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疯狂口才
4824000000015

第15章 疯狂实战技巧(9)

中国古人的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消长,交替作用。它们既是对立的,又互为根据。如同父与子互为根据,没有子也就没有父,父亲当得好不好,要看儿子表现得好不好。说服也一样要遵循阴阳捭阖之道,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或开放或封闭,或属阴或归阳;或柔弱或刚强;或松弛或紧张,乃至或奇或正,或圆或方,或动或静,或真或假,或明或暗,或主或客,或实或虚,或正或反,阴阳消长,如同圆环一样开合环绕,开极而合,合极又开,往复变化以至无穷。“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疯狂提示:

历史上,申包胥哭秦庭是柔,唐睢力折秦王是刚;魏征劝唐王是守直,西门豹治巫婆是用同;蒯通说汉高祖不杀是表真,刘备诓曹阿瞒惊雷是借假;樊哙鸿门闯宴,其声遏云,阮籍借醉辞婚,不发一言;孙权会邓芝,陈兵设鼎,孔明劝吴王,谈笑风声;郭子仪大开门,无时不传,安缠陵择妙机,三年一语;以及诸如冯谖说孟尝君,甘罗说张唐,姜太公钓文王,诸此等等,无一不是或奇或正,或虚或实,乃至正诡交加。因为它们本身是互为根据、互相转化的对立统一。犹如古人张网捕鸟,捕到鸟的只是网中之一孔,但只有一孔的罗网必定捕不到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捭阖之道,浑成一体而无可抵拒。

12.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圈套,也是一种高明的说服技巧,请看孟子是怎样劝说宣王的。

孟子对齐宣王说:“在您的臣子中,有个人把妻室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看,而自己则到楚国游学去了,等到他回来时,假如他的妻室儿女在受冻挨饿,那么,他应该如何对待他那个朋友呢?”

齐宣王说:“和他断交。”

孟子接着问:“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好他的下属,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掉他的官职。”

孟子又问道:“一个国家假若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无话可答,只好回过头去左张右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

盂子在这则舌战故事中,是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诱导齐宣王进入他的预设的“陷井”中,致使齐宣王完全丧失了招架之力,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以求敷衍搪塞。这种辩论力量,比直接指责他没有治理好国家,不知要强多少倍!

我们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事实上,其中包含着十分朴素又非常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劝谏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抓住对方逻辑矛盾和论证破绽,巧妙地“诱敌深入”,使其观点中的某些谬误和蒙弊之识的荒唐性和片面性得到再现,从而使对方能够反观自身,得以自悟。

因此,以领导的话作为你评价事物的标准,会使你在劝谏领导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安全,有利的位置,因为领导绝不会反对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的,而且,此举还会激发领导的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悦,或者至少不会有所反感。这样,再把领导的观点加以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会使领导得以醒悟,同时也使你的观点得以巧妙的表达。因此,聪明的下属是不会忽视这种委婉却十分有效的劝说方法的。

当然,虽然这种劝说术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它也是一柄“双刃剑”,用不好也会自伤其身的,因此在使用时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场合。以领导的话来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场合里用,而不宜在公开场合或是有他人在一旁的情况下运用,因为在私下场合里,即使你对领导有所触痛,但如果言之有理,领导也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如果在公共场合,这就会演化为领导的尊严和权威问题,就会使领导的情绪压过理智,面子压过道理,这对下属无疑是自找麻烦,好心难得好报。

第二,要注意语气适当,措辞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领导注意自己的言行的不一致性,或者是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领导的尊严与权威,尺度掌握不准,搞的不好就会有嘲讽、犯上之嫌,被领导误以为心怀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属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和缓,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敬之情。特别是在使领导明确地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做好工作的动机,是为领导设身处地的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有何不恭的看法。

第三,尽量言词简短。俗话说:“言多必失”。因此下属在功谏时,只要指明大意就已足矣,其中的推理不妨由领导自己来做,越是语言简短,越是语意含蓄,就越能引起领导的深思,又不致于引起领导的猜忌。而且,言辞简短不致于使你引用的领导的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就感,当你的领导清楚地了解到,一句他本人也不曾在意的话却被下用郑重地记在心上,或者他十分重要的观点的确受到了下属的重视,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几分敌意和对立,从而能够仔细地倾听你的建议,对你的相反的看法郑重对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为引起领导重视和好感的一个好办法。

疯狂提示:

说服一个人的方法有很多,在说服的时候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不然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在说服中使用圈套时,应注意说服对象。圈套也不是随意使用的,不然,别人会对你愈加反感。说服中使用圈套,应以达到说服别人为目的,适可而止。

五、打破僵局

1.以机智巧妙补充

话没说好,出了难堪,又必须立即改正,可以靠机辩和才智把话再加以补充说明或者再巧妙地阐释一下话的特定含义,使其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撤离延安前,毛泽东同志和一群外国记者谈话,说共产党一定会打败国民党,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因为有上帝的保佑。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同志的话到这就不再往下说了,不少记者一时大惑不解:共产党是不信上帝的呀?可现在……至此,谈话就要结束,可是如果就这样结束,肯定会给毛泽东同志和共产党造成不太好的影响,在会的周恩来同志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即巧妙地补上一句:“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四万万人民大众。” 这一下使人们疑窦顿开,连连夸奖说得有理,说得妙。

疯狂提示:

这一招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学会,不过,试一试又何妨呢?

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

在庄重正式的场合,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常会向领导人提出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或不便回答的问题诱使领导者作答。由于受场合、对象的限制,领导人不宜斥责对方无礼的行为,反而要耐心礼貌地对待他们。此时,可在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婉转拒绝回答,摆脱对方的纠缠,争取人们的同情。

基辛格在接受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用的就是委婉拒绝的手法。法拉奇问:“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拿一支手枪对着您的脑袋,问您是和阮文绍进餐还是和黎德寿进餐,您将如何选择呢?” 基辛格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问:“我是否可以这样回答呢——我想您更愿意和黎德寿一起进餐。” 基辛格再次拒绝说:“不,不……、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法拉奇的这种非此即彼的提问本身就暗伏玄机,基辛格不管如何选择,都会给工作带来不利。因而精明的基辛格拒不回答,婉转拒绝了记者的提问。

疯狂提示: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面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理睬他。我不说话,你总不能强迫我说吧?

3.融嘲讽于反驳中回敬对方

“领导角色” 的行为规范要求其表现得老练持重、亲切有礼、和蔼可亲,尽量避免声色俱厉、出言不逊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人应该逆来顺受,不能表达自己内心厌恶、愤怒的恩想感情。尤其是在对方主动挑衅或存心嘲讽的情况下,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与弱点,融反驳与嘲讽于一体,反唇相讥,置对方于尴尬难堪的境地。

巴基斯坦的缔造者阿里·真纳与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 的甘地由于政见不同,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在他们尖锐的对话中,常常存在互相嘲讽的情况。一次,他们被一群新闻记者围住,甘地对真纳说:“你喜欢这一套,是吗?” 真纳回敬说:“不如你那样喜欢。” 真纳在这两句对话中,没有就对方的指责进行辩解和说明,而是运用反唇相讥的方法,把对方加给自己的责难回敬给对方,有力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倘若进行辩解,则无论说得如何完满,总是处于下风和守势。

“反唇相讥法” 在运用时应掌握以下几点。一是不宜多用,否则会给人以心胸狭小、言语尖刻和无情无义的印象。二是要看对象。对有身份的存心挑衅者,可用“反唇相讥”法,而对下级、晚辈的无意冒犯,则可用别的方法来摆脱尴尬处境,不宜滥加嘲讽,以兔伤人。

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不巧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碰见一位对他抱有成见并把他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狭路相逢,四目相对。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瓜,我决不让路。” 歌德面对辱骂,微微一笑道:“我正好和你相反。” 说罢往路边一站。霎时,那位批评家的脸变得通红,进退不得。

从这里可以看出,批评家的言行显然是失札而粗野的。然而,诗人既没有气极败坏地加以谩骂反击,又不想吃哑巴亏,而是接过对方的话头,以礼貌的方式,给以巧妙反击。既教训了对方,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体现了高雅的风度,真是一举两得,令人叫绝。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回击形式——反唇相讥。

这种对恶意的攻击所给予的反讥,从性质上看是“被迫自卫还击”,是“后发制人”,因此是正当的、必要的。从表达特点看,它是“接过石头打人”,简练而精巧,文雅且有力。这种反讥往往是抓住对方污辱性话题,机智地加以改造,运用具有丰富潜台词的话语,回敬给对方,达到“请君人瓮” 的目的。显然,这是一种具有一定交际价值的以防卫为主旨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有:

(1)点睛式。就是针对对方的讥讽攻击之词,运用点睛之语,点明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拨乱反正”,使真相大白,将对方陷入不利境地。

前苏联首任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外交家。在一次联大会上,英国工党一位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 莫洛托夫面对挑衅,不慌不忙地说:“对的,不过,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 对方被驳得无言以对。在这里,莫洛托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与对方在现象上纠缠,而是抓住实质问题,指出了各自都背叛了原来的阶级这一要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使对方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生活简朴,不太讲究穿着。有一次,一位注重衣着但不学无术的德国人,看到他衣袖肘部有一个破洞,就挖苦说:“在这衣服的破洞里我看到了你的博学。” 罗蒙诺索夫毫不客气地说:“先生,从这里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愚蠢。”对方借衣服破洞,小题大作贬低人,反映了他的无耻和恶劣的品格。罗蒙诺索夫则机敏地选择了与博学相对应的词语“愚蠢”,准确地回敬给对方,使嘲弄人受到嘲弄。

上述事例的共同特点是:反讥者并不纠缠对方的不良动机和不实之辞,而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托,着力选用精辟、准确、内涵丰富的词语,回击之。从字面上看这些词语轻描淡写,仔细琢磨却“话中有话”,隐含着事实的本质和真相,对方一旦领悟已是猝不及防,只能败北了。

(2)作比式。有些人常常用不雅事物作比,讥讽、贬低别人的人格。如遇这种情况你不妨采用同样的思路,以作比对作比,给以反击。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后,赫胥黎竭力支持和宣传进化论,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教会诅咒他为“达尔文的斗大”。在伦敦的一次辩论会上,宗教头目看到赫胥黎步人会场,便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 赫肯黎轻蔑地答道:“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 有力地回击了对手。在这里,双方都“作比”,然而,赫肯黎巧妙地把两个作比物联系起来,运用“盗贼怕猎犬” 这一人所共知的常理,暗示宗教头目与他的现实关系,从而戳穿了宗教头目的丑恶本质和害怕真理的面目。

用作比方式反讥,往往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克” 关系,或相连关系,附会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压倒对手,批驳对手的目的。若用得恰当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和反驳效果。

(3)引入式。当对方蓄意制造出一种使人难堪窘迫的局面时,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把对方也引人这一局面之中,让其自食其果,作茧自缚。

一天,英国戏剧家肖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纳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金融家想以一美元来耍笑肖伯纳,肖伯纳“接过”这廉价的一美元,设计了一个圈套,把它与金融家串联起来,使金融家成了被戏弄的对象。

“接过石头打人” 虽然是正当的,但由于它有较强的刺激性,用之要格外当心。首要的是要善于划清用与不用的界限。这就要求我们对讥讽者的意向作出准确的判断。一般要作两层判断:一是有意还是无意。若对方是无意的冒犯,是语失,或是开玩笑,那就不应反唇相讥。若断定对方是有意时,还须作进一步的判断,即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对方是为了你好,只是在批评指责时,语言尖刻,方式不当,对这种善意的讥讽,不应反唇相讥,即使人家说到了自己的痛处,也不要一触即跳,而应反省自己,感谢对方的直言利语。只有确认对方是恶意中伤、有意伤害时,才应给以恰当的反讥、这时的反唇相讥才具有扬正祛邪的正义性。

疯狂提示:

能与人正面交锋是勇敢的,但结果却却未必令人满意。只有运用自己的机智使人心服口服,才是最棒的。

4.对平常问题,作不平常解释

巧释法除了具有反驳的功能外,还能够帮助自己解脱窘境,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大学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什么?” 一个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 她恰好把三者说颠倒了,引起了哄堂大笑。这位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 主持人问:“何为‘新三纲’?” 她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做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这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好一个“新三纲”!她的话音刚落,大家为这位同学的应变能力热烈鼓掌。

这个女学生可能由于紧张,把“三纲” 答错了,但是,她后来对自已“新三纲” 的注释是非常巧妙的,使她不但摆脱了窘境,而且赢得了听众。

疯狂提示:

“不平常”往往是钦佩与赞赏的孪生姊妹。因为惟有不平常的人才能做出不平常的举动,当然,不平常不等于不正常。

5.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