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十二卷有《丐仙》篇,讲广里村医生高某擅长针灸。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乞丐。乞丐小腿生了溃烂脓疮,流脓淌血,臭不可闻。高医生发扬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把乞丐搀回家,给他吃、给他住、给他治病。就是说对病人的吃、住和医疗费用全免。放到现在会上电视大播特播,参加感动中国评选。乞丐名字叫陈九。陈九病好了,味口也好了。他先是嚷着要吃鸡蛋面,后是闹着要喝酒吃肉。他从可怜兮兮的乞丐变成《冯谖客孟尝君》中唱“长铗归来乎!”的冯谖。陈九要当名士,要住五星级迎宾馆。乞丐的这种得寸进尺行为,激怒了高某家的奴仆。奴仆就设计放火烧死他。没料到一场大火没怎的,房子烧塌了好几间,而乞丐陈九毛发不伤,皮肤百分百完好,创一项生命奇迹。一场大火烧出乞丐的真面目,人家竟然是神仙,脏兮兮臭哄哄是伪装,像动物涂的保护色。乞丐善弈。高某与乞丐下围棋总输。围棋是知识分子娱乐活动。天底下有谁见过乞丐下围棋?有一天,丐仙陈九一高兴,就把高医生带出国门,去天堂旅游了一趟。高医生也因为救乞丐的善行,多获得了几十年的阳寿……
《丐仙》有着劝世教化的功效。帮助穷人,帮助弱者,帮助汶川地震中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有善心的人,就能得到好报应。前世不报也会后世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说读者群很庞杂,单纯一句“上天有好生之德”,难以达到普及教化劝世的效果,所以蒲松龄要“以利”诱惑读者。这也是《聊斋》多大团圆结局。但是医生高某救护乞丐,出于善心,而绝非想到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这样写会损坏高某良好动机。这世上有几人期盼乞丐救助呢?
传说我们国家已经达到全民小康的奋斗目标。可是我弄不明白,小康社会哪来那么多乞丐?乞丐仿佛是特殊种类,以特殊方式繁衍。你走在街上,乞丐抻出脏兮兮的手,抓住你的袖子不放,拿一小盆在你后面紧追不舍;你在家里午睡,不速之客敲开你家门,向你叙述他们的不幸,考验你的情感道德底线。看着乞丐们,我想其中会不会有丐仙陈九?
乞丐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乞讨来的钱不是用于填饱肚皮,也不是用于治病,而是用于超生,用于盖楼房,用于发展乞丐业。乞丐们在城市占地盘、安营扎寨,成为“地铁乞丐”,“街头乞丐”、“酒店乞丐”、“商场乞丐”……乞丐的乞讨方式依旧沿用丐仙那套自贱式,把自已弄得又脏又臭,又丑又残。他们以为弄得越讨厌,就越能得到怜悯和同情。人们丢几个硬币给乞丐,几人是求得回报呢?多数人对乞丐态度是打发眼前的困扰,或者出于一丝怜悯。你扔钱给乞丐,你会很高兴,发现在残酷现实世界,你竟然人性未泯,竟然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地存有爱心。你会为你保持着这种良好的心态而高兴。
我善故我在!这是我们的一种人生追求。
16,希望在等待中……
蒲松龄讲了个《恒侯》的故事。荆州人彭好士骑马回家,立到山路旁撒尿。撒尿时,他的马啃了一株奇异的香草。他从马嘴里拨下七根草茎,够了,几根草茎足以改变一切。恒侯张飞把他请到阆中,举行盛大宴会,目的是想得到他的马。那马因为吃了香草已成仙马。恒侯爱马。作为报达,恒侯告诉彭好士用怀里的香草点石成金的技巧。从此,彭好士发了大财,大富大贵起来。
蒲松龄想在《恒侯》中告诉读者什么呢?希望在等待中,时候到了,一泡尿,一撮草都能改变你。命运改变起来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偶然和不经意。比如,你昨天买彩票,今天就中了头彩;比如,你股票沉寂了几年,忽然飙升起来;再比如,你头天上班,上司就看中了你的小脸蛋……
《巫山云雨》在德国参会时,译名叫《希望在等待中……》。“等待”是人类古老而现实的话题。基督教就是一个“等待”的宗教。基督教文明基础就是“等待”。所以,这个译名太符合西方人味口了。
《创世纪》中人类“失乐园”,上帝把人类逐出伊甸园,人类从此踏上苦难的,等待救世主救赎之路。这条道上最关键的词是“信”和“等待”。《路加福音》记载:耶稣钉上十字架时,有同钉的两个强盗。强盗甲说:“你不是耶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他又说:“耶稣啊,你的国降临时,求你纪念我!”耶稣对强盗甲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使徒们说强盗甲因为信仰上帝而得到拯救,同进天国。所以,“信”在基督教里是“等待”的基础,也是获得拯救的原因。
荒诞派大师贝克特《等待戈多》,就是一个关于“希望在等待中”的神话。两个流浪汉在路上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戈多最终也没有出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等待”的意义。戈多永远不会到来,人类只能是无止境的等待。《等待戈多》展现的社会是无意义。人的空虚、无聊。人在对自已失望的同时,对未来和他人抱有希望。他们希望得到神密外力的拯救。因此“等待”和“失望”伴随人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有时你真的很绝望。你总是四处碰壁,如鲁迅先生称之“鬼打墙”。你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而众多人们都生活在“等待”中,他们等待来年运转,等待贵人相助,等待某种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来改变你的一切。这种等待,具有宗教的光辉和哲理的睿知,时常陪伴着人们的一生。没有“信”和“等待”,我们如何能度过那漫漫长夜呢?我们就像一个孩子,在夜里等待母亲回家,等待母亲点亮那盏照亮一家人的灯。
蒲松龄是一个生活在“等待”中的人。他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聊”是暂且,估且的意思。他把自己看是尘世的寄客,暂且留足于此。他等待什么呢?蒲家庄商人蒲在儿子出生前,梦见一苦行僧走进妻子卧室。苦行僧胸口贴的膏药,成为他的胎记。蒲松龄在等待前世今生,等待转世轮回?他等的太久了,太苦了,就给自己和世人打气,说人的命运需要等待,有时,你可能等到的只是一根稻草,但是,那根稻草也足以改变你的命运。哥们姐们,等着吧!
17,东方鲁滨逊
互联网上有关于UFO绑架地球人的传闻,虽然未得到权威机构证实,但也搞得地球人人心惶惶。央视电影频道放了一部电影叫《野人传奇》,讲述欧洲人在非洲丛林里捉了两个小野人。他们把小野人带回欧洲作科学研究和巡回展览。商人想利用小野人赚钱。科学家想用小野人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这类思维模式多数是受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影响。
1719年,丹尼尔·笛福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记载,创作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小说写鲁滨逊遇难漂上荒岛。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辛勤的劳动,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改变了生活环境,开垦出种植园和牧场,盖起住所。24年后,鲁滨逊救下邻岛的一个野人,给他起名叫“星期五”,作为文明人的仆人。后来鲁滨逊又英雄般地杀死了岛上的野人,带着“星期五”成功返回英国。
鲁滨逊对待荒岛环境和野人是“征服和改造”。这种改造是硬性的。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6年,对自然环境采取抵御态度。他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烘出粗糙面包。这些食品恰好够他填饱肚皮。他生活在单一生活圈里,抗拒着孤独,没有性生活,靠读《圣经》来打发时光。对待岛上的野人,他采用了暴力手段对抗。“我把两支鸟枪、四支滑膛枪、两支手枪都装上双倍弹药,给了星期五一把小斧头……我们冲下山去,把他们全杀死了,只逃走了四个野蛮人。”
鲁滨逊屠杀野人是否有意义?他最终选择了离开。他带着“星期五”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那么屠杀对于孤岛意义何在?孤岛的生活圈依旧,野人依旧吃人。笛福为了充分展示鲁滨逊的野心和欲望。在《鲁滨逊》第二部,他写鲁滨逊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第三部则是对野人去作道德说教……笛福的野心,体现着现代人的占有欲。他们对野蛮民族的开化目的是占有。
而蒲松龄笔下的东方鲁滨逊,则体现着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观与自然观。《聊斋》卷三《夜叉国》里有交州人徐生,遇上风暴漂流到一孤岛。岛上生活着生番族。什么叫生番族?就是吃人的野人。徐生当了生番族俘虏。野人们嗅着这块送上门的生肉,准备饱餐一顿。何谓野人?野人也是人类社会一部分,只是进化稍慢,停留于原始社会。世界上众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吃人的历史。汉民族也不例外。比如殷商时的刑罚,就保留了人肉大餐的习俗:“醢”指人剁成的肉酱;“脯”是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火炉上烤制的熟肉;“镬烹”是把人扔到锅里煮成肉羹。所以碰到生番族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就像歌中所唱:“再回到从前……”从前就是这样的。
徐生以文明的手段,和平的方式征服了生番族。他没有像鲁滨逊那样剑拔弩张,而是把口袋里味美的牛肉干分给野人吃,让野人感受一下文明的食欲快感。野人哪里吃过如此美味,吃完了还要吃。徐生就去船上取来大锅,添火,加佐料,替野人烧了一锅鹿肉汤。一锅鹿肉汤征服了生番族,把生番族文明从“生食”时代进化到“熟食”时代。为了奖励他对社会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野人头领亲自把脖子上10颗大珍珠摘下来,挂到徐生脖子上。这就像现在给科学家颁发“科技文明进步奖”。
野人从“食色性也”的自然本性出发,考虑到徐生的性生活问题。他们认为要留住人才,就得给他充分的性。野人把野山妹子嫁给徐生。野山妹子替徐生生育了三个孩子。由此证明他们的性生活很和谐。这和鲁滨逊相比,一个是受难,而另一个简直就是公费出国旅游。徐生的俊雅风度得到众多野山妹子的亲睐。许多野山妹子偷偷跑来要与他通奸。在生番族,徐生没有成为人肉大餐,而成了帅哥陈冠希,让很多女人自愿爬到他床上。
徐生对《夜叉国》的改造,没有采用任何暴力手段,而是文明推进。他与野人的通婚意义重大,表明两种文明的融入。他们生育的孩子,改进了野人人种,提高了野人智商。有人说,天才是外星人与地球人杂交的后代。我想存在这种可能性。徐生后来离开了孤岛。但是,他教给生番族的熟食技巧,长久地留传下去。而鲁滨逊留下的是仇恨,即使说,他对荒岛的征服改造成功,也可能造成文明的单一性。
《夜叉国》中的徐生,离开孤岛后,没有再回去。他没有把孤岛占为所有。但是,他把野山妹子和孩子带回来,教会他们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徐生的这种对异域文明间的交流沟通方式,能否成为一种星际间文明交流沟通的公约,就不得而知了。
18,“海师大”偷拍
海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陈某,六月十二日在宿舍,看到对面女生宿舍有美女洗漱,就动了偷拍的念头,用数码相机拍下几张相片。此后,他多次偷拍对面女生洗漱、晾晒、化妆、换衣的情景。六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陈某在“网乐空间”网吧将偷拍的三百张相片上传至“大学生校内网”。照片共涉及“海师大”一幢楼九个宿舍的四十名女学生。此事在网上公开后,引起轩然大波。公安机关介入将陈某抓获,受到“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陈某一度囿于社会舆论压力,企图自杀未遂。目前陈某可能要受到“海师大”开除学籍的处理。
公安机关在办案时,首先会考虑犯案动机。陈某的动机何在?他拍摄的相片中,并没有他确定的追求目标。他也并未从中谋利。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乎无确切意义,有点儿游戏的味道。其实,陈某是受到弗罗依德所说的“力必多”操纵,一种青春期的潜在性意识所控制。我们假设“海师大”校长是蒲松龄。他就可能对此事的态度变得暧昧起来。这样说,是以《聊斋》中蒲松龄对相关事件的态度为依据。
《聊斋》卷七《青娥》,讲一个叫霍桓的神童,喜欢上隔壁邻居家女孩子青娥。他追求的方式很离奇。他从道士处得到一把锋利小镐。夜里,他用小镐挖通墙壁,进了青娥卧室。他见青娥睡在绣床上,就脱了鞋,安静地睡在青娥旁边。青娥一觉睡醒,发现旁边睡着一陌生男人。这还了得,叫来众多女佣。众女佣本想把霍桓暴打一顿,可是大家商量来、商量去,竟把霍桓释放了。他们释放霍桓的理由是:这孩子有点傻。
众女佣可不像青娥那样养在深闺人未识。她们见识过男人和男人的那点儿把戏。男人在追求异性时,往往很虚伪,作出伪装。她们说霍桓傻的理由,就是这孩子不会伪装。后来青娥果真嫁于了破墙而入的霍桓。
《聊斋》卷九中《凤仙》就格外出奇了。说有一个叫刘赤水的大学生,有一天发现一对男女在他的床上做好事。刘赤水大喝一声闯进去,吓跑这对男女。他捡到女子慌忙中落下的紫绸裤,藏在怀里,以此相要挟。他说:“要想要回绸裤,就得给我介绍一美女作媳妇。”丢裤子叫皮八仙。一个女孩子的短裤落在他人手中,落下如此话柄,怎么见人?皮八仙没法子,就把妹妹皮凤仙介绍给了刘赤水。介绍的方式更是犯罪。八仙用酒灌醉妹子凤仙,然后用床单抬着,送到刘赤水床上。凤仙成了刘赤水的人,醒来后只恨恨地说了一句:“姐姐真不害臊,弄脏了人家的床单,却拿我来换她的裤头。”设想如果凤仙一报案,她的姐姐和同案犯刘赤水要判几年?
卷五《荷花三娘子》的追求方式也很荒唐。说湖州有个书生叫宗湘若,在庄稼地里看见一对男女野合。他偷窥了半天,一声笑,吓跑了男的。他就上前对女的动手动脚,吃人家的豆腐。那女的是性开放。女的说:“酸秀才!你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从此女的常去宗湘若家私通。小说讲这女的是狐狸精。这件事让道士和家佣知道了,差点儿要了狐狸精的命。但是,宗秀才有情有意,释放了她。几年后,女狐来报答宗秀才,给他出谋划策,泡上了荷花三娘子,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孤女丢下一句话就走了:“自从遭遇劫难后,我悟得大道。怎能为男女欢爱而招致别人怨恨呢?”
现在,“海师大”的陈某可以说是招致众怒了。难怪他要买安眠药想自杀。“海师大”的女生可不是青娥和荷花三娘子。陈某如果看了我的文章,一定会想,“海师大”校长是蒲松龄就好应付了,只须说一句,看了《聊斋》才产生偷拍的念头。估计这样说至少能保留住学籍。
19,极具杀伤力的笑
一天,大学生王子服独自在郊外游玩,路上碰见狐女婴宁。婴宁手拿一枝梅花,笑容可掬。王子服就看傻了眼。婴宁走到他面前,把梅花往地上一扔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然后笑嘻嘻地离去。王子服捡起梅花,藏于枕头底下,想着“婴宁的笑”,直想得神魂丧失,得了重度相思病。王子服对婴宁一见钟情,原由是“婴宁的笑”太有杀伤力了。“婴宁的笑”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密码呢?
据说地球上所有动植物中,只有人才会笑。也就是说,笑是人的专利。美国学者特鲁贝尔写过《笑的历史》,是关于“笑”的专著。谈了什么是笑?笑的历史,种类等,五花八门,全面系统。婴宁是用人类的专利产品“笑”征服了王子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