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演讲应该有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美一样,演讲也少不了德和识结合的哲理美,演讲的语言仅有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刻的哲理。一次没有闪烁哲理火花的演讲,就像一篇没有中心的文章、一件没有主题的艺术品和一颗缺乏睿智的头脑。但是,演讲所体现的哲理美,又不仅仅是观点正确、分析中肯和论证严密,还是深刻、新颖,不但说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而且道出了别人想都没想过的东西。鲁迅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上作了一次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他依次讲了中国大地上只有打仗的声音、外国人的声音、反对革新的声音,接着要求“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顺势一转要求青年“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因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拳拳的忧心,切切的忧愤,酝酿于雷电行空般的思维,喷发于金石铿锵样的口舌;鲁迅以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家的深邃和文学家的才华,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唤惊雷!
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就是演讲语言最完美的美学境界。毫无疑问,这应成为一切演讲者所奋斗的目标。那么怎样在演讲实践中做到三者的统一呢?
演讲离不开各种情感的抒发,而演讲的抒情绝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发作和飞流直下的宣泄。演讲的抒情最好的方式应是借助客观的形象来再现主观的情感,渗透理性的思维来升华感性的情感。193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激情满怀地赞颂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胜利,他说:
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为了抒发胜利者的喜悦、豪迈之情,毛主席连用三个比喻,寓情感于形象,并将这种情感繁荣昌盛为对长征意义的概括;接着用一个反问直抒胸臆,又用描写、记叙的方式将前句直抒的自豪情感具体化,促使人们思索工业红军是在什么精神激励下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
运用这种以情入手,形象再现,理性升华的方法,要注意:①抒发的情感必须是强烈而充沛,必要时也可直接抒情。②展示的形象以描写、比喻、借代为主,也可间之以记叙。③揭示的意义要突出象征意义,或以情入理、情理一体,或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如果说演讲是艺术,它就离不开形象性,而演讲中的艺术形象,绝不仅是描写式的再现,它应该是渗透着演讲者情感的一种主客一体的意境,有了这种意境,其哲理意义便蕴含其中了。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又是一个著名的演讲家,他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演讲中这样展示国运的“艰难”的: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形象地描绘,直观地说明,再加上昂扬的气势、激越的情感,给人一种尽管时而境界开阔、时而峭壁逼狭,但江水冲破重重阻拦浩荡而下的崇高美感,构成一种情随景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最后由自然到人文,点明“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从而高扬出了具有悲壮色彩的“雄健精神”的理性美。
运用以形入手,情感渲染,理性开掘的方式,要注意:①展示的形象须是具体直观,生动鲜明,多用白描、铺陈,且突出景物特征。②抒发的情感一定要与景物类型吻合,或缘景生情,或融情入景。③揭示的意义不宜先声夺人,一般是“形象”在前作铺垫,“情感”在后作开掘。
“形者文之容,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魂”,演讲亦如是。一次成功的演讲不一定处处都充满诗情画意,但必须有二三包含哲理的警句,有一二揭示主题的关键段落,整个演讲亦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其中不乏深刻的哲理,如此,方能进入演讲艺术的美学殿堂。古希腊雅典民主派政治家、演讲家伯里克公元前431年冬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的演讲中沉痛而坚定地说:
伟大的人物是把整个地球作为他们的纪念物,这不仅仅是让人们从他们的坟墓上指出他们的铭刻,他们的英名早已镌刻在人们的心灵中,而不是雕刻在有形的石碑上。你们努力以他们为榜样,你们要下定决心: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用形象、凝炼的语言,抒发沉痛、深挚的悼念之情;用坟墓、碑文的物象,表达赞颂、褒扬的思想意义;化无尽的悲痛为巨大的力量,变隆重的葬礼为奋进的战斗动员:勇敢地追求幸福、实现自由!在形象的烘托中,在情感的激活下,理性的力量是那样强大而不可战胜。
运用以理入手,形象衬托,情感激活的方式,要注意:①揭示的哲理语言要精炼而流畅,含义要明朗而深刻。②展示的形象一般不宜铺陈,选取一二含义丰富的物象起好衬托作用则可。③抒发的情感既要与形象的含义有关,又要同揭示的哲理一脉相承,切忌“情”与“理”的分离。
疯狂提示:
诗歌、绘画、哲学的沟通之处就是演讲语言的美学天堂;
情感、形象、思辩的交融之时就是演讲艺术的美学春天。
5.演讲中的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是从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角度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它是辩证法在演讲中的具体运用,并贯穿演讲全过程。如果把演讲智能结构化作花朵的话,双向思维能力就好比花朵的花心。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演讲,无不闪烁着双向思维的光华。因此,对它在演讲中的运用问题应作认真研究。
那么,双向思维用于演讲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退有进,欲伸先屈
要使演讲取得好的效果,就不能作“直头布袋”,有退有进,欲伸先屈更能造成情感波澜,抓住并感染听众。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是他在为纪念葛底斯堡战役中阵亡将士而举行的公墓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他没直讲将士们的功绩,也不谈建公墓的意义,而是先退一步说:“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使奉献的这片土地更加神圣和更加尊严。”正当听众陷于迷惑不解时,他却转退为进地说:“因为,那些勇敢的人们,活着的和死去的,他们在这里奋斗,已经使这块土地神圣了。”如退去的海水重新涌来,在听众的心里卷起千堆雪。接着他又退一步说:“世界上的人们不太会注意,更不会长久地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听众情绪随演讲者话语转为平静并急等下文,这时他将话锋一转说:“但他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听众心里不由得又掀起热浪。演讲者这一退一进,一屈一伸,如同把拳头收回来又打出去一样,简洁有力地表达了演讲主旨。不可否认,这之中就有着双向思维的作用。
(2)左提右挈,对比成趣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毛泽东也指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比术这种双向思维用在演讲中可表现为纵比、横比、不同领域的对比等。用得好,可起到鉴别剂、催化剂作用。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把“国之老少”同“人之老少”作不同领域的对比,为更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他又把老年人同少年人作横对比:“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用11组对比句形象说明了“人固有之,国亦宜然”的道理。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为了阐明“乐哉教育”的观点,更是左提右挈,多处设比。他把“诲人的快”同种花卉的快乐作比,将“东边邻舍张老三”如何升官发财,“西边邻舍李老四”如何出门坐汽车,同教育家钱少、吃不饱、弄不好要挨骂作比,接着又把那些人物质上的享受同教育家“精神上的快活”作正反对比,比出了教育者的乐趣和信心,令人由衷叹服。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要有明确目的,并要从本质着眼,可比者比,应比者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3)有藏有露,明暗互衬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在祝酒时说:“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20年。”这句“欲说还休”的话语暗藏了隔绝的原因,既未伤害客人的面子,又表达了我们的态度,有藏有露,耐人寻味。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在伦敦皇家学会的年宴会上,发表了题为《科学》的讲话,为了避开同世俗观点的直接碰撞,他把“科学”比喻成海龙,并把明喻变成暗喻:“这种动物如果你不去理它,它非常温和”,而且还会对艺术这位小姐“表示最温柔的尊敬”,“并看她快乐地成家,然后每年生下一大群我们四处都可看到的可爱的孩子。”紧接着他把演讲引入正题,毫不含糊地亮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明一暗,深刻表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赢得听众的笑声和欢呼声。用这种双向思维形式,既可启迪听众深思,又可呈现出“柳暗花明”的魅力。
(4)重“弹”轻“点”,详略得体
双向思维虽是从相对或相反的方面认识和反映事物,但并非主次不分、轻重并举。为了让听众接受并理解演讲主旨,应当如弹奏《十面埋伏》那样,重“弹”轻“点”,轻重为之,主次为之。切不可平均用力,像开中药铺似的甲乙丙丁罗列。
《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是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的演讲。他冷静而理智地详谈了事件的时间、背景、性质和海陆军遭受的损害,揭露了日本政府的巨大阴谋。之后,他用6个排比句一口气略谈了6个事件:“昨夜,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亚西亚的进攻。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一详一略,把日本帝国的扩张野心和罪恶行径揭露得淋漓尽致,内容博而不冗,听众情绪被激发到顶点。演讲后半个小时就通过了对日宣战决议。
(5)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演讲是口头表达,听众理解它全凭听觉,要使演讲入耳入脑,有吸引力、感染力,就不能忽视语句的变化。邵守义在《演讲学》中指出:“一个欲想成功的演讲者,应该调动起一切不同的句型,巧妙搭配,就像一个高超的琴师一样,弹动不同的键钮,奏出一曲优美动听的乐章。”而语句的长短搭配、整散结合就是形成这美妙乐章的不同音符。
整句,是指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等,这种句式结构相同、整齐匀称,讲起来富有节奏感;散句,指不受字数、韵律的束缚,表意上不拘一格,可自由运用的句式。演讲中光用整句会显得干巴、做作;光有散句就会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只有整散结合才能使演讲语言产生斑斓多姿的错落美、音乐美。
请读下面一段话: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琐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别人会如何行事;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
这是美国政治家、演讲家帕特里克·亨利发表的《不自由,毋宁死》中的最后一段。由于演讲者注意将整散句巧妙搭配,读来时势如破竹之势,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如战鼓和冲锋号齐鸣,使整个演讲达到高潮。
(6)台上台下,交流呼应
要获得演讲成功,还取决于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借助双向思维才能完成。演讲者同听众是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俗话说“孤掌难鸣”,演讲者如果只顾自己、一厢情愿地在台上唱独角戏,听众就会不买帐。为此,演讲者除了设法用语言、表情、手势等方式同台下听众交流呼应外,有时还要设身处地地现身说法。
当然,用这种思维方法要注意演讲者与听众在职业、年龄、思想状况方面的不同,差别太大不宜使用这种方法。
疯狂提示:
双向思维在演讲中可涉及多方面,上述以外还有声音的抑扬、布局的分合、语速的缓急等方面。总的来说是要讲究辩证艺术,使演讲呈现出对比美、波澜美、错落美,增加演讲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
6.演讲中思路的激发
谁都知道,演讲时只按讲稿照本宣科,一定会失去听众,因为他只“讲”(实为读)而不“演”,无法调动听者的情绪从而达到共鸣。演,主要指情绪调动下的表情、神态、动作乃至音频声韵,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在不受讲稿拘囿下的灵活思维和清晰思路。面对听众,如何在现场激活思路呢?
(1)扣一词而发挥
好的演讲,能抓住听众心弦的演讲,主要靠中心的明确、内容的实在和环环相扣,至于形式方面,都得服从于此。
19世纪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家马尔斯,终生为意大利的统一而斗争,他的著名演讲《把你们的热血献给国家吧》和《爱是灵魂通往上帝的阶梯》,都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都紧扣一个“爱”字展开联想,大加发挥。尤其是后一篇,本来是谈“热爱你的国家,你的双亲安息在这块土地上”,在这里,他用狂热的心以所热爱的语言说出第一个“爱”字,但即从“同志间传播真理及爱”到爱你的家人爱那些与你相亲相爱的人谈起,由小到大,推己及人,最终逼向主题,由“爱”字联想种种爱的对象,思维辐射开去,顺理而成章。
(2)引一言而发挥
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成功之果的。事业如此,演讲亦不例外。引名言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实依据自己讲的中心,引名言而发挥,也可于“疑于路”时“柳暗花明”。某中学教师接管一“农村班”(城市中学从农村招拔尖生)时,第一次主题班会“相信自己”的开头语,即引用台湾著名歌星赵传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一传诵一时的名言:“赵传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要替各位说——‘我很土,但我很充实’,‘充实’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一纲而各目张,此次班会,鼓舞了士气,打消了他们在城市生面前的卑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