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谋略文库·帝王统驭智慧谋略文库
4806900000007

第7章 能言巧辩篇(1)

子贡要马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走到一个地方,他的马受了惊吓,跑到了农民的地里,把农民的几亩庄稼给糟踏得不成样子,那个农民非常生气,就把马扣住了。孔子没办法,只好派子贡前去要马。

子贡找到那位农民,说了半天,反倒把农民说得糊里糊涂的了,一个农民,大字不识一个,哪里懂什么之乎者也,仁义礼信之类的,他不再理睬子贡的罗嗦了,也不归还马。没办法,子贡只好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深有感慨:“用农民不能理解的话去说服他,不就同用最高贵的牺牲——大牢去奉养野兽,用最美妙的音乐——《九音召》去取悦飞鸟一样吗?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啊!”于是他就另派养马的人前往,养马的一见那个农民,就诚恳地对他说:“我不是在西海旅行,您也不是在东海耕田,我们既然碰在一块了,我的马怎么能不侵犯您的庄稼呢?”农民一听,心里一下子明白过来,马上很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子贡知道后,深受启发。

人都是以类相通的,如果让子贡去与文人学士辩驳,那肯定有不少人会为之折服;但去与一个大老粗去讲诗书礼义,就碰了钉子,其个中缘由,就在于两情能否相通。养马的人,也同那个农民一样粗俗简单,两人一见,就亲近了三分,话又说得干脆痛快,明明白白,农民怎能赖着不还呢。

因此,智与愚都是相对而言的。子贡能言善辩,但养马人能做到的,他却做不到;虽智也愚;养马人鲁钝粗俚,但能做到名士不能做到的事,虽愚也智。聪明的人用人,用智者的长处,最聪明的用人,往往是用愚者的长处。

楚材晋用

楚康王的时候,楚大将伍举被人诬告,说是由他放走了他那个犯了罪的岳父申公王子牟。伍举听到这消息后,吓得赶紧逃到了郑国。在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声子是蔡国的大夫,听了老朋友的遭遇,很是同情,便决定帮助伍举。

声子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国的令尹屈建。闲谈中,屈建问为什么晋国比楚国强大些。声子说:“这是因为晋国有不少人才啊。但这些人才都原本是楚国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屈建不解,让声子给予说明,声子便侃侃而谈:“我听说善于治理国政的人,既不过分赏赐,也不滥用刑罚。赏赐过多了,就会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就会用到好人头上。现在楚国刑罚用得太多了。有许多有才能的人无辜受罚遭罪,迫使他们都逃到了别的国家,反过来又危害楚国。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子仪叛乱时,析公逃亡到晋国。晋国人就把他安置在晋侯的战车里,让他来谋划用兵。绕角那次战役,楚败晋胜,一大半功劳是析公的。因为是他出的计谋,他让晋军在半夜里猛力擂起几千只大鼓,楚军受到惊吓,乱作一团,晋军乘势掩击,大获全胜。晋国又用析公的计谋,进攻了蔡国,袭击了沈国,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郑国吓得不敢再依附楚国了。析公本是楚才,却为晋人尽了大力,您不觉得遗憾吗?”

“还有雍子,他被逼无奈,逃离楚国来到晋国。晋国人封赏给他不少土地,让他参予军国大事。鼓城那次战役,楚败晋胜,起决定作用的是雍子啊。雍子带领着各位将领,检阅了车马,喂饱了马匹,烧掉了帐篷,与楚军决战。结果杀得楚国全军覆没。还有屈巫臣,也是楚国人,他被楚公子婴齐所逼,逃亡到晋国。晋国人重用他,让他抵御北狄。屈巫臣帮助晋国与吴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教吴国人学会了乘战车、射弩箭,使只习惯于水战的吴军也能陆上作战了。吴国人长了本领,就在屈巫臣的唆使下,向楚国进攻。一连攻占了楚国的巢地、驾地、棘地,州来,搞得楚国人疲于奔命,无计可施。还有苗贲皇,他也是楚国人,若敖叛乱时,他逃亡到了晋国。晋国让他做了主要的谋士。正是他,指挥着处于劣势的晋军,把优势的楚军杀得一败涂地,楚王受了伤,楚公子侧因此也死去了。郑国叛了楚,吴国又兴起攻打楚国。楚国不但损兵折将,失去了附属国,还添了不少仇敌。由上述种种可见,晋用楚材,真是大得其利啊!”

屈建听到这里,大惊失色:“这样太不利了!”

声子趁机提到了伍举的事:“还有更不利的事。伍举是当今楚国最优秀的人才,可惜被谣言吓到了郑国,现在已经又逃到了晋国。听说晋国将要拜他为大夫,还要封给他土地。若是伍举将来助晋攻楚,令尹您看还有谁能够抵挡住他呢?”

屈建听后,十分害怕,立刻派了伍举的儿子赶到晋国,好说歹说,把伍举接了回来,伍举重新受到了重用。

袁绍游说得冀州

袁绍逃出京城后,被封为渤海郡守;积蓄力量已毕,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素习暴虐,胆大妄为,民怨很多,所以袁绍义旗一举,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但其中也各存私心,想在讨董的斗争中捞些好处。

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名,引兵进入冀州境内,想袭击冀州,杀死冀州牧韩馥,吞并这块地盘。而袁绍也久知冀州地方人稠,物产丰饶,早有占据之心。他看准公孙瓒的意图,也派兵靠近冀州,进一步威吓韩馥,增加其恐惧感。一面又寻找说客前去游说已经六神无主的韩馥。

说客是陈留的高于和颍川的荀谌,他们来见过韩馥后,说:“公孙瓒引兵盛势南来,不可阻挡;袁绍率军东奔冀州,不知其意。在这种情况下,将军您的处境危险的很呐!”韩馥是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人,听了他二人的话很着急,问该怎么对付。苟谌说:“公孙瓒兵足马壮,袁绍是一世豪杰,恐怕将军随便和其中哪一个对阵也难相持几天。现在他们二人都想得冀州,如果您和他二人为敌,他们必定联成盟军,合力攻城。恐怕城破之期立待可至。如果让我给您出计策的话,您不该与袁绍相抗。他是您的旧友,你们又合力讨伐过董卓,何不把冀州让给他呢?袁绍得了冀州,公孙瓒必不敢再与他相争,这样袁绍一定会厚待您的。战则必败,让城则既可保命,又可得让贤之名。将军细想。”韩馥本是个窝囊废,他以为说客是为自己着想呢,就不顾部下的反对,听取了说客的计策,把冀州让与了袁绍。袁绍不废一兵一卒,只用游说的功力便坐得冀州。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武力就可以使对手败阵。袁绍就是利用了当时的形势和韩馥的性格弱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中说客们的机智巧辩当然是起了重要作用。在战争频繁的乱世,说客巧妙的言辞有时可以抵得千军万马,其技巧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而诱,使被游说的感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应采取的策略确实与说客所说的一致。从而做出有利于说客及其主人的决定。

诸葛亮智激孙权

荆州失守后,刘备仓皇出逃,曹军势力大盛。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诸葛亮献上计策:联吴抗曹,并且亲赴东吴游说孙权。

孙权正兵聚柴桑,对曹军的进攻也感不安,但又怕与曹操作战失败,所以犹豫不决。诸葛亮见到孙权,看清他惧怕曹军兵势,所以激他说:“现在正值天下大乱,将军雄据江东,刘备在汉南收拾民众,与曹操共争天下,逐鹿中原;现在,曹操已平复中原,又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致使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将军在这紧要关头也量力而行吧。若是您觉得吴越之众足以与曹兵相抗,不如早与曹操断绝来往;如果您认为不能抵挡曹军凌厉的攻势,何不弃甲罢兵,早降曹操呢?现在您外表上说服从曹操,内心中却犹豫不决,事情危急而不果断,只怕大祸就要临头了!”

孙权听了心中不悦,说:“按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归降曹操呢?”诸葛亮继续用激将法对孙权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他都能够守义不降,何况刘备是汉室后裔呢?刘备是英雄豪杰,天下有识之士争相归附。如果他的大事不济,只能说是天意使然了,他怎么能够投降曹操呢?”孙权一听,果然愤愤然地说:“我决不能以东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与曹操决战就这么定了。”虽然孙权决定与曹操决战,但对战争是否取胜没有多大把握。他说:“刘备新败之后,能否渡过这场大难呢?”诸葛亮说:“刘备虽然新败,但战士归还者及关羽所率水军仍不下万人。荆州刘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万人。曹军远来疲惫,而且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归附于曹操的也只不过出于威吓而已。所以,如果你能派猛将领兵数万与刘备协同作战,击败曹军是必然的事。曹军如果全败,必定北还,如此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强大起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便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希望将军您早下决心。”孙权听后称善,派周瑜、程普、鲁肃三人领兵3万,与刘备合力破曹,果然大败曹军于赤壁。

激将法是谋士在游说时常用的方法。它通过语言或行动,触伤敌方或已方将士的自尊心,进而引起他们的愤怒,怨恨或激情,诱导其按自己的意图行事,达到一定的作战目的。

刘备新败之后穷困不堪的处境,决定了他必须求救于东吴,在孙、刘联盟的条件下渡过难关;而孙权在曹军强大的兵势压力下的犹豫心境,决定了孔明只能用激将法激起孙权称雄一方、不受制于人的野心,从而达到结盟的目的。

淳于髡呈空笼撒谎自保

有一次,淳于髡被齐王召唤,要他到楚国献一只鹄鸟给楚王。鹄是一种白鸟,当时被传为仙人驾乘的鸟。

但是,要将一只鹄鸟从齐国送到楚国,可不像送给隔壁人家或邻村亲戚那样简单。从齐的首都临淄到楚的首都郢,需要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况且又是送一只珍贵的鹄鸟。

当齐王问淳于髡能否充当使者跑一趟楚国时,淳于髡感到很为难。当时,淳于髡不是齐王的大臣。只是一个宾客,他完全有理由拒绝齐王的委托,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不愿意扫齐王的兴。所以,他毕恭毕敬地接受了齐王的请托。

他一走出齐都,就把齐王送给楚王的鹄鸟放走了,然后提着空鸟笼去见楚王。

淳于髡在路上已经编好了一套活,他对楚王说:“我是奉了齐王之命来献上鹄鸟的,走到半路上,我见鹄鸟想要喝水,就把它放出笼子来,没想到它就这样飞跑了。这是我的责任,我没有完成齐王交给我的使命,我愿当场以死抵罪。不过,我又一想,为了一只鸟而使一位士人自杀,恐怕贵国会遭到齐王的责难,所以,我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我也曾想买一只类似的鹄鸟来取代那只齐王送的鸟,又觉得这样不是在欺骗二位大王吗?我也想逃到别国去,但我的做法,一定会使两国友好关系产生裂痕,所以,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我心甘情愿接受任何惩罚。”

楚王被淳于髡的一番话感动了。他觉得淳于髡是一位如此诚实,如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实在难能可贵。

淳于髡不但没被惩罚,反而得到楚王赐与的很多礼物。

齐国的宾客淳于髡是一个非常善于言辞的外交家。他没有把齐王送给楚王的鹄鸟送到楚王手里,而是要求惩罚他。但是,聪明的淳于髡对楚王说的一席话,都是以国家的利益和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重的,因此,使得楚王听后感动不已,结果不但免了他的罪过,还送礼给他。

梁毗笑金,意在劝和

隋朝有个叫梁毗的大臣,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由于他极有个性,在朝就得罪了一批官位显赫的权贵,被贬任西宁州刺史,封为邯郸县侯。

西宁地区的少数民族酋长都是以金子拥有的多少,作为富有的象征,谁家的金子多,就认为谁家很“肥”,想办法把人家金子夺过来,但是夺走之后,他又肥了,又会有人来跟他争夺,这样反反复复一年到头也不得安宁。梁毗曾张贴告示严禁这种争斗,对抢劫者严加惩罚,但都不起作用,他很着急。

身为一州的刺史,各个酋长都要讨好他,一个接一个地给他送金子,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请各位酋长赴宴,把送给他的金子全都拿出来,摆在桌上,然后他就对着金子失声痛哭。各位酋长部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位胆子大的人问他是不是嫌金子少,梁毗使劲摇头,哭着说金子饿不能吃,冷不能穿,谁拥有多了,就会遭到劫难,莫非是酋长想让他“肥”起来,再杀掉他。酋长们纷纷表示并不是那么回事,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梁毗又问他们为什么要为这身外之物争来抢去,互相斗杀,酋长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无话可说,脸上都露出羞愧的神色。梁毗借此机会把金子放到各人面前,让他们各自带回,不要再争斗,酋长们都像做错事的孩子,低头不语。

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为金子互相杀戮。隋文帝知道后很高兴,提拔梁毗做了大理卿。

梁毗运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做法,表面上是在哭金子,实际上是为了劝说酋长们不要再为争夺金子而互相杀戮。

孟尝君借兵

战国时,魏王得知秦国又要攻打魏国,连夜去求教于孟尝君。孟尝君说:“只要能够得到别国的帮助,魏国定能保全。”孟尝君先来到赵国。向赵王借一支军队解魏之围,赵王婉言拒绝了。这本在孟尝君预料之中,他说:“我敢于前来借兵,是为赵国着想。您的军队并不比魏王的军队强大,反之,魏军也不比赵军软弱,可魏国年年挨打,赵国岁岁平安,这是为何呢?很简单,因为魏国与秦国相邻,赵国则以魏国作掩护。如果此番赵国见死不救,秦吞并了魏国,那就与赵国毗邻,到那时,你赵国不就与今天的魏国一样处于危难之中了吗?”这一番慷慨陈词打动了赵王,使他答应发兵10万,战车300辆。

孟尝君又来到燕国,拜见燕王,借兵求援。燕王又以年成不好,国力难以承负千里救魏之重担等言词推却,孟尝君说:“哪里是千里救魏,此刻秦军已逼近魏国都城门,你看得下去吗?”燕王听后并不为之动心。孟尝君厉声道:“狗急了跳墙,何况人乎!如此关键时刻你不肯帮忙,魏国只好将一半国土割让给秦,以求和解危。魏不能就此甘休,要集合所有军队,联合盟友韩国,并要向秦、赵借兵,全力攻打贵国,那时大王您不就可以跨上城头看见敌军了吗?”燕王折服。也派出精兵8万,战车200。赵魏燕三军合在一起,秦王反倒害怕起来,竟反而向魏割地求和。

战国时,秦国强大。其他六国都俱怕秦国,面对秦国的威胁和利诱,或是任其支使,成为帮凶,或是只顾个人眼前利益,坐视别国受难,见死不救。在这种情势下,孟尝君能够说服燕、赵、魏合力抗秦,是因为他把握个局,看得长远,以精辟的语言晓以大义,点破了长远与目前、整体与局部间的利害关系。

虞允文借喻巧辞职

公元1161年,宋、金两军在和州的采石矶展开了一场鏖战。时逢宋军的主将尚未抵达战场,由参谋军事虞允文代将指挥,取得此战胜利。捷报传来,群情振奋。负责此线战事的枢密院事叶义问特在金陵设宴,为凯旋的虞允文接风。席问文臣武将们欢欣鼓舞,为虞允文能在代替主将指挥作战时取得胜利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