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因为失恋而自杀。失过恋的人都能理解维特当时的心情,当然,并不是所有失恋的人都会自杀。失恋后的大多数人,尽管心灵受到了创伤,但不久这创伤是会平复的。在平复过程中,多半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幸亏没有和那样的女人结婚”,“她果真是高不可攀的” 等等,用以安慰自己。但很明显,这时的任何理由,都不是怎么重要的了。
这是心理学上所谓“合理化” 的机能。它是防卫机能的一种,是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它想吃葡萄,又吃不到,只好对自己说:“那葡萄太酸了。” 这是典型的合理化的例子。所谓合理化,就是把自己的能力不足,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其他事物上,这样,即使失恋了,也可以防止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
利用这种合理化的机能,可以把对方遭到拒绝时的不愉快的感觉擦掉。
为此,要让前来拜访的对方,把话讲完。让对方感到他已把你逼到了尽头。这时,你既有必要表现出已被对方的热忱所打动,又必须保留作决定性答复的余地。经过几次交谈之后,说:“经过一番考虑,还是不便接受,实在对不起。” 从而拒绝对方。
这种办法,使对方有一种满足感:我已尽力而为了。他不免会想:我这么努力了。我还有什么责任?并自然不会把责任推给拒绝的一方:“那位老兄不是不帮忙,是帮不了忙。” 有了这种理由做借口,被拒绝后的不愉快,也就会消失了。因此,如果能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如同有些失恋的男人对女方永远有好感一样,你也可以在拒绝对方后仍让对方对你抱有好的印象。
疯狂提示:
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方如果聪明的话,他应懂得这一道理,否则即便拒绝他,也没什么好内疚的。
6.让对方说是
有些有多年交情的朋友、同事,因为太亲密,有些话倒还无法说出口。例如他嘴里含着东西说话,或有口臭,或借去的钱和书没有归还,以及别人对他的批评等等,越是无话不谈的关系,越是能随意说出口的事,反而越是说不出口。
这是一种“心桥” 过剩状态所引起的现象。当两个人关系过分亲密时,会觉得否定对方就等于否定自己,因而很难否定对方。假若你能有意识地掌握对方的心理,能处于主动的一方,那么,也是可以利用对方的心理来,拒绝他的要求或制止他的言行的。
例如,日本广播电台记者铃木健二便使用这种方法来封闭喋喋不休者的嘴。有时候,年老的职员会无休止地说一些枯燥无味的闲话。大家都听得心烦,但因对方是长辈,不便直接地请他不要再说。这时,铃木就提出了对方只好回答“是” 的问题。
“你的意思是公司内咖啡座的女服务员态度不好?”“对,正是如此。”
“应该想个办法才对。”“是啊。”
这个方法是有意识地让对方说“是”,努力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之间形成心桥过剩状态,然后止住对方的话锋。
要使用这种办法,最好事先作好准备。准备几个对方一定会回答“是” 的问题。如果用应和的语句,如:“果然是……”“正如你所料……”“你也这么想吗?” 等,则效果会更好。一旦把对方“赶” 入“圈”内,就赶快结束,来一句“那么好吧,再见” 对方因正处于心桥过剩的亲密状态,因此没有反驳的机会。
疯狂提示:
有个成语叫“欲擒故纵”,这个方法却可以说是“欲纵故擒”,你以为我是真跟你好啊!才不是呢!
7.心理倒退现象
日本有句俗语说:“赢不了哭泣的小孩和地头蛇。” 小孩一旦哭起来,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停地哭。地头蛇在当地有很大的权势,不论他怎么欺压人也都敢怒不敢言。对这两者讲道理去说服,都是徒劳的。
要拒绝对方,就要想方设法排除对方的说服。当对方想要讲道理时,最好不要去据理力争,因为那样会变成道理的高下之争。对方是有准备而来的;他的道理肯定会占上风,所以用道理来论争是赢不了“哭泣的小孩和地头蛇” 的。要让自己变成具有势力的地头蛇是不现实的,但是“哭泣的小孩” 则马上做得到。你可以像一个淘气的孩子那样说一些不成道理的道理,使对方抓不到想用道理来说服你的头绪。
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有意识地运用了心理学上所谓的“倒退现象”。人当他的某种不满足心理无法用正当的方法来消除时,可能会倒退到什么要求都能获得满足的幼儿期或幸运的时候,想在那里满足自己的欲望。一个稍为长大的孩子,当他在商店门前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时,便舞手跺足地号啕大哭。这个例子说明,他把自己倒退到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婴儿时期了,他想以此引起父母的关心,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种倒退的特征,在于把幼儿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充分表现出来,并与听不进别人的话,如何表达拒绝的技巧,发生联系。这样,你自然明白,变成“哭泣的小孩” 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充分运用幼儿以我为中心的理论,把不成理由的理由说上一大堆,便可拒绝对方。比如以“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喜欢”、“因为讨厌,所以讨厌”。“因为不会,就是不会”等为理由。当别人托办什么事时,用“春天快到了,春天是不能办的”之类不成理由的理由来拒绝对方,对方从这种理由当中无法找到反驳的道理,得不到说服的线索,于是自然而然死心了。
疯狂提示:
因为爱,所以爱,没什么理由可讲的。原来,这竟然是一种心理倒退的现象呢!看来,在爱情中的人,都是“哭泣的不孩”吧!
8.表明尽力而为之意
当你的亲友托你办事没有办成,或者你要拒绝他们什么要求的时候,你要设法让对方得到某种补偿,用以表示你的诚意。这种补偿,对对方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心理上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人际关系研究者德尔·卡内基介绍过这样的例子:他有一个朋友是著名的演讲学者,有一次为了拒绝朋友的演讲邀请,采用了下面的方法。首先,实话实说:“很遗憾,我的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紧接着,推荐别的演讲者,并说,“这位先生说不定是更适合的人选哩。”
这种拒绝的方法,至少有三个优点:
第一,说了“不” 之后,马上给予“补偿”,使本来因被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失望的感觉得到补偿,把对方的关心引导到那个第三者身上去。这时,你如果能详细介绍有关那人的情况,效果会更好,比如推荐演讲代替者时,要将其姓名、通讯地址、联系人,以及他的专长等,逐一告诉对方。
第二,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拒绝,始终体现了协助的姿态,让对方了解了你的诚意。
第三,这表示受托的一方确实因为忙离不开,以致设法用补偿的方法来表示拒绝,因此说“不”的理由更加充分有力。
当然,如果还能设法使对方相信,经你补偿之后,他现在所获得的比原来要求获得的更为满意,那么,拒绝了原来的要求,反而可以使对方高兴。但要注意,倘若这时你是在推荐代替者,绝不可以过分自谦。这一点很重要。假如你说:“我不是合适的人选,他才是。” 这话很容易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你一定要始终强调,你有心协助,但现在实在是分身无术,力不从心。
补偿的办法,当然不一定只此一种,还有很多其他方式。你由此不妨回想一下: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协助于人,而你却没有协助呢?
疯狂提示:
如果你实在力不从心,干脆让对方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定要将我找?可能人人比我更适合你呢!
9.预先表明否定的自我态度
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觉得他好。其实,别人的评价,却因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同而有差别。比如,你对于张三来说是个冷淡的人,但在李四印象里你却是一个热情的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正如英国社会心理家阿吉尔所说的:“人们并不是终年都把自己的形象留给别人。站在舞台上和不站在舞台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舞台上,人们会意识到观众的眼光,很注意自己留给观众的印象。” 不管品质如何,人们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却能给别人各种不同的形象。
日本精神科医生奈田伊那田最近写的一本书《歪理学入门》,书中写他自己付出很多心血,为的是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形象——他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人。他举例说明,某杂志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被劫机者劫持的人质在精神上能支撑多长时间?他是这样回答的:
“这个问题,有几十个小时吧。这实在很难回答。不过,你认为我知道?”
“是的,所以我才打电话问你啊。”
“有道理,有道理……这可叫人伤脑筋。”
“为什么会伤脑筋?”
“因为我担心,假如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你也许会认为我是一个不高明的精神科医生。”
“不会。不过,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这种事吧?”
“你看,你还是认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
“原来你真的不知道。”
把这种自我否定的形象应用到表示拒绝的场合时,你可能预先表现出你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只要给对方留下了你的否定性自我画像般的印象,也就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不好,这就为说“不” 创造了条件,最后,“不” 也就比较容易说出口了。在不得不表示拒绝的场合,你如果给予别人肯定的自画像,这正是你非说“是”不可的第一步。奈田伊那田就是这样给予对方“歪理专家” 的自画像,从而巧妙地击退了令人厌烦的对方。
疯狂提示:
“老好人”好的往往是别人,而一个人绝不可能永远保持“老好人”的形象,所以,有时候啊,“酷”一点又何妨?
10.掌握合适的时机
根据日本专门研究推销的二见道夫的调查,顾客拒绝推销员的理由,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有明确的拒绝理由而拒绝的占18.7%;
没有什么明确理由,而用身边的琐事为理由来拒绝的占16.9%;
因为忙而拒绝的占6.8%;
拒绝的理由已记不得,只记得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拒绝的占47.2%;
其他原因拒绝的占10.4%。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一个人拒绝时,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的理由,多半是条件反射性地说出“不”字的。是想不出什么拒绝的理由才反射性地拒绝呢?还是虽然有理由却嫌麻烦懒得说呢?这就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了。不过至少在数字上以条件反射性拒绝者占大多数。它表明这种拒绝法,成功的比例高。
这项统计资料还显示,一个人要说“不”时,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不管要说的是什么事,说服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抓住和对方交谈的话题。如果不给对方谈话的时间,而“反射性地” 说“不”,这就成为拒绝对方的有效方法了。
由于是“反射性地”,对方不问“理由” 如何,自己也根本不要去想什么“理由”,速度第一,快速地利用身边的人或物表示拒绝。如果你是男的,首先可以利用太太,以反射性的脱口而出的话来拒绝对方,这是最容易办到的。比如,可以说“太太不在,我不清楚。”轻而易举地表示了拒绝。如果你是女的,当然变成“先生不在” 啦。还有的人曾经被别人这样回绝过,那是拿“天气” 来做挡箭牌的。一见面对方就说“天气不好,所以心情不佳,下次再说吧!” 据说,这样被拒绝所致的打击,久久难忘。
“笨拙的思考等于白思考”。与其思考一阵之后说出一些不恰当的理由和借口,倒不如抓住时机,反射性地说“不”来拒绝对方,使对方失去说服你的机会。用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少场合使你获得成功。
疯狂提示:
人每天需要思考的事情已经太多,能不思考的还不抓住时机偷一下懒?
11.借助第三者表示拒绝
前面我们所介绍的拒绝他人的方法,无论是“巧用语言”、“巧用态度”,还是“使用道具”,大多都是自己是拒绝别人的直接实施者,下面就向你介绍一种自己不直接向对方说“不”,而是借助于第三方,即借人说“不” 的拒绝方法。
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仅要“善假于物” 还要“善假于人”,就是在拒绝时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帮助。这里的“人” 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某一个团体。
利用他人帮助我们拒绝对方,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用得很多。比如当一位年轻姑娘在被她不太熟悉的男士邀请去看电影或吃饭时,她经常说的话就是:“对不起,我爸爸今天让我早点儿回家,我不能陪您去。”这种说法,隐藏了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以他人的原因为借口来拒绝对方,从而既减轻了对方的失望和难堪,也减轻了因拒绝别人在自己的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真是两全齐美的好事。
但是借用他人来拒绝对方,这里选用的第三者,并不是随便任何人都可以的,一般要选择对方所尊敬的对象或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充当“第三者”,更有利于“不”的说出。
例如,在家庭中,难免会产生子女与父母意见不一的时候。这时,孩子所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搬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对付自己的父母。比如,上中学的女儿要和班里的同学出去郊游,母亲害怕没有大人领着不安全,所以死活都不同意。可是外公却不这样看,于是女儿就去请外公出山,帮助她说服母亲。外公欣然从命,和外孙女一起唱起了“双簧”。女儿先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然后不等母亲反对,她就示意外公上阵。外公于是就对母亲说:“还是叫孩子去吧。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小孩子就应该让她去闯荡,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她将来是有好处的。只不过要小心,注意安全就行了。” 外公的话自然分量比较大,母亲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得同意。
在政治和外交以及谈判活动中,利用第三者来拒绝对方,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当某政治家在面对记者的不断发问时,就经常会说:“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详情的话,请问XXX好了,相信他会给您圆满答复的。” 这位政治家在此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人说‘不”’的方法,把球踢给了“第三者”。这样就防止了记者的继续追问,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借用他人说“不” 时,重要的是最好事先准备好第三者,而不要临时着急。现在,凡是到街摊上买东西的人都知道,许多小贩通常都有几个“托儿”,就是在旁边帮助说服你买东西的人。他们表面上好像也是顾客,但实际却同卖主是串通一气的。卖主抓住了顾客更相信第三者的意见的心理,便找些“托儿” 来劝说顾客,往往都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