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古希腊第一智者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之所以聪明,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
我在阅读此章时,深感汗颜,解读《老子》,是否就识得其中真味?我不敢妄言识得其中真味,只求郢书燕说了。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一章讲“为人处世”当有“自知之明”,而本章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统治者实行强权政治,采取高压政治,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们实行残暴统治是依靠暴力。而老百姓一旦不畏惧暴力,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就会出现“以暴易暴”了。
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不要贪得无厌,这样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魏征与唐太宗议论治国之策时,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老子“民本思想”。
08年发生了好几起群体事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土地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房地产开发商以低价征用百姓土地,建楼堂馆所,深院豪宅,这必然要引起民众的反抗。我们不说什么小康大康,老百姓生活的基础是衣食住行。百姓的衣食住行,一定要有保障。最近温总理谈农村土地问题说,农民一定要留有土地,他们在外打工,打不成工回家还有地种,如果地没有了,你让他们如何生活?“民不聊生,天下必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认为,两种不同的“勇”,会产生两种不同结果,一则遭害,一则存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依照自然的规律变化和发展,都会有好的结果,不会有什么漏失。
自然规律是柔弱不争。“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小心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
世界遵循天道,天道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我们常说的,老天是公平的。天道奉行着均衡原则:水从高处的往低处流,热量从高温往低温传递,风力从强势往弱势过度……所以,有勇者,趋利避害,勇而不争。
清朝时,有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为官的张廷玉。张廷玉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不争”之“勇”。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恶人犯法,有司法机关去行使权力。如果统治者权力越过国家法律,随意杀人,就会伤及自己。比如,有人犯法杀人,司杀者当对他刑事处分,杀人偿命。再比如,群众上街游行,反饥饿,反内战,结果你调集军队,坦克大炮一起上,这就是统治者超越司法机关杀人权利。这样的统治者是要受到历史的审判。
§§§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本章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统治者“求生之厚”。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使得老百姓不堪重负,奋起反抗。“人民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赋税太多。人民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奉养自己,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不算什么。”老子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对抗。
80年代,中国有一个代表团去日本访问。中国代表对日本出租车司机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是受剥削和压迫吗?”日本司机说:“知道。”“那么你们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不革命?”日本司机说:“等你们中国工人生活水平超过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起来革命了。”日本司机的生活水平提高,小日子达到小康,他就会“贵生”,不会“轻死”。
本章老子阐明了他的为政之道:“无以生为者”,不可“求生之厚”。一个贫困村的村委会大楼,竟砌得像天安门;一个县级市的招待所,搞得富丽堂皇,若宫殿。如果这般求生之厚,百姓当然要起来造反,当然会发生群体事件。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管仲有“四维”论:即“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四维不张,国乃死亡”。儒家政治的核心价值观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与老子的“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相一致。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此章告诫自以为是的现代人,人生是柔弱的。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不过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而已。可是,这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相隔两千多年的哲人,共同发现人的特征是柔弱。柔弱正是人的伟大之处。老子认为“柔弱处上”。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帕斯卡尔认识到人的思想之重要性。“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想确实是人类的全部尊严之所在。所以,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最近有科学报道说,太阳系正被银河系的臂轴抛离太阳系产生的地方。对此,人能做什么?人无为,而且无力。人是太阳系能唯一认知这一现象的。一个小石子都可能砸碎一个哲学家的脑袋,但是哲学家的脑袋里想着太阳系偏离银河系臂轴的问题。
电影《泰坦尼克》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当船快要沉没时,乐队的小提琴手在甲板上的演奏。人生面对灾难时的柔弱,与人生面对灾难时的思想的光彩,正是“人亦大”的明证。
§§§第七十七章: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界奉行一种对称和平衡守则。比如,“能量守恒定律”,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洋流,水流,风,气温等,都是由高的向低处运动,最终达到平衡和静态。老子从这些自然现象观察到“天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特征。
而人类社会则不然,弱肉强食,相互争夺,实行一种与“天道”相反运动规则,“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规则称之为“马太效应”。由于这种规则违背“天道”,所以是“无道”,“无道”的就不可能长久。
社会也是如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得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的结论。列宁说:“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垂死的阶段。”所以,当今西方国家,为缓和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提高了工人工资和福利,社会也出现大量白领阶级,使得两极分化削弱,加上科技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才得以“垂而不死,朽而不衰”。
中国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打破过去的教条,实行多劳多得的新的分配原则,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现在国力大大加强,GDP以两位数增长,但是,当今社会最大的隐患,是贫富分化悬殊,特别是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使得一些人民公仆成为新生贵族。2008年的几次群体事件,就反映出社会这一矛盾的激化。所以,我们应当把提高民众的福祉作为国家的根本。
§§§第七十八章:忍辱负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本章以水为例。老子从水的柔弱,从水滴石穿,从水波浩荡,从山洪爆发等自然现象,感悟到柔弱战胜刚强这一自然法则。他推而广之,把这一自然法则推及社会问题。他借古人之口,提出君王统治天下,并不是依靠强权,暴力,而是依靠柔弱。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说社稷主,天下王,并不是仅靠强大获得,而更多的是靠着柔弱的天性求得。只有能忍受国之垢,国之不祥的人,才能担当国之大任。
最近有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巴格达,受到皮鞋袭击。据说美国大选时,共和党选民攻击布什,开出标语:“德克萨斯州少了一个傻子。”意思是布什从德州入主白宫。如果美国总统不能承受羞辱和委屈,那么也就不能当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总统。
§§§第七十九章:吃亏是福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会残留下余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算是妥善呢?”社会是复杂的。人生在世,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我们常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算着一类。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以直报怨。”孔子提倡以公正来对待结怨。
《圣经》里有:“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他打。”
而老子提倡保存借据存根,但并不强迫别人偿还。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老子话用现的说法,就是允许对方犯错误,掌握对方的错误,不急于追究。这大概是庞龙所说的“宽容之道”吧。
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宽容有德的人。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章当为《道德经》结束之章,老子用五千言,讲了“天道”,他的“宇宙创生论”,讲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变化。他又把“天道”推广应用到“人道”,提出他的人生哲学观“上德”。老子把“天道”和“人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的政治伦理、文化风俗方方面面。在最后,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给了先知般的预言。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证明“小国寡民”是我们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国家小到什么程度?“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一个小村庄。国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将国家谴责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执行委员会”。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者把国家视为操纵者,或寄生虫的精英组织,他们利用“政治规则”来愚弄普通的公民大众。马克思主义运动就提出过要消灭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消灭国家,消灭私有制。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符合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国家小了,民又少了。未来社会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同时,GDP采取零增长政策,抑制了社会的过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寡者,实为合理控制。
“小国寡民”社会没有战争。古代军队编制五人称伍,十人称什,百人称伯。“什伯之器”是各种杀人武器失去了作用。人民注重养生,珍爱生命,不再流离失所。农民工也不用南下广州、深圳,也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车船,武器,都没有摆放之所。这些当今的紧巧物品,在“小国寡民”社会都成了闲置物品。
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不会攻心斗智,“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文字产生前,人是以结绳记事。老子再一次表现出对虚饰文字的厌恶。世道人心,都让那些有毒的阅读和写作给坑了,政客和半吊子文人制造着谎言,毁坏着世道人心。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人民的兴趣所在,人民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乐趣作为追求。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这句话让许多人费解。哲学的最大问题是“生和死”的问题。生和死对人来说,是头等大事。所以,“民得生,则庆;得死,则哀”。而在“小国寡民”社会,民众的生死观是一种自然观,“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生也何欢,死也何忧?”所以,人民不会因为生生死死之事,相互折腾。也就是婚礼、丧礼、生子、过寿,这些讲排场的活动将消失了。青年男女在河边草坡上结了婚;死者安静地送进墓地;孩子过生日,得到的也只是一块蛋糕;老人过寿就是在阳台上晒哂太阳。一切当自然而然。
本章代表老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最高成就。他给我们描绘出理想的社会蓝图。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孔子的“大同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圣经》的“伊甸园”和西藏的“香格里拉”,同是一幅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欢乐祥和社会。
§§§第八十一章:龙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章是全书的结束。根据老子阴阳相生相克,天道之不灭,天下万物循环往复之理,此篇当为新篇开头,所以又回到首章,再一次谈及语言。《道德经》五千言已经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但是真正的道是语言无法表述的,读者悟道的根本,当是有一颗无私的大爱之心。
孔子也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善良的人不巧说诡辩,巧说诡辩的人不善良。有德之人,木纳寡言,用行动表现他的德。智者不卖弄,卖弄的人不智。炫耀知识,卖弄才学,都不是有德的表现。老子知道,只有求真务实的后辈学生会一代一代地去研读他的著作,所以,他要给学生们一些“为学”忠告。这三句当为“为学之道。”
时间不多了,该说的也说了。老子捡最根本的说吧。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尽力为别人作想,“为人民服务”,自己也得到充实;他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道就是这样的,施于万物。太阳照耀乾坤,阳光永不止息;江河滋润万物,何时枯竭?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西去的最后一句忠告,也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怀着对先哲老子的无限崇敬,在这个冬天,我终于写完解读《道德经》,从中受益匪浅。这真是偷来的智慧和财富。最后,我以圣人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去赞颂这个龙者: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甲申年冬月完稿于
扬州二十四桥畔三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