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4819900000030

第30章 十句箴言随所住处皆是净土(1)

禅,非妄想,是一种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统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进不已。

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可以让我们悠游法界,任性逍遥。

禅,运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艺术,扩展胸襟,充实生命,并且可以使人格升华,道德完成,到达“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的境界。

——星云大师

所谓禅净,“禅”是禅宗,“净”是净土宗,是佛教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

禅宗比较偏向于自力,也就是独立地依靠自身的力量,讲究自修自悟。而净土宗比较倾向于他力,他力是谁的力量呢?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通过念佛,借助于佛陀的愿力来修行。

星云大师:念佛的人说参禅不好,参禅的人说念佛不好。其实,我们学佛的人要“行在禅净双修,解在一切佛法”。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提倡禅净要调和。如果参禅又念佛,就像带角的老虎,现世可以做人师,来生也可以做佛祖;假如没有参禅只有念佛,念佛很稳当,万人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又何愁不开悟?有禅没有净土,十人可能会有九人走岔了路;假如没有禅,又没有净土,更是危险,将来百年以后,地狱、饿鬼、畜生,铁床并铜柱,万劫千生没有人可以依怙,又如何能得度?所以禅净应该互相包容,彼此融摄,这才合乎佛法的精神。

1.禅是什么

禅即“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现成,归结到一点,即对于悟的强调。

禅是一盆洗涤心灵的清水

每个人都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难免会受到世间人事的影响、左右,使自己变得不再简单、纯净、自在。但是,一个人若能经常为自己蒙尘的心灵沐浴和洗涤,那么,他的心一定会亮丽如初、圣洁高尚。

一个小和尚化缘回来,在禅房门口见师父端坐在太阳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小和尚非常不解和惊讶。

他问师父:“师父,您怎么了?”

“没怎么,我在沐浴呢!”师父心平气和地说。

小和尚更加迷惑了,他转了几个圈后,又凑过去问师父:“师父,我没看见您沐浴、洗涤啊?”

“我是在沐浴、洗涤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法师静静地说。

小和尚更好奇了,他想探个究竟,学点见识,又打破砂缸地问道:“怎么才能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呢?师父可否开导开导弟子?”

师父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甚至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的心结,便可以为心灵药浴了。”

为身体洗澡,使人清爽;为心灵洗澡,同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可以想见,老和尚沐浴身心的过程该是何等的享受啊!尤其是他对“沐浴”方法的描述,真是精彩绝伦,每个喜欢神思独处的人应该都有类似体验。

禅是一种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

星云大师: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随我们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到处来去,上天堂也是这颗心,下地狱也是这颗心。所以,参禅修道,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恶心换成善心,把坏心换成好心,把假心换成真心,把非心换成是心,把染心换成净心,把小心换成大心,把恨心换成爱心,把愚痴心换成智慧心。

一个小和尚,出家几年了,一直对禅理不得要领。

有一天他去找老方丈求救,方丈微微一笑说:“这样吧,你回去蒙上被单睡一觉,估计就差不多了。”

小和尚听从了方丈的建议。

就在刚刚入睡不久,老方丈带着几个身强体壮的和尚来到小和尚的卧室,二话不说,就用他身上的被单把他裹了个严严实实,连鼻子和嘴都缠上了。他从梦中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懵懵懂懂地只感觉到憋闷得难受,甚至要窒息了。为了活命,他使出全身力气,一下就把床单给挣破了。

当他看到老方丈和几个僧侣时,惊讶而困惑地说:“不是您让我睡的吗?怎么又带人来捆我?”

方丈哈哈一笑说:“你好厉害嘛,一下子就挣脱了。”

“能不挣脱吗?快憋死我了!”小和尚委屈而痛苦地说。

“是啊!遭受再厉害的束缚,只要拼命地挣扎,就一定能够挣脱。”老方丈意味深长地说。

小和尚愣了一下,马上就惊喜而又感激地对方丈说:“多谢师父指点,弟子顿悟了!”

人要是感觉到憋闷,就应该拼命挣扎;思想要是感觉到束缚,也要有意识地努力去挣脱,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突破由于长期习惯而形成的强大势力。

这种努力可以是抓住若隐若现的灵光进一步去静思、去冥想,也可以是彻底地放下、放松和放开。怕的是,从小就生长于缺氧的环境而习惯于压抑局促的呼吸方式,毫无憋气的意识,或者就算有所意识也已积习生惰,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所以说小和尚能意识到自己所受的思想束缚也算是很有慧根的了。

2.为什么要学禅

星云大师:禅,有如山泉清流,浑然天成,不假造作,自然而流,不带勉强。假如你有一点禅坐的功夫,盘腿静坐,就能让你的心明净下来,这时候,我们的理想、计划就会明明朗朗、清清净净,就能懂得如何处理,就能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生活里,有了禅就有力量。有了禅,人可以随忍随住;有了禅,死生忧乐不能移;有了禅,就等于拥有了宇宙,大千归宿在怀抱,一切风光尽现眼前。

以禅解除执着和妄念

《金刚经》里有一首很有名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无为法”则是超世间的,所以也称“出世法”,是一种法身慧命,真如自性,更接近事物本然。

“无为法”并非人工装饰,也不是经过加工的东西;不受时间限制,没有成住坏空。“有为法”是无常、无我的,是变异、变化、不实在的。

有一个比丘很欢喜禅坐,往往一坐就是好几天。有一阵子,比丘打坐时,都会遇到一件怪事,让他心里很是苦恼,于是向寺里的老和尚请教。

“师傅!为什么每当我一入定,眼前就看见一只大蜘蛛爬在我腿上,怎么赶也赶不走它。”老和尚回答:“下次入定时,你不妨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圏,看看是何方妖怪?”

比丘遵照老和尚的指示,准备了一支笔放在一旁。

入定后,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比丘不慌不忙地拿起笔来,在蝴蛛的肚皮上画了一个圈作为标记。才一停笔,大蜘蛛随即销声匿迹……

出定后,比丘沐浴净身,猛然发现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竟然在自己的肚子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扰乱自己入定的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心思的妄想幻境所现。

比丘禅坐时所面临的境界,也是我们日常接触人或事物所生起的感受、情绪与看法,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妄念,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有为”行为。

执着和妄念需要解除,而禅宗的智慧十分高超,解除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只不过是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个圈,一切妄念也就灰飞烟灭了。

诱惑面前,记得自己的初衷

人世纷杂,很多事物都在诱惑着我们,这里面固然有一些陷阱,而更多的却是一些本身很好很健康的东西,更容易诱惑人的往往正是这些。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我们本来是要干什么的,也就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

老方丈分三天派三个小沙弥到某个山涧去采药。第一个小沙弥一走进那个山涧,就被遍地的天然美玉迷住了,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佛像的,就喜出望外地捡了许多回来了,老方丈含笑表扬了他,并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拣到美玉的事说出去。

第二个小沙弥一步入那个山涧,也马上发现了那些非常漂亮的美玉,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菩萨的,就非常激动地捡了一大包回来了,老方丈也含笑表扬了他,也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拣到美玉的事说出去。

第三个小沙弥来到山涧之后,就开始抱怨前面的两个沙弥:这么多的美玉不捡不是有眼无珠吗?若用这样的美玉做成念珠,岂不完美无比?于是,他抱着沉甸甸的美玉回来了。为了不独占这份“功劳”,他邀请了前面的两个小沙弥一块去见老方丈。可是,老方丈迟迟下不了床,病得很重。三个小沙弥非常惊恐,关心地问方丈这是怎么了。老方丈说:“我病了三天了,可是,手握你们仨为我采来的美玉,一点儿也不起作用,而且越来越重了。”

直到这时,三个小沙弥才意识到他们在美玉面前居然忘记了自己是去干什么的了。通过这次的教训,他们也领悟到了禅理:诱惑面前,要记得自己的初衷。

不仅是小沙弥,生活中的我们也总抵抗不了诱惑,总会忘记自己起初的目的。看电视不犯法,但迷恋电视会耽搁很多本该去做的事情;爱情是美好的,但别忘了上大学的初衷还是为了求学谋生,父母希望你成器成才,而你带回来个漂亮女友又有什么用……

抵抗诱惑,要不忘自己的初衷,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心气平和,不迷念、不痴狂,才不会发生那种采来美玉、“病死”方丈的事情。

修养易碎,需要呵护

现在的很多人,追求“自由”、讲究“生活”,甚至不惜用燃烧青春和毁灭自己的极端做法去享受一时的“快乐”,岂不悲哉。

当然,对于有人生追求的修行求道之人,就更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了。但一味强求坚守“清规戒律”也是十分痛苦、很难长久的,唯有保持平和、自在的心态才能适情宜性享受人生,如此也就不大会耽于诱惑而去打乱已有的心灵平静了。

任何一个寺院都会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小和尚屡屡犯戒。

定一法师所在的禅院也是如此,他决定有机会对这些小和尚予以教诲。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定一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定一法师见这些和尚都在以那种探询式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非常可惜吧?一抔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的,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容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

一时间,和尚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默无语。有人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要烧制一个精美的瓷瓶,需要付出无数的艰辛,可轻轻一碰就会被摔得粉碎。建设难,摧毁易;立事难,败事易;学好难,学坏易;修行难,放纵易……

只有付出艰辛劳动和勤奋求索所取得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永久的,而且还要坚守必要的戒律,否则很容易就会毁于一旦。

所以说,禅是一种比佛教清规戒律更为简便易行的保养身心的方法。

3.如何参禅

星云大师:在禅堂里打坐,就是观照自己,照顾脚下。眼睛闭起来,不看人,只管看心。

很多人希望礼请大和尚、大禅师来指导,即使来了,禅心还是他的,不是你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将自己的禅心发掘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带着什么东西到禅堂?倘若带着妄想、烦恼、杂乱、不清净的念头进入禅堂,是无法体会“禅”的,所谓“净念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净”,唯有以清净心,才能在禅堂参出个究竟来。

他见和自见

禅悟是自己心灵深处的体验,单靠学习别人的心得或者一味向师傅请教都是不会开悟的,正因为此,往往在有学僧向禅师请教“禅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时,师父不是断喝就是棒打,这说到底是一个他见和自见的问题。师父那样做,是要打消徒弟向外寻求的念头,让他们睁开自己的慧眼,拥有自己的体验和见地。

《战国策·赵策》里有一则关于伯乐为马宣传的故事。

据载,有一个人想把他的骏马卖掉,于是把马牵到市场上叫卖,然而一连三天都乏人问津,没有人知道这是匹好马。最后,这个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伯乐。他说道:“我打箅把这匹马卖掉,可是已经在市场上站了三天,一直卖不出去。想拜托您帮我个忙,请您到市场上围着我的马看一看,临走前再回头看上几眼,我愿意付给您一笔酬劳。”伯乐看了他的马,确实是匹好马,于是就答应了。

第二天,伯乐到市场上绕一绕,经过那匹马面前,左瞧右看,走过去又折回来。

果然,伯乐刚从市场上离开,这匹马的价格立刻涨了十倍。

由于伯乐是相马的名师,因此大家认为只要他相中的马,一定是好马。事实上,即便那不是一匹好马,只要伯乐在那里转三圈,仍然有人会买。这种事不只在古代,就是现今社会上也有许多盲目跟从的人,既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一味跟随附和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地瞎起哄。

内求和外求

禅语说:凡事不向外求,向内求;不向他求,向自求;当下即是,什么都不缺少;只要心存在,必定所有具足。

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姐叫菩达多,她走在河边一个错觉,看到水里自己的倒影没有头,错乱了理智。从此,菩达多以为自己没有头了,无论看到什么人都疯狂地说:“我的头呢?你还我的头。”她到处跟人要头,家里被她吵闹得不得安宁,朋友见到她也很害怕,因为精神不正常,到处不得人缘。

有一天,遇到一个法师,菩达多上前说:“我的头!我的头!还我的头来。”

这位法师看出她的病况,不由分说地便给她“啪!”一个耳光,年轻的菩达多大叫:“你怎么可以打我?”

法师说:“我打你哪里?”

菩达多理直气壮地回道:“你打我的头啊!”

法师却说:“打你的头?你既然有头,为什么还跟我要头?”

一语惊醒梦中人,菩达多终于清醒过来。常人多惯于要求别人“给”自己,却没有想到,本来一切俱足,自家心里的宝藏比外在的财富更多。世间所有万物宇宙都在我心中,除了我的心,还要到哪里寻求?为求外在财富千山万水跋涉,却只是舍本逐末,不明白根本之源,只在枝末要求,枉然那无尽宝藏。

4.“禅定”与“般若”

星云大师:禅定的生活,在行立坐卧之间都要有最完美的表达。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弯不曲;卧,不懒不怠,进而对世间要能看破、放下,洒脱、幽默,那自然能获得禅定三昧了。

有我有你,即有对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别,不能平等。禅要从对待中平等,从差别中统一,那才是禅的般若。般若者,禅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禅之妙用。

没有禅定,何来般若

禅定是一种恬淡、宁静的自在心态,是不受外界干扰的。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不会总是自诩自己的厉害。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州担任太守期间,经常和镇江金山寺住持,即“水漫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往来。

苏东坡曾经做了一首诗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位苏大学士对自己的诗偈相当自豪,于是命书僮赶快坐船,送去给佛印禅师鉴定。书僮遵照指示,乘着船摇摇晃晃地到江南,上了岸直抵金山寺呈给佛印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