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宁南岛农场(三师十一团)
已经渐行渐远,尘封了的深刻、凝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画卷,随着广东省档案馆(局)、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联合组织的征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档案资料工作的启动,又一幅幅、一页页地被重新翻开了,这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写满了我们青春的历史画卷再次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睹物恩人、睹物思事,睹物恩情,睹物思乡,让我们思绪万千……
从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今,时空已跨越了近40个年头。40年了,人生的长河中,有波涛汹涌,也有平静如镜,有青春奉献,也有随流而动……
当我翻开参加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的《准考证》时,眼前顿时出现了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在煤油灯下苦读补习的情景;出现了为准时进场考试,在参加高考的前一天,我们按照要求背着背包到三亚的羊栏小学,晚上在地上打开背包休息、复习到天亮的艰苦考试历程。
当我翻开我当年初学美术的一张张作业时,我想起了1976年暑假期间的唐山大地震,对我们美术老师培训班的间接影响。当时为了防止地震波及海南,我们参加三亚市教育局、文化馆在三亚立才农场举办的美术教师培训班的所有老师,只好在农场小学教室外露天摆上课桌当床铺,直至地震警报解除为止;我还想起了我们的老师:庄小尖,一个潮汕普宁知青,当时师部宣教科的干事。
当我翻开了在1978年4月被批准回城,需托运家具而在三亚林业局缴纳林业税的税单时,当年要离开学校,离开海南,离开相处多年的学校的师生和农场老工人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那泪流满面,握手相拥,然后他们挥着手追着载着我的解放牌汽车一直到了汽车拐弯处不见了的情景,犹如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刻骨铭心,不能忘怀。
为了不能忘记的记忆,为了让平凡作证,一直以来,我是多么想找一个可以让以上那些记录着我的知青岁月的物品有一个安全摆放的地方啊。现在好了,我们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也是特殊的一代人,共和国成长的见证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把那些记录我们当年工作、学习、生活的用品捐献给档案馆,让它们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为了把征集工作搞好,在2007年7月21日,广东省档案馆的张平安副馆长、收集整理部主任黄菊艳及其整理部的全体人员,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在档案馆召开的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联络员会议上,作了发动和收集工作,有些原来就有准备的一些与会知青马上就在捐献了当年的知青用品,由于捐献的现场人多物多,收集整理部的全体人员一直忙得不可开交,直至傍晚才接收登记完毕。
2007年8月10日至13日,张副馆长、黄主任、张凌他们一行三人,随知青网站的人员一起,前往潮州、揭阳、汕头三地征集知青档案资料,张副馆长并为原先已经捐献资料的知青朋友颁发了证书,使征集工作在潮汕知青中推向了高潮,过后知青们还在不断地捐献资料。
自从开展了征集知青档案资料工作以来,收集整理部的所有人员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只要是知青们需要向档案馆捐献资料,他们随时恭候,随时上门收集,随时为我们前往参观提供方便。昨天中午,我第三次前往档案馆捐献资料,虽然已到下班时间,但他们又一次放弃了休息,为我捐献的资料进行登记收集。为了捐献知青资料,为了发动更多的知青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我曾组织我们南岛农场的部分知青前往档案馆参观学习,更到了高居25楼的“真空加压充氮消毒器”的地方参观,大家了解到,我们捐献的资料就是通过这个消毒器的消毒处理后,才能够得到永久的保存。谢谢广东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烙着我们青春年华的、舍不得离弃、甚至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的那些物品,有了最好的归宿,我们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