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疯狂口才
4824000000014

第14章 疯狂实战技巧(8)

“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我就不会来干扰您了。隔着别的国家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岂不是用灭亡的郑国来增加您邻国——晋国的土地吗?邻国增加了土地,相对地说,岂非意味着您减少了土地,如果不灭亡郑国而让它做东道主,您东行必须经过郑国,郑国不是可以把您当作贵宾招待吗?至于贵国的外交人员,郑国更可以供给他们必需的财物,对您完全有利而无害。再说,您对晋国国君有恩德,晋国曾许诺给您焦、瑕两地作为报答,谁知晋惠公早晨离开秦国归国,晚上就派人筑起焦、瑕两地的城墙来防备秦国接收它们,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您是知道的。可见,晋国是个忘恩背信、贪得无厌的国家。今天晋国向东面进攻郑国,开拓了它的领土,必定也会向西边开拓其领土,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什么国家取得呢?您攻取郑国不是损害秦国而有利晋国吗?您要深思啊。”

秦君听了连连点,便同郑国媾和,率军返回。晋军不久也只好撤兵。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从地理、利害与秦、晋两国之间的历史思想诸原因等方面,来分析亡郑只能利晋而害秦的道理,逻辑严密,有强大的说服力,不由秦君不为之折服。烛之武一席充分显示其辩才的话语,表面似乎没有舌战对象,只是他一人侃侃而论,实际上是以主张秦、晋联军亡郑的人作假想论辩对象,其舌战意味还是跃然纸上的。

疯狂提示:

没压力就没动力,没人跟你辩论时也不妨设想出一个对手来,如此你才可以据理力争。

8.由此及彼

淳于髡谏文宣王的劝说之辞,使是由此及彼圈套的绝纱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淳于髡在一天之中,连续推荐了七个人给齐宣王。

齐宣王大为不满,就对淳于髡说:“你过来,我有话对你说。我曾听说过:‘方圆千里,才出一贤者,百世才后,才出一圣人。’如今,你一天就向我推荐了七个人,这有识之士不也太多了点吗?”

淳于髡答道:“所谓物以类聚,那鸟儿都是有相同翅膀羽毛的才同筑一个巢儿居住,野兽都是有相同习性的才一起奔走。要想在沼泽潮湿之地去寻找柴胡、桔梗之类的药材,那么无论你怎么找都找不到。但若到单黍梁父等山的北面阴暗之处去寻找,那这些东西就多得连大车都载不动。可见,各种物类都有自己所属的范畴。如今,以我来说,我淳于髡就是贤者所属的范畴。大王通过我访求贤才,就好像到大河中去舀水,从火源中去取火,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还准备将更多的贤才推荐给你,岂只七个?”

宣王于是笑着认了错。

淳于髡的劝说之辞,真可谓是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谦和之中带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难怪齐王不得不承认错误。

我们每天说话,不仅是表达我们的意见,同时也是说服他人的一种方法。对于同样的问题,由于人的思想和性格不同,因此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意见也有不一致的。在平时我们所接触的人,包括家人和朋友,以及一些不相识但和我们来往的人,有时只是闲谈,有时却是为了业务上的来往,我们除了互相表达意见之外,难免还得和别人争辩一些问题。不少与我们观点不同的意见,来自我们的父母、丈夫、妻子、朋友以及陌生人。

当我们面对一个反对意见时,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争辩。通常遇到有人反对我们的意见时,我们会感觉不安,认为是一种侮辱,这样我们又会自然地想办法反击。不过我们所用反击的方法,往往是很笨拙的,例如呐喊、嘲笑,甚至恐吓,企图使我们的意见要别人勉强接受。其实,要赢得说服上的胜利,不是靠狂叫、嘲笑、恐吓等方法可以达到的,我们要取得争辩胜利,必须是使人心悦诚服的,不是勉强的。

美国前财政总长麦克扑说,由于多年的政治经验,他明白了用辩论折服无知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总是坚持温和,向那些要同他辩论的人解释。佛教有句名言:仇恨是不能用仇恨而应用爱来消释的。一种误会决不是能用争辩可以解决的,而需要用机智、温柔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林肯曾训斥一位与同事发生冲突的青年军官说:打算成大事的人,决不消耗时间去同别人争辩。你对于某件事物若没有与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时,应当谦让一部分,你对于某件事物纵然享有全权,也应当谦让一部分。同一条狗争着走路而被狗咬了一口,还不如让它一步。而被咬之后,就是把狗宰了,你的伤口还是痛的。

心理学专家发现要赢得争辩的胜利,必须避免训斥对方,避免恐吓或者任何强迫的方法,而应该平心静气地和对方讲道理。专家们用试验的方法,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步骤。他们利用牙齿卫生的演讲会,来对三组学生作试验。对第一组学生,采取强迫式的教育,向学生指出忽视牙齿保健的危险,说不讲究牙齿的卫生,会使人的牙齿腐烂。对第二组学生则用温和的态度,讲述牙齿不卫生的危险。对第三组的学生则直接提供有关牙齿卫生的常识,使他们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在一周后,专家们对全部试验的学生予以检查,看看哪一组学生所接受的有关牙齿保健的知识最多、最深刻,结果第二组的学生分数最高,原因是他们是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下接受教育的,并无一点勉强的。

一般人开始企图赢得一场说服时,所犯的毛病,是损害对方的自尊心。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自尊心,当你对别人申辩时,应注意尊重对方,不导致破裂。否则失去争辩的余地,你将无法施展你说服的任何技术。

我们劝说别人时,不可直接指责对方的意见为愚蠢,必须替对方留点面子,直接申斥别人的意见是不对的,即使你的理由多么充分,也无法使人心服。如果你嘲笑别人的意见,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增加了你说服的困难。

人类有一个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通性,那就是保护自尊心。一个人损害另一个人的自尊心,等于打击他的生命。如果你这样,不但永远无法使你和别人的争辩获胜,同时你可能遭到更多的人和你争辩。人与人之间争论一件事情,在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属于理智上的事,但实际上,却是与感情有密切的关系。要在争辩中获得胜利,除了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还必须懂得争辩的艺术,要掌握、运用好争辩中的口才。

疯狂提示:

马克思曾经说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某事物来证明一事物,总比用一事物证明它本身有力多了吧?

9.避实就虚

下面,陈平巧妙解答汉文帝的问题,用的就是避实就虚的圈套。

汉孝文帝登上皇帝宝座后,以为太尉周勃率领士兵诛杀篡权吕氏家族大有功于汉朝,有意提拔他。当时担任右丞相的陈平猜度皇帝的意思,也想让贤给周勃,便告病在家。孝文帝很奇怪,自己刚登位,怎么丞相就生病了,便追问他。陈平说:“高祖皇帝在位时,周勃的功劳不及我。但诛杀吕氏家族,我的功劳却远不及周勃。我想让出右丞相的位置。”孝文帝认为可以,便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置第一,陈平则改任为左丞相,位置第二。

过了不久,孝文帝对朝廷政事渐渐熟悉。有一次上朝时询问右丞相周勃道:“全国一年的官司案子有多少?”

周勃抱歉地答道:“我不知道。”

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钱粮的收支情况如何?”

周勃面红耳赤,背出冷汗,答道:“不知道。”

孝文帝便转而询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答道:“这些事有主管官员负责。”

孝文帝问:“主管官员是谁?”

陈平答道;“皇上要了解案件,便要问廷尉;要了解钱粮,便要问治粟内史。”

孝文帝有些惊异,问:“如果这些事各问主管官员,那你们丞相干什么事呢?”

陈平恭敬地答道:“皇上不嫌我无能,让我担任左丞相之重职,我很惭愧。我以为,做丞相的人,对上要辅佐皇帝做好调理阴阳、和顺四时的大事,对下要抚育万物,对外要治理诸侯及周边民族,对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并让文武百官各得其所,尽力尽职。”

孝文帝听了连声赞好。

周勃听了却大为惭愧,走出宫门便责备陈平道:“您为什么平时不教我一些如何应对皇帝问政之道呢?”

陈平大笑道:“您担任右丞相的职位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吗?再说,如果皇帝询问长安城里小偷强盗的数目,您能够回答吗?”

周勃回到家里思量再三,觉得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及陈平。过了不久,他便主动告病在家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相位,皇帝同意了,陈平就成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是刘邦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以巧设奇计,善出点子而著称于世。此则故事一方面显示了他善于应对的辩才。

即使不知道,他也能适当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并让皇帝觉得言之有理,这比之周勃屡次简单地回答“不知道”,实在是要巧妙委婉得多,这种方法,既不是强辞夺理,也不会让皇帝产生失望或是轻视的情绪,真可谓是妙矣!

老师对学生最感失望的莫过于当他问道:

“你的看法如何?”却得不到积极主动的回答。

许多人常常这样回答:

“眼前面讲的人一样。”

这种回答方式令人失望。即便是意见相同,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一个人若不能回答别人提问,可能表示你没有什么意见,也可能是想不出适当的话来回答。对于上司的提问,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意见,就很难把工作向前推进。但若你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却又不合上司的想法,则无法达到能受上司信赖的地步。这是两难的局面,应付它的较好方法,莫过于平时注意培养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疯狂提示:

诚实固然是好的,然,诚实不等于呆板,成功往往掌握在那些思维活跃的巧辩家手中。

10.抛砖引玉

纪昀是清朝著名的雄辨家,请看他是怎样使用抛砖引玉的圈套,说服嘉庆帝。

当乾隆皇帝驾崩,乾隆的儿子琰亲政后,大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形势就显得特别严峻。面对晚年乾隆留下的危局,嘉庆帝琰一执政便首先逮捕了权奸和糰和尚书福长安,没收了他们的资财以充国库;并整治吏狱,挽救政治危机。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嘉庆帝还决定为在乾隆时代被和糰之流打击迫害的官员恢复名誉,平反昭雪。另外,又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作出突出贡献而因被和糰等人排挤的官员。

有一天,嘉庆帝想起了父王生前最宠信的重臣纪昀来,于是他便想就破格提拔官员一事征求一下这位智谋过人的老臣的意见。当时纪昀任武会试的正总裁官,正在主持考试。嘉庆帝等不及考试结束,连忙派人从考场中请出纪昀,嘉庆帝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告诉了纪昀,纪昀听后没有直接对此事作可否的表态,只是对嘉庆帝说道:

“陛下,臣蒙先帝重恩,为官数十载,未有敢以礼贿我者,何也?但用臣生性并不贪婪。然,若亲友有丧,臣为之点主、作铭,其所馈礼金,不论厚薄,臣无敢却之。”

嘉庆听毕,沉思良久方点头一笑,心领神会到:纪昀所说表层语义是在感激乾隆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歌颂自己的清廉品质;实际上表层语义不过是个诱导刺激物、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带出语篇重音,暗示自己意欲破格提拔为先帝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官员的设想,原来是在为祖宗推恩,不必顾忌什么。这正如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收金而不却,以让死者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是一样的。

之后,嘉庆便大胆破格提拔了一批曾为父王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官员,吏治整顿出现了新景象。

纪昀向来均以能言善辩而著称,而在此则故事中却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方式不同,却是各有千秋啊。

“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人是情感动物,所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既要醒心,又要甘心。

古人乐羊子外出求学七年不归,家贫,乐母偷别人家的鸡,宰了吃,乐妻却不下筷子一起吃,而且掉泪了。乐母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自伤居贫,使食有他肉。”乐母大惭,端着煮好的鸡肉去失主家认错赔礼。

在这里:“道是无情却有情,说话甘心又醒心。”

乐妻没有当面指责婆婆,反而责怪自己不勤劳,以致家庭贫困。

然而在这当中她达到了批评婆婆的目的。

所以,她给了婆婆一把梯子。如果她只是一味指责,那家里就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战乱情形了。以上二故事,其实就是很明显的“圈套”,一不小心就会躲过,但也很有意义。

如果说站在人生高度回眸人生,会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的话,那么,当我们想起别人批评、拒绝我们时的一句得体的话,一个温馨的举动,不也会令我们倍感亲切吗?

疯狂提示:

不是任何人“抛砖”都可以“引玉”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抛”!

11.变中明理

纵横家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赢得六国相印,其说服别人之圈套高明之极,请看他是怎样说服燕王的。

一次齐燕交战,燕国丢了十个城池。燕王使苏秦出面游说,把十个城池都要了回来。本来这可是个大功劳,可是燕国竟有人诽谤苏秦的做法反复无常,定会作乱。结果,弄得燕王反而和苏秦疏远了。

苏秦感到必须面陈清白。他直率地说;“谗言说我不讲信用,然这正是大王您的福份呀!”见燕王很惊诧,苏秦又问道:“假如我像尾生一样守信,像伯夷一样廉洁,像曾参一样孝悌,以此来辅佐大王,您看可以吗?”

“当然可以。”燕王感到没有什么不对的。

苏秦说,“我要是有这样的品质,我就不在这儿事奉您了。以曾参之孝顺,宁肯守护双亲,也不会不远千里去事奉危难之君;以伯夷之廉,物欲淡泊的饿死首阳也不肯接受封侯,你怎么能让他去齐国要回城池?尾生为了守信用,在桥下与女子约会,女子不来,他被大水淹了也不离开,抱柱而死。这样的人又怎能去齐国宣传燕国的威风,吓退齐国强兵呢?

况且,讲信之人只是在自我保护,不是进取之道,可这三王五霸之业不是自我保护就能办到的。如今,我离别老母亲事奉国君,本来就想积极进取,我不相信您是固步自封之君,而且,臣下是以忠信获罪于您的。”

燕王刚才还听得苏秦把曾参伯夷骂得一钱不值,又听苏秦以忠信获罪,大为不解,问:“忠信有什么罪呢?”

苏秦回答;“臣的邻居有一妻一妾,其妻在男人出远门时与人私通,男主人回来后,她让侍妾端上毒酒。侍妾想,端上去男主人被杀,说出来女主人被赶。于是她假装不小心把酒洒在了地上。男主人大怒打了那侍妾。侍妾对男女主人可谓忠矣,却以忠信而获罪。如今,我的遭遇就像这个侍妾,一心事奉燕国,又诚心说服齐国,结果呢,反落到今天的地步。我只恐怕以后事奉国君的人,都不敢尽力了。”

苏秦这一番话,极言大信不信,诡即为信,气度一张一合,正好摸准了燕王的心思。最后,燕王也禁不住叫起好来,从此恢复了对苏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