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群西华农场(五师二团)
在三月里的一次聚会上,树凯兄对我说:“我们西华农场的知青要出版一本纪念集,不知道你可不可以为它写篇序言?”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而出:“好。”我也是建设兵团的一员,为知青朋友们的集子写点什么,当然是应该的而且乐意的。高树凯办事踏实,不几天,他就将《萦回》的初稿送到我所在的单位来。
好一本图文并茂的纪念集!天晓得五师二团(西华场)的朋友们是怎样搜集到这些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的!我蛮佩服他们的热情、执著和干练,编成这本集子,没有它们是断乎不行的。集子里的一些诗文,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写得颇有文采诗才。陈韩星的《一张旧船票》、高树凯的《别开生面的知青谜会》、谢烈焕的《茅屋记》、杨祈文的《重新托起生命的坐标》、老三的《翻开你的相本》等等,都撩拨着人的心弦……
知青岁月,终生难忘:正值青春年华,却度着蹉跎岁月;一方面是戍边垦荒,一方面客观上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中大家互相帮助,甚至在政治运动中互相掩护,一方面有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竟然争吵、斗殴,甚至在政治运动中彼此伤害;一方面以诚相见,一方面也戴着面具生活,连在“日记”里也不例外;一方面在浪掷青春,一方面也在默默修养;甚至有初恋的甜蜜,也有情感的伤痕……对那个热带海岛,我们既恨又爱,那段岁月不堪回首,可简直人人都有知青情结,渐近老年,偏爱回首……真个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们这一代又注定是步履维艰的一代。长身体熬大饥荒,读书撞上“文革”,就业碰到下乡,恋爱招来“斗资批修”,结婚生育赶上“晚婚节育”,回城后从零开始甚至从负开始白手起家,人到中年甚至逼近老年又被卷进下岗的“弱势群体”……但是不少知青朋友还是发扬当年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自强不息,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缘,成为各方面的行家里手甚至成功人士;即使是生活失意的朋友,大体上也能自重自尊,披示出知青特有的韧性和人格尊严来。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我们这一代,但只要活得正直、倔强、有尊严,那就是值得尊重的。
今年“三八”节,我带领十多位文化人到海南岛进行文化考察。我带他们考察了黎村苗寨,游览了天涯海角。在一碧如洗的大东海边,那些年轻人欢叫着,换上色彩斑斓的泳衣,纷纷投进海浪的怀抱,海面上就飞舞着一群快乐的花蝴蝶。这些跟当年的我们同龄的下一代,对海南岛的感受当然与我们迥然不同了,在他们眼里,海南是同热带阳光下的浪漫海滩,同少数民族原生态的奇异歌舞,同三亚国际选美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已经没有像我辈一样的情感重负了,但是这种情感重负,却又是一种人生磨砺和精神财富……关注着海面上那些乐而忘忧的年轻人,一个老知青便吟成了一首七绝,正好作为这篇序文的结尾:
大东海面蝶翩飞.
岸上葳蕤椰影随。
都道天涯海角美,
铭心刻骨垦荒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