名之为非传统或反传统的小说理论。突出的表现是人物的虚化,情节的淡化,结构的散化以及主题立体化等等。这些理论,我们在以后各节中都将略作介绍。但即使是在反传统的小说中,上述的种种审美特征也是存在的。所以,掌握这些审美特征,就等于抓住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质,对于小说鉴赏来说,其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剖析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
鉴赏小说,首先要重视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为什么鉴赏小说要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呢?小说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不描写人,以描写人物为中心任务。因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联结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小说是通过鲜明的个性,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为了挖掘人物形象包孕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对人物形象的个性作艺术分析;反过来说,只有对人物个性作科学的艺术分析,才能掌握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思想意义。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来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的。因此,小说鉴赏者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不能不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所以,分析人物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分析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便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三个方法和途径了。
首先,是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
俗话说,“知世论人。”任何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一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感情就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那种超越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实践的人是不存在的。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这是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例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视金钱甚于性命。这个狂热的拜金主义者,临死前迷迷糊糊看见为他做法事的教士手里拿着金十字架,他竟突然伸手攫取,当他的爱女欧也妮跪在他的面前请求他临终祝福,葛朗台在奄奄一息中却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个拜金主义者冷冰冰的发散着铜臭气味的灵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面看来,葛朗台的形象是夸张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只要联系到巴尔扎克反映的那个时代,便一切似怪不怪了,而且,反而觉得真实。这使我们认识到葛朗台是十九世纪法国资产者的典型,他具有无比的真实性、典型性。这样,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对人物的个性展开分析,便能深入地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意义了。
其次,为了科学地分析人物形象,还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言为心声”。老舍先生指出:“小说中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隐,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可见,分析人物就不能不分析人物的语言。如《水浒》五十七回中,鲁智深、武松到少华山接史进等人到梁山泊入伙,刚巧史进因刺贺太守陷入狱中。当时,朱武等人请鲁智深、武松先上山,准备杀牛宰马款待,鲁智深道:“史家兄弟不在这里,酒一滴不吃,要便睡一夜,明日却去州里打死那厮吧。”在这几句话的后面,金圣叹批道:
句句使人洒出热泪,字字使人增长义气,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妙绝!妙绝!
鲁智深为人讲义气,重友谊,直爽而又粗豪。尽管他平日爱喝酒,在五台山时,因酒还闹出不少风波。但他听见朋友史进被捕,便“酒一滴也不吃。”这种对话,活活地画出了鲁智深的为人,是个性化的语言,而这种个性化的对话,正好刻画了鲁智深典型化的性格。鉴赏小说里的人物时,抓住这种对话,深入分析,就能抓住解剖人物性格的“索隐”了。
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人物说什么上,更表现在人物做什么和怎么做上。苏联作家安东诺夫从创作的角度曾说过,把人物性格表达出来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人物的动作。处理同一事件,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作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行动。在优秀的小说里,人物的动作往往都是个性化的。《红楼梦》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的一节里,描写王善保家的仗着王夫人的势力,耀武扬威地去搜检大观园里的男女主人公们,引起那些少男少女们一系列的动作。从主子说,宝玉,迎春、探春、惜春等人的动作是各不相同的;从奴才说,袭人、晴雯等人的动作也大有区别,而他们无一不是按自己的性格而行动。如搜到怡红院时,袭人是主动地“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晴雯则不然,她当时病了。王善保家的狐假虎威地质问晴雯放在地上的箱子是谁的、怎么不叫搜时,作家描写道:
袭人方欲替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把着箱底,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都倒出来。
这个动作,“倒出”了晴雯的纯洁、刚烈,画出了她的愤慨、抗议、疾恶如仇的精神。只有晴雯才能这么做,只有晴雯才敢这么做。这种典型化的动作,就是人物心灵的窗口,透过它,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所以,分析人物就必须抓住这种个性化的人物动作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还必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心理描写是作家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作品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是用景物、氛围烘托出来的,有时是与动作描写结合的;有时是通过梦境或独白表现出来的。例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描写祥子买到车时的神情: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
“我要这辆车。”
这段心理描写就同动作描写结合起来了。祥子的“脸通红”,这是多年买车理想即将实现的激动所至,“手哆嗦”,作为身强力壮的祥子,拿九十六块钱并不费力,手所以“哆嗦”,是他感到沉重。这九十六块钱是他三四年的血汗呀,是他的希望、前途呀。他交钱不是掏出,而是“拍”,这是他神气的表现。这一段描写所用的字不多,但把祥子的喜悦、激动、辛酸、神气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等一刹那间的复杂感情都写出来了。
鉴赏人物形象当然还应顾及人物的肖像等方面,但是如果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仔细解剖,那么,就可以把人物形象分析出来了。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生存的,即使是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他也要和野人礼拜五发生交往。作家塑造人物,常常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因此,鉴赏人物就不能不注意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分析鲁迅作品《阿Q正传》里的阿Q形象,就得抓住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吴妈,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从阿Q同这些人的关系中,就能看出阿Q的阶级地位、性格特征。阅读茅盾的《子夜》,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屠维岳、孙吉人、韩孟翔等人物的关系中,就能掌握吴荪甫这个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性格,并认识到民族资本家的两重性以及在三座大山耸立的社会里,吴荪甫必然破产的命运。
总之,小说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文学样式,而分析人物形象,如果能抓住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主要方面,一般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较好地完成鉴赏的任务,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