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了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国际问题的新时代,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能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于符合老子所说的“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讲“道”的重要性。说古代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有把拱壁和驷马作为献礼,不如把“道”进献给天子。
古人为什么把“道”看得如此宝贵?因为求“道”庇护定能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道”的宽恕。所以,天下人才珍视“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亚里斯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荀子《劝学》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貴、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六十三章:终不为大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本章讲老子的处世哲学。人们如何以“道”为人处世?人生在世,常为事务所烦恼。有时事乱如麻;有时无所适从,难以取舍;有时头撞南山;有时绝路逢生。老子从心态,从轻重主次,对人生作出教诲。
老子认为,为人处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无为”,“无事”,“平淡”。“以无为的心去为,以无事的心去处理事,以淡而无味当作有味。”
其次要分清大与小,多与少。做事不可主次不分,轻重不分。
再次处理难题时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难事,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大事,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老子以超人的洞察力和生活智慧,告诫世人,圣人始终不贪图大,所以才能成就大事。有人动不动就想干一番大事,不量力而行,结果贻笑大方。轻易承诺的人很少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这是对那些假大空者的批判,说大话,空话,最后一事无成。
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做事把困难想在前面,碰到的困难就少了。老子理想中的“圣人”,都是持“无为”态度,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圣人对待日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无为和无事”其实是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老子不主张强为,不主张强制执行。
§§§第六十四章:细节决定成败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本章与六十三章同为处世哲学。老子提醒说,细节决定着事情的成败,把握住细节的重要性。“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谋划;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做事要从小处,从细节做起;防患也要从未然防起。”
然后提醒人们,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不可虎头蛇尾。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任何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总是重要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老生常谈的人生经验,是他的人生体验和对事物的洞察。老子的处世哲学,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实践和运用。“道者万物之奥”,渗透到社会性的方方面面,“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无论你善与不善,“道”都会给你恩泽和保护。“为人处世”,符合“道”就会顺势而成。
§§§第六十五章:以智治国国之贼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三章,六十四章说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智慧,此章上升到“治国”谋略。有人称之“君人南面之术”。有人据此说老子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统治者在一定时期是社会政治的需要,一个社会不可能群龙无首,也不可能处于无政府状态。如果统治者以“道”治国,治国有方,那么就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有保障,这也算是天下苍生之福。
老子不是革命的鼓动者,也不是颠覆政权者。他是一个先知式的人物。他没有墨翟那样的秘密团体,也没有周游列国去宣扬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生活在王室档案棺的象牙塔里,与上古道者对话,从智者处学得无尚智慧,完成他的使命。他对统治者作出劝告,宣扬他的民主政治,劝说“啬”,都是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百姓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知道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能确定一种模式,这就是“玄德”模式。“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达到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有人说这是老子宣扬“愚民”政策。“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容易引起争议的是“智”。“智”是民众的觉悟和知识,还是民众的心机和取巧?上古时的词汇没有今天的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章中意思不同。但是,我们从今天的一些事例中,可以反证。今天有一句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政策落实到地方,就变味了。比如,你说村长民主普选,竟然就有人买选票。你说干部要讲学历,就有人去党校买文凭。国家一搞运动,就有人借政治运动整人……为何?因为国家政策多变,而投机分子从中得利,所以国民心智狡猾了,国家好的政策都难以得到贯彻执行。“国之贼也。”
国家当以什么治国?当以德治国。比如,汶川地震,国家就不能计较经济利益,当给予无偿援助。野战军出动救人,大有必要,此为树德。再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当事人判刑,国家对受害者给予国家赔偿,也是树德。国家关心“三农问题”,给农民减免税费等,皆是树德立威于民。
§§§第六十六章: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集之处,是由于它善于处低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地位居于民上,而民并不感到负重;居于民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老子强调“大者宜为下”的道理。这儿讲了“圣人”也要“为下”。汶川地震时,胡总书记去成都,他拒绝从铺着红地毯处下车。温总理在灾区,深入帐篷,探望灾民,平易近人。这些皆有上古圣者之遗风。
§§§第六十七章:吉祥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是“道”的自述:“道”不肖,没有具体形象,所以“大”。由“道”推及“得道之人”。
本章有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讲道的法宝妙用。“得道之人”须有三件法宝:“慈”,即爱心;“俭”,不奢侈,不妄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得道之人”运用这三件法宝,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称为“兵家之祖”。他从“天道”阐述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军事辩证法。众所周知,战争所要达到的就是“争胜”,“处上”,这与“不争”,“居下”完全对立。但是,善于作战的人,却能以“不争”,“居下”,来赢得战争。《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退避三舍”是老子这一军事思想的充分表现。楚国军队与晋国军队交战,晋文公曾经答应楚王,两军交战时当“退避三舍”。晋文公主动退让了“三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楚军元帅成得臣见晋军退避,便命令部队前进,行军九十里,追上了晋军。两军交战,楚军大败,这就是有名“城濮大战”。“退避三舍”目的何在?一是把好战之恶名丢给对方;二是拉长战钱,使楚军孤兵深入;三是处于退让之弱势,以达到骄傲对方的目的。
§§§第六十九章: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本章为六十八章老子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继续。讲到“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成为千古兵家的军事名言。
用兵的人这样说过:“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时,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老子是反战主义者。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是反战主义者。战争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如果一当被迫卷入战争,就应该采取守势。这是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运用军事表述出来。
历史上,二次大战时,好战分子希特勒用闪电战攻入苏联,苏军处于守势,全线撤退。他们用且战且退的忍让战术,把德军拖入严冬,最后展开了反击。俄罗斯人也曾用此战术让拿破伦大军吃尽苦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处于守势,然而,忍耐,正义,悲痛,厚重,最终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抗战时,中国军人的口号是:“打回老家去!”这样就让士兵想到日本人占领的家乡,想到受苦受难的父老乡亲。
§§§第七十章:被褐而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本章流露出老子对世人的失望。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为人处世哲学,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老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学说,例如静、柔、俭、慈、无为、不争等,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是容易被人们理解、易于被人们实行。然而,人们却拘泥于名利,急于躁进,违背“无为”原则。老子深感怀才不遇、有着曲高和寡的苦闷。他发出“知我者希”的寂寞感叹,有着“被褐而怀玉”之痛苦。
历史没有抛弃老子,但历史存在着对老子的误读,这也是我写解读《老子》的原由。
一,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以当时人的知识水平,根本无法达到这种高度。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对宇宙万物的生成,作出大胆判断。而同时代的人,皆认为“神造万物”。比如,“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造一切”。老子这方面知识,只能说来自于周王室档案馆里的X档案,或者得到外星人的点拨。
二、老子的阴阳之术,开创道教。老子的阴阳学说,源自于轩辕氏“先天八卦”。老子的内悟修身之术,对道家气功修炼,开启超智能起着重要作用。之后有《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等道教名著,发挥了这一学说。东汉时,老子神化为“道教”始祖,元始天尊。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政治文化生活都产生重大影响。春秋时的叔向、墨翟;战国时的魏武侯、颜触,都曾引用过老子的话;庄子则颂扬他“古之博大真人哉!”以宋研、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人”继承了老子而发展为“黄老学派”;韩非著《解老》、《喻老》之作。秦汉时期,“黄老之学”一度居于统治地位。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突出道家,而司马迁《史记》特为立传。
四、老子的军事辩证法,成为重要的兵家谋略。老子称为“兵家之祖”,《孙子兵法》等,都以老子的军事思想作为主旨。老子的军事思想,是善于利用事物的对立面,善于掌握事物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以柔弱战胜刚强。
五、老子权谋之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工具。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名义上奉行儒学,而实际上以老子的学说作“为人处世”的策略。老子应当是中国古代最不寂寞的人了。
老子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着特殊贡献。在有哲学国度之称的德国,老子与苏格拉底齐名,视着人类的哲学之父。《道德经》也视为重要的哲学经典。
§§§第七十一章:自知之明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总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