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疯狂口才
4824000000021

第21章 疯狂实战技巧(15)

时下,“无酒不成席” 已成定势,经济的发展助长了喝酒之风。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革命的小酒儿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极大讽刺。饮酒,对于喜欢和善饮的人来说,当然是无所谓,而对于确实不会饮酒,不能饮酒的人来说却不亚于是“一场灾难”。因此,人们想出了许多拒酒的招数,其中有一招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在喝酒中途找个借口“开溜”。具体做法就是,在喝酒之前事先安排好一个第三者,让他在关键时刻来喊你:“某先生,你有紧急电话。” 或说:“某先生,你家有急事,你爱人让你马上回去!” 你便可做欲走还留状,并连说:“对不起,各位!我去去马上就来,马上就来。” 而只要一离开酒席就躲起来,到酒席完时再回来说几句道歉的话,一般对方也不会太在意。利用第三者说“不”,可以把拒绝的责任转嫁给第三者,从而缓解拒绝者与被拒绝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经常被人们所采用。但是在运用此法时,一定要考虑周密,灵活掌握,不要因此而伤害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疯狂提示:

哦,原来自己扛不起的担子还可以扔给别人哪?真是妙招,妙招。

12.利用对方的下意识

对于夫妻吵嘴总是逆来顺受的妻子,有一个绝妙的方法能使你简单地说出“不”来。那就是:“你母亲不是说过不能这样做吗?” 抬出一位让对方不敢顶撞的第三者说“不”。据精神分析学的说法,每一个人的精神内部,都存在着超自我(Super ego)——能对自己的自我赋予禁止或向往的道德机能。比如,父母对儿女而言,是超自我的存在。当幼儿做错什么事时,双亲会责骂说“不行”。然而,随着幼儿的成长,即使未被直接责骂,“不行” 也会经常以一种心理机能来支配他,所以,一旦被这种心理说了“不”,他就无力反抗了。

在日本,曾因连续强奸、杀人的案件而轰动一时的大久保清,据说,他后来之所以招认,是由于警方一再提到了他的母亲:“你母亲对你很失望,她在哭。” 就是“超自我” 在起了作用。

疯狂提示:

从内心经常监视着他,使他无法逃避的超自我,除了上述双亲之外,还有神明、良心等等。对于信仰虔诚的人,如利用神明菩萨来说“不”,往往更会发生意外的效果。

13.借众人之口

假定你的科长派你办一件事,你本想说“不”,但又很难开口。这时,你可以拜托两位同事,陪你一道去科长那里。

这种三人战术,决非倚众仗势,而是靠集体来掩饰自己,借用众人之口说出自己的“不” 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战。

首先,让事先约定的赞成和反对的两位同事,在科长面前展开争论。当辩论几将结束时,你可以来一句“原来如此,那恐怕很难办了!” 不着边际地投向反对者一方去。仅只如此,你就可以不必直接向科长说“不”,而表明了自己的“不”。这样做等于是造出了这么一个印象:互相经过一番辩论,绞尽了脑汁,多数的结论是“不”,这样,包括科长在内的在座的全体成员,谁都不会感到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和感情。由于是三人关系,即使意见对立,也经常是二比一,“不”的意见本身也可以多数的方式表现出来,显得比较温和。

但如果仅是你和科长两个人面对面,事情的进展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俗话说:“两人旅行是不睦之本”,两人相处,意见的一致与不一致都会显得两相对立,而且集体的总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被忽略。

这种心理运用,其实就是基于心理学的集团行动理论。在心理学上,把两人的集体叫做diad(一对一),把三人的集体叫做triad(三合一),“而在两人集体的情况下,看上去很少表明一致或不一致,实际这种关系不知什么时候会破裂。因此,彼此间的关系安定性极小。

然而,在三人集团中,彼此的关系常会是二比一,即使对某一个意见表明了赞同与否,也是多数意见的形态,很少有“对立破坏了关系”的危险性,所以“安定度极高”。这三者的关系,不是“支配两者”、或“介人两者中间”,就是“被两者支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先让两个人辩论,自己则装做“被两者支配” 的样子。接着,“介人两者中间” 去支持否定的一方,最后,以总的意见得出否定的结论,从而“支配两者”。

这种方法,不只限于三人集体,五人、七人的奇数集体也可以应用。让大家进行辩论,自己则逐渐加人反对者的一边。这样会给人一种印象:你是尊重全体成员的意见,只当越辩越深人时,你才转到反对者一方。并非你个人存心反对什么。

疯狂提示:

旁人都这么说,你可不能怪我了吧?

14.先肯定,再否定

美国的消费者团体,为了避免被迫买下不愿意买的东西,印行了各种《如何与推销员打交道》之类的手册,其中介绍了如何拒绝来访推销员的各种方法。听说其中以“Yes,But……(是,不过……)”法最有效果,如“你闻闻看,很香吧?”“Yes,But……” 先承认对方的说词,然后在紧要处,答以BUt敷衍过去。

因为一开始就断然说“不”,推销员一定会不甘心,绞尽脑汁想说服你。可是,“Yes But” 的空话,则如同没说一样,听之无味,使对方失去了说服的欲望。

在纽约州的一个有四千人口的集镇上,曾以一千家庭主妇为对象,实验过这个方法。其结果,在实验之前,同一个推销员被拒绝而再来访问的比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而实验后,再来访问的推销员的比率,则降到了百分之八。这就是说,使用“Yes,But” 法后,第一次访问就判断没有希望的人,变得非常的多。

人同此心,被说“是” 总比被说“不”要愉快得多。只要听到一句“是”,心里就会轻松许多。因此,为了说“不”,有时就有必要先用“是” 来给对方以好感。也就是说,这时的“是”,发挥了把两人的心联结起来的“心桥”功能。一旦在两人之间架上了心桥,即使再听到“不” 也不会引起反感。所以,先用“晤,不错” 来肯定,再“然而”地一转,最后予以否定的“Yes,But”法颇为有效。

在公司里,当你和你的上级的意见有分歧时,不要正面反对,要用“是的,你说得不错。不过,这样一来,会不会……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这样以柔和的口吻说出反对意见,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特别是你在同没有好感的客户打交道时,你更会动不动就脱口便说出“不” 来,可是一下子说出了“不”,只会使对方不快,产生反效果。到你能够牢牢地搭好“心桥” 再说出有效的“不” 时,你就将是一个如虎添翼的企业人员了。

间的这次对话就这样结束。然而,后来山本周五郎却在他的一篇随笔《空空如也的衣柜》里写道:“当时觉得身体好像被劈成两半。” 据说从那以后,他不再为了生活费用的事过分麻烦他的太太了。虽然没有半句表示诉苦的话,但是贤内助琴女士一定知道不晓叨才是最雄辩的牢骚。

夫妻之间的诉苦不用言语也可以了然,但与别人之间恐怕就不行了。最好还是让对方吐露实情,同时把自己的实情也毫无隐瞒地坦然相告,这才是不说“不”而能达到“不” 的效果的最佳方法。

疯狂提示:

你说的话诚然不错,但我还是难以接受。“此恨不关风与月”,这该行了吧!

15.抑己扬他法

“对我来说,她真是太完美了,我不和能否配得上……”。

常听说这样的故事:乡下来的纯情学生爱上了风月场中的女性,到了谈及婚嫁的时候,结果却死了心,乡下学生又专心原先的课业了。

这一类故事,大抵都是女性早已历尽沧桑,深谙人心,她会对学生晓以大义,使其不致误人歧途。这时,使那位热情如炽的男子死心的话,多半都是这样说法:

“你是一个在最高学府就读、前途无量的人。怎么可以被我这种既无教养也无正当职业的落魄女子连累呀。我爱你的程度,一定远远超过你爱我。可是,如果我要获取我的爱情,可能使你目前的学业荒废。正因为我爱你,所以不能不同你分手……。”

这话是否出于真心,并不是问题之所在。她的言词之所以能摆脱那纠缠不放的青年,是由于她始终以谦卑的态度,唤起对方的自尊心,把对方因为遭受拒绝而产生的心理的不协和带向协和的方向去。自己是被她看中了的,而且是被深深爱着的——只要这样一想,对那男人来说,分离的痛苦就已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心灵不会受到多大的创伤。

人有这样的一面:比起被拒绝而将失去的实质东西来,宁愿不受精神的创伤,而只要求得到心理上的安定就好。因此,即使结果是要否定别人,也要尽力抬高对方,令其心理感到熨贴,然后顺利地接受你的“不”。

要抬高对方使其心理获得安慰的方法,就是把非说“不” 不可的自己一方尽力贬低。有一句话叫做“我不胜任”,就是靠表达自己是多么不适合对方的要求,来相对地提高对方的地位,又相反的靠抬高对方的立场,给对方一种印象:我不胜任,我不敢当,我必须辞退……。

如要对介绍人拒绝时,若说“对我来说,她真是太完美了……”或者“她太好了,我不知能否配得上”,这样一来不致伤害对方的脸面,二来又可让对方另外物色比自己更好的对象。

疯狂提示:

哦,原来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还可以把话说得如此动听,真是太妙了!

16.道出自己的无奈

有的人每逢受托办理什么事情时,就会连续不断地说“伤脑筋”、“怎么办呢”这仿佛是一句含有“很想接受你的委托” 意味的话,但仔细一听,他绝对没有说出所以伤脑筋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理由来。尽管交谈持续了几分钟,他始终是“伤脑筋”,到最后你还是不明究竟,不得不自行告退;‘’那么改日再来麻烦您吧。” 使得你不但不会觉得不愉快,反而还会对他的“伤脑筋” 引起一丝的同情。

据说,好莱坞的女演员安·巴克丝达,便是这种以“伤脑筋” 来拒绝的名手。她是位老练的女演员,而她那高明的拒绝方法也同样老练,因为她是位难得的配角演员,所以每个星期都至少有两部戏的剧本送到她那里。制片人常常打电话向她发出邀请:“请看看剧本,倘若合意,就请参加演出。”

于是,她就在电话中不断叫喊“伤脑筋”:

“那个剧本很好,不过我觉得伤脑筋的是……”

“而且那个角色也很富挑战性,真是伤脑筋……”

“我的对手角色是谁?呵!是他?我真想和他共同演出一次呢,这就更叫我伤脑筋了。”

“导演非常属意于我?真的?唉,伤脑筋,伤脑筋。”

真是不亚于银幕上的演技。

在“伤脑筋”“怎么办呢?” 等言词里,本身就有一种在自我的周围架设心理墙壁的作用,因此,对方很容易一开始就被这一道墙阻碍,不得而人,在交谈中越是连续不断地重复这些句子,这道墙壁就越坚固,越使对方被迫放弃说服的念头。

特别是由于只说“伤脑筋”“怎么办呢”,而又不说明理由,更使对方弄不清楚必须为你除掉什么障碍。所以,这又能给对方一种错觉,你之所以不肯点头称“是”,是对方不设法为你去排除障碍的不对。最后,反而弄得对方要说“对不起”,向你赔礼了。即令对方要盘根究底,追问你伤脑筋的理由,你也可以继续说“这么一再令我伤脑筋的理由,我也回答不出来呀,真是伤脑筋”,如此“伤脑筋”“怎么办呢?” 下去就行了。

疯狂提示:

看出来没有?你这样的回答,其实伤脑筋的不是你,而是那个找你办事的人。这一招高明吧?

17.反其道而行之

小孩子开口要东西,做父母的想说“不” 时,为了让对方顺利地接受“不”,该怎么办?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在他的著作《亲子之间》里讨论到这个问题,说有四个阶段的“不” 的说法:

(1)首先承认小孩子的愿望。比如:“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

(2)明确地表示该愿望能获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一个规矩,‘上学日的晚上不能看电影’,记得吧?”

(3)然而,如要表示该愿望能够部分地得到实现:“星期五和星期六就可以了。”

(4)给予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等你长大了,我们来改变这个规矩”、“对你来说,最好是每晚都可以看电影,是吧?”

——到底是教育心理学家,智慧非凡!倘若一开始就给予全面的否定,就会失去共同的心理基础。

所以,首先要承认小孩子想看电影的愿望。也不妨加上这么一句:“妈妈也想看呢”。这样造成一种可以沟通的大前提,接着,依(2)、(3)的顺序,表示这一共同领域更有限制,同时也有部分可以赞同之处。这时,如能利用“我们家的规矩” 这一类的家庭感情当更好。如此驱退当前的要求,再用(4)来降低其不满的情绪,则“不”就可以被顺利接受而不产生任何不良后果。这个方法,当然不仅适用于小孩子,大人也可适用。因全面性否定而必然产生的抵抗,可以用部分性承认来巧妙地避开。

疯狂提示:

原来小孩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你得学会怎样去哄他才算厉害!不过,现在你应该是挺厉害的了吧?

18.把问题抽象化

被巧妙地拒绝时有一种形容,叫做“被迷迷糊糊地拒绝了”。意思是对方放了烟幕,在你看清真象之前,就已经被那烟雾蒙骗而去了。

这烟幕,有一种是“论点的移动”还有一种叫做“抽象化”。话要说得非常具体、耗用很多时间方可拒绝,或找不到切实的拒绝理由时,可以将话题不断抽象化,这乍看起来似乎谈论的事比正题还重要,其实,已将对方诱人距离正题颇为遥远的云雾之外了。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拒绝婚事的例子:由于对方态度相当认真,所以要一本正经地跟对方讲道理,问题会始终得不到解决。而要正面说出:“不能和你结婚的理由”,又势必伤害对方的感情。所以,将“A和B的婚事”这种具体的问题,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结婚”问题上去。

“被你求婚,我真高兴。不过,我认为我们不能过于沉醉在感情之中。”

“不,我很冷静。”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想好好地和你交流一下你我对结婚的看法。”

“很好呀!”

“结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旦将对方引人抽象的领域,以后就再将这领域不断扩大。“对男女的结合来说,结婚是不是理想的形态?”“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么呢?”

语意学学者S·I·早川举出“佩西”例子,提出一个“抽象的阶梯” 概念:把名叫“佩西” 的母牛抽象为“母牛”,再将它抽象变成了“哺乳类”。

在逻辑上,“抽象的阶梯” 是一直连接不断的。然而佩西和哺乳类的话题范围就扩大多了。因此,话题的焦点,愈是到阶梯的上方愈是模糊,那就成为烟幕了。

美国的超级市场对客户抱怨处理部门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据说每当主妇们为了质量或价格的问题前来提意见时,他们就用一般人很难听懂的营业语言,非常细心地予以说明。用抽象的专门用语,不断爬上“抽象的阶梯”,让客户们感到迷迷糊糊,终于认为店方的主张没有错。

疯狂提示:

把问题抽象化,其实也是一种缓兵之计,既给自己一个回绝的机会,也给对方一个反省的机会,真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19.以是引非

战国时代的韩宣王,有一个名叫樱留的丞相。有一次宣王问樱留,他的两个部下,不知能否重用。樱留回答说:

魏国曾因重用这两个人,失去了一部分国土。楚国也因重用了这两个人而失土库国,我不知道这两个人日后会不会使我国也遭到同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