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疯话五书
4820000000025

第25章 《道德经》之谜(4)

“全,直,盈,新,多”是常人追求的,然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会走向反面,物极必反。而“曲,枉,洼,敝,少”会成长为强大。“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这六句上古真言,是古人人生经验总结。比如,强风下的弱草,大浪中的船只……但是,老子不提倡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圣人坚守“一”的原则,作为天下典范。“一”就是“道”。抱“一”的人生,是人生价值的坚守。

“圣人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才能长久。”这几句是对自吹自擂的识字人说的。报社和电视台不喜欢这几句,他们怕下岗。“绿扬茶馆”哥们约我做电视节目,我说扯蛋,我又不是名人。你们不要寒碜我,谁脸皮厚你们邀谁。我去双桂泉泡澡了。“涤旧垢以澡身,濯清泉而浴德”,横批:“太液香波”。

因为不争,天下就没人与之争。老子从生活经验出发,用辩证法思想处理社会生活,最后得出结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

从前下围棋,知道“流水不争先”是日本围棋大师高川格的名言,曾被视着座右铭。围棋,争先手是棋的致胜之策,可是,高川格竟以不争,在强手如林的日本棋坛也杀出一席之地。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多次说到“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本章的“希言自然”,是指少说,多顺应自然。这儿“言”是政策法令。政令过多,老百姓无所适从。中国08年的股市就能说明问题,先是上调印花税,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后是下调,下降。几乎一个月出几次政策。频繁的政策出台,最后股市都不买账了。利好出来,第二天指数照样跌,叫利多出尽。

扬州千年古刹天宁寺,由于历史原因和展出的藏品,加上优越地理位置,早几年成了苏北最大古玩收藏品市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政府一看有利可图了,就插手其中。政府把古玩店统一集中到文昌商业圈,然后再把古寺改造成电玩城似的佛教文化展馆。政府目的是好的,但是不顺应自然了。现在文昌商业圈的古玩店纷纷关门。因为顾客总把商业圈的古玩看着是工艺品。而古刹的电玩城,看着儿童乐园。游客感到失去原汁原味的古寺风貌,如今“门庭冷落鞍马稀”。中国这样的例子太多,许多部门为百姓办事,结果反而坏了老百姓的好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自然界狂风暴雨不能持久,统治者的暴政能持久吗?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原因何在?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正常生活,被迫揭竿而起。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强调政府形象,政府要以诚信为本。不讲诚信,就是“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比如,周正龙“假虎照事件”,看起来只是一张相片真伪,其实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度。“甍安事件”,政府出具了小孩死亡报告,报告也是真实的,但是由于当地政府在当地民众中已失去公信,真的老百姓也认为是假的,最终引发群体事件。

当今为政者,很会利用国家宣传机器,电视广播报纸文件,各种政策措施,五花八门,一个个巧言令色,然而效果又如何?所以,老子提倡“希言”,少说,做事要自然,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有可持续发展之策。

§§§第二十四章:余食赘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不好,不足取。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目的。从“道”的角度看,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令人厌恶。

从前戏台上有句话:“不管有没有,先混个脸儿熟。”脸儿熟,人家还是要看你有没有,没有就会轰下台。写博客也是如此,看别人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贴个贴子夸说好文章,妙笔,大师。目的并不是夸对方,而是让对方投桃报李,也来夸自己。夸别人就是夸自己,最后夸得天花乱坠。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一是不自知,生活在幻觉中,以为文曲星下凡;二是其行为已经与文章好坏无关,成了一种社交。而这种社交对写文章来说,是“余食赘形”。

有个叫扬州傻博友,留言说写了个小说,想让我看看。其实我看不看不重要,重要的是给编辑看。好编辑会给你提出建议。他们会告诉你,这样也是为你好。因为等你书出来,你想改已经来不及了,不妥之处就像吃了个苍蝇。这就是老子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给编辑看稿,切忌自吹自擂,人家是内行,看得明白。你一自吹,就会吹砸了。早年我出版长篇《狼狈不堪的生活》。扬州高某在《中华读书报》。我请她宣传一下。高某去北京后,见我的出版商。高某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怎么出申维小说,他在我们圈子里写得最差。然后高某拿出自己的散文,说你们看看我的散文,人民文学都想出。当时出版我书的是行家。高说我的作品差,无疑就是说他们眼力差。据说他们对高某的散文看都没看,就扔到垃圾堆。这就是老子说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贺雄飞“草原部落”在出版界很出名,余杰、摩罗、孔庆东最初都是老贺推出。我见老贺也很简单,把长篇《中国病人》书稿往他桌上一放,说请老贺指点。老贺这家伙白天不看稿子,弄到上床睡觉时才看。我就抗议。老贺说,能让我看了睡意没了,我就出,否则明天请你吃趟全聚德,送你回扬州。后来老贺出了我这部长篇叫《爱情乞丐》。现在回头看早几年出版的小说,很汗颜,都不满意了。所以出书太容易并不是件好事。

在扬州,常有人送书给我,说实话,回家路上就扔了。这些书掏钱买个书号自己印。我书架上那么多好书都没时间看,我会看你的?有钱就能出书,这书是什么质量?别人花钱替你出,摆在书店里有人愿意掏钱买,才有乐趣。有次报社某人要我主编的《中国后先锋文丛》,说话口气像是看得起我。有人告诉我,这人在报社很红。我想,红关我屁事。我说你去买啊。他很吃惊,因为通常他们的书都是白送。白送的书就是:余食赘形。

这几年,我不怎么出书了。我认为出书太容易,会对自己放松。所以,我最近都是给各类纯文学期刊投稿,然后关心是否发头条,是否上《选刊》,或者是否能获奖。获奖又怎样?学校又不给你加工资。我目的是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能写,能写多久?如果发现写不出来了,创造力枯竭了,写出来的像是硬挤,即使有人喝采,我也不会再写了。劳这个神,“让人恶之”,不如颐养天年。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是“创生之道”。读此篇,惊讶于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当时人以为“天圆地方”,以为华夏为世界中心,而老子已经在描述宇宙的形成过程。宇宙中充满着物质,“有物混成”,宇宙在地球,或者太阳系之先就产生了。“先天地生。”“生”,是表明宇宙的成长。当宇航员飞行在太空,所看到的宇宙就是“寂兮寥兮”。宇宙独立不改地运行着,循环往复。宇宙是“大”,是无限,在远逝。“远逝”是现在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膨胀。宇宙的黑洞吸食一切,让一切重返。这些现代天文知识,老子从何得知?屈原《天问》里不解之谜,而老子竟在其先就给出了惊人的答案。老子的这种知识远远高于同时代人,不可思议。这些知识也许只有今天宇航员才能掌握的。

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为什么“人亦大”呢?人是多么自豪他们所认识的“道”,认知的天,认识的地。人类作为认知的主体,有着优先权。所以,老子说“人也大”。

大写的“人”的观念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才产生。这种对人的肯定,出现在图腾崇拜,祭祀天地的西周,令人不可思议。二战后,当两颗原子弹落在广岛和长崎,西方科学家们才认识到要共同遵守人类的最高法则:“科学第二,人类优先”。

老子的这些知识,来自外星文明。他的这些知识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当时的人能掌握这些知识,不符合逻辑。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么《道德经》就是外星文明对地球文明的馈赠,老子就是外星文明的信使。

康德的名言:“世上只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而老子名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和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同为“道”。只有“道”才能震憾人们的心灵。

§§§第二十六章:轻与重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与重、动与静,这组对立关系中,老子认为重和静是根本,轻和动是其次。他还说,轻,就失去根本,动,就失去宁静。

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轻与重”,就是叙述了人处于轻的生存状态,写人的失重。“……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不久前,我察觉自己体验了一种极其难以置信的感觉。我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被他的一些照片所触动,从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成长在战争中,好几位亲人死于希特勒的集中营;我生命中这一段失落的时光已不复回归了。但比较于我对这一段时光的回忆,他们的死算是怎么回事呢?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主人公生活的失重状态,使得生活原有的意义丧失,一切都轻得像一个玩笑。

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生体的机能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哲学家也告诫人类,人不能拨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很多时候,正是重,才使得我们找到生活的根。“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文化在一阵轻浮和躁动后,展开了一轮寻根文化热。经、史、子、集重新走上我们的书案。我们的文化也最终在东西方文化撞击后,风平浪静,从一个更宽大的角度去思考。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比喻,说明人的“自然无为”。但是,老子的“无为”不是绝对。他哲学是“无为而无不为”,或者是“使无为”,即以“有为”来达到“无为”。

“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一种“有为”,但是,这种“有为”经过“善”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无为”境。

本章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正所谓:“人情练达即人文章,世事通明皆学问。”

苏东坡写过一首反映人生观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西东?”“飞鸿踏雪”的人生,就是一种化境,无为境。人生在世,要做到“袭明”和“要妙”。智者,也会迷于“道”。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完善的政治是不可以分割的,是一种政治向自然朴素的回归。政治中有着“雄和雌,白和黑,荣和辱”。甘处其下,就能成为社会的榜样,实现“常德”,复归自然。

强权政治是不可长久的。国家经过数年战争,最后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经过双方的让步,妥协,以取得和平。强势人生也是如此,位极一时,终有树倒猢狲散之日。

老子提倡的是民主政治,开明政治,提倡的是朴素人生观。朴素的人生,可以推广到政治。“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的民主政治思想超越于时代。在封建社会帝王“家天下”时代,老子说出“天下神器。”天下是神圣的,是人民的,个人无法占有,不能违背本性以强力统治。“个人想要夺取天下,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不正说明这一点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才真正还政于民。

国家不能违背人民的意愿,以强力统治,否则强力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民主政治是什么?老子从人性出发,去分析:“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后随,有轻嘘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推行的民主政治,是要除去种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制度,实行全社会公平、公正和合理。

老子把“还政于民”和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作为民主政治主张,远远超越儒家的“仁德治国”和“人本主义”,超越“忠君、爱国”,更趋近于一个理想社会。

§§§第三十章:反战宣言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是“绿色和平”主义者,本章是他的“反战宣言”。

国家要依照“道”去辅佐,而不以武力逞强天下。辅助国君要以“道”。“马上打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穷兵黩武必然会得到报应。武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也是伯夷所说:“以暴易暴,不知其可?”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极大伤害,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从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大战之后,一定是荒年。善于用兵之人,都要明白:“兵者凶器也,自古知兵非好战。”善于用兵,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不能炫耀武力,强取天下。“达到目的,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不去夸耀,达到目的,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这几句都是讲善用兵之道。

以色列的几次中东战争,也可以说是善用兵,以达到局部目的,而不是把巴勒斯坦人赶出约旦河西岸。沙龙就说过,“战争是为了这块土地上不再有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举国欢庆,而作为海军大臣山本五十六,却认识到这是日本悲剧的开始。

动物世界弱肉强食。比如狮群,最强大的狮王,总有老的时候,总有让年轻的雄狮取而代之的一天。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