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昌中坤农场(六师四团)
1968年尾到了中坤农场奋斗队后,因我能锄会挑,而且还露了一手编织竹箩藤筐的手艺,深得队里领导和老工人的赏识。
1969年头的“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我还稀里糊涂地当了一回知青列席代表。当时还有一位海口的女知青,早已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因那时“男女授受不亲”,每当开会时相碰她那含电的眼神,我就会急忙扭转头,不敢相望。几天的大会相处,竟没敢跟她说过一句话,那时并不知“情”为何物。至今,她那默默的眼神,仍会在我的心灵里悠荡!
1969年的春节,我们的老队长(海南那大人),还有书记,带着我到黎村苗寨和村里的干部一起过节,第二天还要请他们回访。这是当时的政治任务,叫“搞好场民关系”。当时奋斗队附近有一个黎族村庄,还有一个苗族村寨,第一天去黎村,第二天去苗寨,还是傍晚去的。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和黎族苗族同胞一起过年、喝酒、吃饭,以后每年的春节,我都是和老队长还有指导员一起,进行每年一次的例行互访。
到了1969年下半年,建新连队,我就跟着老队长到了临江队。在我们的住地不远,有个苗族的村寨,名叫合水村,距离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可谓是近邻。一来二去,我和苗寨的同胞也很熟悉了,苗族同胞的为人非常友善,无论什么时候相遇,他们都是笑口相迎。他们勤劳,朴实,勇敢,开朗,虽然还是刀耕火种,平时生活靠上山打猎,挖山薯,采野菜,还在山间和山坡上种少量的水稻田、早稻、木薯。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却世代平静、安逸、快乐地生活着,特别是寨中的男女小孩子,除了上学,整天嬉闹、唱歌、玩耍,笑声不停。可别小看了这个小苗寨,寨里还有一间不错的小学校呢,附近几个苗寨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有二十几个学生,分几个年级,老师还是汉族人呢。
合水村里还有一位当年南坤公社有名的人物,他是公社的民兵营长,一位和我同龄的壮实憨厚的苗族小伙子,他是我的苗族好朋友。他勇敢开朗,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没有语言障碍,我俩很讲得来,我在他家里吃过不少山珍野味呢,他也是我的小茅屋里的常客。
记得1970年我第一次回广州探家,他知道后,就叫我帮他们寨里的女人们带些彩色的丝线回来,因苗族服饰都要用各色丝线绣出各种图案,当年跑几十公里到屯昌县城都很难买到。我探家回去后,就把在广州买到的一大堆各色丝线,送给了她们,直把一帮苗族妇女高兴得又笑又叫,这情形,至今我还历历在目。为她们做了一点小事,竟然把她们高兴成那样,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
有一年的“三月三”,刚好那天休息,我照例像往常一样,手提锋利的大砍刀,进行我的甜蜜之旅,要到苗寨的后山上去找“蜜蜂窝”(其他地方都被我找光了)。远远的,我就听见密林里传来了苗族青年男女的对歌声,那是他们正在谈情说爱的欢歌。我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在寨后的小山上,隔着中间一条小山道,十多个苗族青年男女各一边,半遮半掩地在树后你唱一句,我和一声,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直看得我也龇牙咧嘴,哈哈大笑。他们一班男女见我过来,几个小伙子过来把我往小路中间一推,接着几个苗族姑娘跑到我身后,左躲右藏,这边嘻嘻,那边又哈哈,竞把我葫芦也耍玩了一番。想不到我当年还能享受到苗族青年男女“三月三”的一番风情,心里真比吃了蜜糖还甜!
几十年过去了,翻看队友网上发的照片,好像没见今日苗寨新貌,不免有些遗憾!
等到明年股市热过,我定来它一次回味之旅!临江的朋友,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