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是“无”?“无,名天地之始。”有人说“无”是数学上的“0”。“0”空无所有,但也是一个实数,1、2、3都是继数。实数分为有理数、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无”和“有”相合为“道”。
§§§第四十一章:道隐无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写解读老子贴于博客,有写诗的留言道:“当今社会,竟有人在此谈不争之道?诧异!”与朋友喝茶,谈“无为”,几个卖牙刷的小老板各搂一小姘,不屑道:“我们无为,妹妹就不要我们了。”风骚诗人和卖牙刷的老板,在老子眼里,都是“下士闻道,大笑之。”然而“道”并不因为受嘲笑就不存在。相反,“道”不因被低俗之人嘲笑就成非“道”。
为何?因为“道”虽说恒久,但朴素,小,不明亮,一般人很难认识。就像歌星演唱会,人们目光盯着台上歌手,其实关键人物是台下不显眼的作词作曲。电影也是这样,真正反映电影思想的是编剧导演。与动人的明星相比,导演就是一没精打采的小老头。
古时贤人是这样评价“道”:“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老子用了“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
古代圣人认为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写古诗,以为押韵,以为形似古人,就是好诗,其实不然。《庄子》称为“第一才子书”,原因是其中有“道”。陶潜、王维,李白、杜甫、苏轼等,皆仙风道骨,诗中皆有“道”。所以能久存于世。扬州庄晓明有一首诗:
“一朵花,高于一片叶/但一朵花加一片叶/高于一朵花加一朵花。蓝天,高于白云/但蓝天加白云/高于蓝天加蓝天……我,本来就不高于你/然而,如果我加上你/就高于一切。”
这首诗虽工于心计,但是很糟糕,原因是其中无“道”。诗人想着的是“高于”,想着的是“有为”,想着的是“攀附”,功利之心与世俗之心溢于言表,原形毕露,这样的诗何能长久?卖牙刷的小老板以为怀中有小蜜,就得“道”,小蜜能久吗?只不过是满足器官一时之娱。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数字在《道德经》中有着特殊含义。老子讲“无生有”,如果“道”是“无”,那么“一”就是“有”。“一”当指宇宙间的混然一气,是宇宙创生的“一元论”。“二”指阴、阳。“道”所包含着对立两面。“三”是由阴阳两对立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和”,“阴,阳,和”三气生成宇宙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创生论”。 “一”、“二”、“三”,指出“道”创生万物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详说了宇宙创生的过程,万物的生成是由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互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就是在冲突后形成的平衡,这是新生的统一体。
老子的“宇宙创生论”,得到现代科学的佐证。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物理学上的分子的运动,生物学上的细胞分裂,植物学上的光合作用等,一切都是一种运动中的平衡,都是两股力的相互作用后的中和。
§§§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如何悟“道”?他从两方面受到启示:“一是天下最柔弱的,能穿越天下最坚硬的;如水滴石穿。另一个是无形力量可以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比如风,寒,热。”这让他“吾是以知……”“无为”的益处。
世上芸芸众生“所为”,皆为成就“强大”,然而强大终为阴柔操纵,所驾驭。比如,楚霸王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在虞姬面前,却叹道“虞姬虞姬,无奈何?”虞姬也认识到这种对强梁之人的操控,只好选择自杀,目的是让霸王全心应付时局,自谋后路。吕布一世枭雄,也为貂婵所控。山脉高坚,但受控于地壳岩浆运动……
封闭的屋内,无线电电波,超声波无形之物总能轻易进入。人的一生也如斯。人到盖棺定论时,方明白皆有天数,命也!人生总有些奇怪的命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一切。比如,有方士卜卦说:“秦亡于胡。”秦始皇筑长城以防胡人,没想到竟亡于二世胡亥。扬州原名叫广陵,隋杨帝竟然以此处为都,杨帝名广。天意当以此处为陵。
所以,老子便认识到“无为”的益处,行“不言”之教,这样天下就少有能及的了。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讲人的“修身养性”,通过人生价值比对,讲什么才是人生大智慧。名声与身体哪个更重要?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这二者的得与失,哪一个弊病多呢?有一句流行语:“四十岁前,拿身体换金钱;四十岁后,拿金钱保身体。”贾谊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有人说:“生命诚可贵,情爱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两者皆可抛。”老子讲“大爱必大费”。情爱是伤身体的,是费神劳心。金钱和财产,你藏得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许多民营企业,家族模式,往往第一代创业者死后就分崩解体。有的为争夺财产,骨肉相残。
智慧的人生应当如何?人要贵生重己,轻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就可以避免身败名裂。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为“知足不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提高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知足不辱”的修养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清静。“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清静无为”看似消极,其实克服了躁动,克服了头脑发热和政治上的盲动。“清静无为”,只是你所看到的外在,而内在的作用是无穷的大。比如: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多用于形容人的品质。“大”是贤者的品质;“若”是看上去像,是一种感觉。“缺,冲,屈,拙,讷”是常人不愿处之位,而大成之人处之。“若”用的很恰当。看上去像,并不代表实际如此。若冲,若缺,若拙,若讷,其实并非冲,缺,拙,讷。
组织部门在任用干部时,追求完美,而完美的同意词就是平庸。《列子》有一篇叫《善相马者不知牝牡》,说伯乐给秦穆公推荐九方皋相马,九方皋向穆公推荐一匹雌性黄马,结果穆公让人牵来一看,竟然是雄性黑马。穆公很不乐意地对伯乐说,你推荐的什么人才,竟然把马的牝牡和颜色都搞错了。伯乐却说,九方皋真是识马能力高超。他相马术已经达到只看马的内在精髓,而忽略外形,性别和毛色的程度。当代社会,真是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九方皋难求啊!
§§§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三十四章,“知足”为个人修养;三十五章,“知足”在政治生活中作用;本章从反面说“不知足”的危害。
天下合乎“道”时,退却战马到田间耕田。粪,即粪田。天下不合乎“道”,战马在郊外生下马驹。马驹当生于马棚,人无道秧及牲畜。这种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欲望。知道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本章具有反战思想。春秋列国贵族领主间频繁战争。战争对人民来说,永远是一种灾难,无论正义与否。老子对战争根源的认识,超越于某个特定时代,是泛指。老子认为战争就是因“不知足”。老子把“知足”“寡欲”看得非常重要,认为决定着人的荣辱、生存、祸福。
有人要提出疑问,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正是欲望吗?“不知足”激励着人类勇往直前。但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无论多么进步,与人的欲望相比,永远落后。正如常言说的:“人心比天高”。从科学技术进步看,就是在无休止地满足人的欲望。人类的幻想,人类的文化,都朝向为人欲望服务。这种负作用,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试图去外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以一种技术去克服另一种技术的负面,而新的技术又带来了新的负面。这就像吃药,药物在治病的同时,所有的药物都存在着对人体负作用。
有一个叫涅丝比的作家写过一部小说叫《魔术城市》,其中第二部分讲一个叫菲得浦的孤儿,被遗弃在一栋房子里。他用玩具造了一座城市,一天晚上,玩具城市竟然膨胀起来,变成了真的城市。这个城市里有一条法律,如果你盼望得到什么机器,你马上就能得到它,但是你得一辈子保有它,并不停地使用它。菲利浦放弃了选择汽车,而是选择了马,最后终于逃出劫难。这部小说被视着是对科学技术的危险预言。
比如,我们现在有了空调。许多人对空调有了依赖,冬天和夏天,离了空调就难以生存。比如电,没有发明电的时候,人也生活,现在如果没有电,你会感到多么困难。再比如,古人没有自来水,吃井水和河水,现在发明了自来水。有一天没有自来水了,我们就没水喝了。因为河水和地下水已经污染了。
人类应当重新认识和审视自我。要想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就应当回到人自身,从源头,从人的欲望开始。人在克服个人的贪欲同时,也要克服全人类的集体贪欲。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本章谈论哲学上的认识论,其基本观点是否定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无法深入事物内部,不能认识事物全体,会扰乱人的心灵。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自省,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不出门,就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能见日月星辰。人向外部世界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能有所成就。
老子此篇当为现代主义的文学宣言。有人对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作了比较:“现实主义强调对外部世界、环境的准确模仿;认为作品应该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有什么,就应该能在镜子外面找到原型。”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现实主义的“真实”只是表面的真实,现实主义作家自认为精准的模仿了现实世界,实际上现实主义小说中的那种一环扣一环的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与其强调真实模仿外部世界,不如强调真实反映人在外部世界面前的内心感受或者无意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世界稀奇古怪、支离破碎,正是在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体验。”
老子强调的正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内心真实。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识多,不代表品德高尚;品德高尚也不表明知识丰富。
人的知识是通过“为学”求得,而人的品德只有通过“为道”求得。“道”求得方式,孔子也认为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求道只有通过冥想,以内心体验去领悟事物的“道”。老子轻视外在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越多。而“为道”是不断地除去私欲,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境地。
“为学”的特征是增长,增长知识和才智,增长心计;“为道”的特征是减少,减少人的欲望,以求“无为”。所以,“为学”和“为道”并不是一码事。当然,通过“为学”也是可以达到“为道”,这就是做学问人说的“化境”。比如,大器晚成,大器是无形的。晚,通免。成,是定形。相同的话有“文人无形。”指文人的精神形态,道德境界。
李白“斗酒诗百篇”,越是在醉酒的颠狂状态,越能写出好诗,虽放浪形骸,却赢得世人仰慕。吴门四大才子唐伯虎点秋香,成为一代佳话。扬州八怪的绘画不守规矩,八怪们的生活也是放荡不羁。但是他们的创作为后人所赞赏。这当是为学的化境。
如果只求外部知识,而不悟道,所学知识为欲望所俘,在老子眼里,倒不如“绝学无忧”。 眼镜,本是文明和知识的象征,现在成了心机的象征;教授说成是禽兽;国学大师也忍不住去摸女研究生的奶子。为何?因为他们虽有知识,虽求知心切,但不能悟道,“为学日益”之故。扬大有几个女研究生傍小老板。小老板泡完妓女,泡过下岗女工,又以泡女研究生作为新鲜货,作为资本炫耀;而女研究生以小老板的钱财来调济生活。各取所需。
有女教师夫妇,女的陪校长睡觉,男的在门外把风,只为求得一官半职。文革时,文人相互告密,卖友求荣。当今社会,自我操作,傍官僚,写“作鬼也风流”的诗。某学校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博士当校长。知识分子当家了。校长一出手就提拔了一个破袜子,充分暴露了其贪财好色的本性。所以,博士也好,院士也好,他们的外部知识与“道”是两码事。
小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教导知书识礼,教导读书为社会作贡献,其实,当今社会,人祸皆由书起,都是文化惹的祸。人的欲望,披着知识文化的外衣,扰乱世态民心。“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也就是说,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圣人对善者和不善者,都以德的善去感化他们;对信者和不信者,都以德的信去诚信他们。
圣人以“道”治天下,设法让民众心态回复到婴儿般纯真。一个民族的心态是朴素单纯好,还是民心杂乱好?我想起小时候的邻居,一对老实巴焦的工人夫妻。他们家本来很平和,简单过日子。后来厂里闹革命,夫妻分属两个不同的革命派别。这样好了,家里打成一团,孩子们饿得哇哇哭……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论文《论全世界和谐》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医生希望病人多,卖棺材的希望多死人,粮食投机者希望发生灾荒,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每天失火,玻璃商希望下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
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今天社会要复杂得多。各类传媒出于商业动机,扇动起各种欲望,美其名叫多元文化。人们发出“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之感叹!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生活的溃泛同至,老子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预言式担扰,在现代作家卡夫卡小说中有充分表现。老子希望世人纯朴如孩童,而世人却异化变形为了甲壳虫。
§§§第五十章:生死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