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4823500000057

第57章 死去活来

叶国建红田农场(四师四团)

司务长惊魂

夜,伸手不见五指,漆黑得如死寂一般。陈敏华司务长(韶关南雄知青)一个人辗转难眠,四周的一切似乎也显得格外阴森。突然,“笃、笃、笃”,房门被敲了三下后,轻微地发出“吱呀”一声,仿佛被推开了一条缝。陈颤声问道:“谁?是文书么?你不是……?”可能是声音太小,外面并无回答。陈更害怕了,因为下午时好像听说同居一间茅草房里的文书车祸身亡了,怎么又回来了呢?

这一切还是从当天中午发生的事说起吧……

1970年,炎夏。热辣辣的太阳让知青们又恨又怕,大家开玩笑地说:我们最靠近太阳,我们与太阳最亲。

20啷当的他,作为一位连队文书,今天好不容易捞了个出差机会——乘运输连的油罐车到海口采买文具。

经过改造的4吨“解放牌”汽车车厢里面躺着一个饿干了似的、巨大的空油罐,准备随着主人到海口吃饱喝足后再回来。

一正一副两个司机就位。所谓正、副,那时候好像不是论技术、论驾龄,只是为了在途中相互替换,防止疲劳驾驶,保证行车安全。他,就坐在驾驶室靠右的位置。

太阳当空照,花儿哈哈笑。他的心情也特别好,车里很热,也没有空调,车子发动、上路,滚滚的车轮向海口方向转动。正、副驾驶和他三人,一开始还是东南西北神聊了几句,车经415部队(今邦溪农场),一切正常:车经412部队(今芙蓉田农场),平安无事。也许担心闲聊会影响正驾驶员的安全行车,也许油罐车的摇晃犹如摇篮催眠,此时的副驾驶和他,正与那可爱的周公缠绵在一起了……

“哐一当”、“哐一当”、“哐一当”,“解放牌”一个刹车失灵,突然向公路的右侧连滚带爬连续翻了90°+90°+90°三个方向,足足凑够了270度,压弯了瘦小并且带有弹性的防护林(感谢瘦小的防护林哦!正因为有了它们,减少了翻车速度,挽救了他们)。“解放牌”携带着正副驾驶和他三八,在驾驶室里面连做了三滚翻,老老实实地躺在半干不湿的水稻田里。

这个时候的他,接连三个滚翻,从三人座位的右边,被挤压在三个人的最底——层,又不知怎的滚到了三个人的最上面。车头变形了,车门打不开了。此时还得感谢炎热的天气,原本是为了享受宝岛新鲜空气,占了半个车门的玻璃窗没有关,而现在,它足够可以让一个脑袋伸出去。老人说过,只要脑袋能过,人的身子就能过。他顾不得检查自己是否体无完肤,便小心翼翼地爬了出来,紧接着伸手拉人:一个,又一个,全都活着。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无语。那时候的人小防小痛不在话下,三人仔细看那躺下不动的“解放牌”时,齐声说了一句:“糟了!”

前不靠村,后不靠店。记不清哪一位了,马不停蹄地步行到412部队求救。打电话报告,叫人帮忙拖车、吊车……运输连连长来了,4团的周参谋长也来了。“你在部队当了八年教练就这个水平?”

……没有人回答。沉默。

人无大碍,“解放牌”可要大修,他的采买文具任务可想而知只好等待下次完成了。救人的几位首长、死去活来的三个,弄到凌晨才浩浩荡荡而又溃不成军地拖着“解放牌”回到团里。

而他,也就是在半夜三更、人模鬼样“笃、笃、笃”地敲响了同居一室陈敬华司务长的房门。当陈敬华再一次壮声问时,门外的他终于听清了,也赶紧大声地简单说明原因。陈敬华才知道“死去活来”的缘由,也就什么都不害怕了,“唰”地一声扯开门栓,两个小男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此时,陈司务长还幽了一默:“我还想明天才收拾你的‘遗物’呢!”

集体跳水井

四师四团的驻地,就在海南西部的昌江县十月田。而十月田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谚:“十月田,十月田,十月下雨才种田。”缺水让人几近疯狂。

大约在1971至1972年之间,他所在的团文艺宣传队奉命在团部打造一口特大型水井。再通过水泵抽水到水塔,作为自来水供给整个团部机关饮用。

一声命令,二十几位宣传队的靓男靓女满怀革命豪情(那个时候,干什么都喜欢冠以“革命”两字),不懂就学,边干边学。经过“自学”,没过几天,队员们打炮眼,抡大锤,装炸药,点炮,清理淤泥、石块,样样“精通”。

不知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功夫终于不负有心人,直径4、5米宽的水井初具雏形了。团首长也十分重视和关心,经常前来现场视察、指导,夸我们既能文亦能武。

井越打越深,清理淤泥石块起落时就变得十分不便,需要吊机支援。可惜,那个年月根本没办法找着。苦干加巧干,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大家就找来几根大大的杉木横在水井中间,铺上木板犹如一座小桥,留着一个口子作为上下起吊淤泥杂物的通道,口子周围再用三根大椽木支起一个架子,用一根铁链套在滑轮里,再把滑轮挂在架子上,人工吊机就算造出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工效大大提高,劳动强度也有所减轻——毕竟算是半机械化了嘛!

又接下来几天,随着炮声连续不断的爆炸,那飞起石块的尖牙利爪,把横架在水井中间的大杉木底部打得遍体鳞伤,“小桥”上面却又完好无损,障人耳目,这给整个工程造成了隐患。此时,在炮响之后,负责“井”底装淤泥、石块的几位宣传队员,下到井底继续按部就班地把石块、淤泥装进用铁线编织成的“铁笼子”。“小桥”上面的战士们也按操作规程一笼又一笼地拉、吊、倒,又放空笼子下去再装……

这个时候,井底下还剩下一个大石头,足有一二百公斤。桥下的他,与战友们齐心合力,劲往一处使,把那个大家伙老老实实地推进了铁笼子,并且以防万一,本能地四面散开,紧紧贴在井壁朝桥上的战友们喊:“加油!”“加油!”

因为这个大家伙确实太沉重,桥上兵力不足,又增援了几位宣传队员。“准备——起吊!”与此同时,“轰”的一声大响,遍体鳞伤的杉木经受不住人多、石头重的考验,拦腰折断,桥上的战友们无一幸免全掉下“水井”。他们有的折断了手,有的摔伤了腿,有的割破了衣裤,有的吓得不省人事,毫发不损的一个也找不到了……重伤员有郭志忠、卢尚志、陆向阳、蒲国华、李文华、罗建环、林少云、石庆祥、陈克琳……

还好,据他了解,他们都大难不死,后福如何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