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成功后不久,朴正熙站稳了脚跟,已经用不着遮遮掩掩了,张都焕成了多余的人。1961年6月初,他先免除了张的军职,使之不能调动军队。7月初,又撤了张的其余职务,并诬陷张与谋杀朴正熙的案件有牵连,把张投进监狱。朴正卧走上了前台,自任“国家重建最高委员会”主席。接着大力清洗军队,张勉、张都焕派的3个集团军司令和40多个高级将领,或被解职、或被逮捕。1962年,他又迫使尹潜善辞去了总统职务。3月20日,朴正熙就任代理总统,完全控制了军政大权,开始了他对南朝鲜的十八年独裁统治。
《孙子兵法?计篇》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又说:“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朴正熙充分利用了60年代初南朝鲜政局混乱的局面,出其不意地发动了政变,用一个早上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汉城,又对张都焕等“利而诱之”,表面上把全部要职交给张,使张上钩,为其卖命出力,助其政变取得成功。难怪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得意地声称这是他在职期间在海外策动的“最成功的一次军事政变”。
激将法引敌上钩
1805年夏秋之间,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组建。拿破仑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对各国采取了相应措施。当奥地利军队开始向毗连意大利北境的蒂罗尔调动部队时,拿破仑立即抓住机会,助长奥军的这一行动,借以分散联军兵力将敌人拉开。他决定采用激将法,指示外交部长塔列朗向奥国大使提出警告,说:“告诉奥国大使,我等候他的答复。假使我不能获得答复,那我就进入瑞士,并结束我的海岸营区;我不允许在蒂罗尔有任何军队,奥军必须返回原驻防地,否则,我就要开战。”发出这样一个照会,等于是明白无误地暗示奥地利人,法国将和以往一样,打算从意大利方向实施进攻。这正是拿破仑要用外交手段传给奥国军方的。结果,奥地利果然中计,迅速向意大利行动,把主要兵力由查理公爵率领放在意大利,给法军下一步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战争开始后,法国却从多膨河谷攻入奥地利,轻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迫使奥地利投降。
使用激将法,虽然自己的意图显示于敌,但敌方为气所激,忘记轻重利害,贸然作出决定,误陷我方之计。拿破仑对奥地利指手画脚,奥地利有意与他对着干,恰恰中了拿破仑的调虎离山计,从而败数已定。
斯大林破祸水东引之计
1938年,欧洲大陆风云变幻,战争危机日益临近。希特勒一面大肆叫嚣消灭社会主义前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首先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法西斯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他们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却企图诱使希特勒向东进攻前苏联,挑动苏、德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他们则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祸水东引”政策。为此,英、法卑劣地屈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欧洲和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危胁的形势下,社会主义前苏联力图采取行动,阻止和打击希特勒的侵略行径,维护和平。为此前苏联向英、法两国提议,举行三国会议,建立一个针对法西斯德国的军事同盟,共同抗击德国的战争计划。英、法政府虽然参加了与前苏联的谈判,但毫无诚意,心中仍怀有怂恿德国进攻前苏联,使两个潜在敌人共同消亡的“祸水东引”鬼胎。三国谈判很快陷入僵局。
前苏联此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环境。前苏联党看到美、法政府一意孤行地要把德国推向侵略前苏联的道路,如果再要同英、法结盟共抗德国绝无可能。而前苏联要与德国单独作战,在目前的情形下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斯大林周密地分析了国际形势,他看到,尽管希特勒无比仇视前苏联政权,但他却不敢冒首先进攻苏联的危险,希特勒的算盘是先向西方扩张,击败法、英,统治整个西欧,然后再掉转头向东方进攻。面对着前苏联国家安全和利益受到重大威胁,面对英、法政府的险恶用心,斯大林和前苏联党决定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前苏联摆脱严重困境和危险。
恰在这时,希特勒已决定实施侵略波兰的“白色方案”;同时,他也周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希特勒深感忧虑,他害怕一旦英、法、苏三国结盟,他将在未来战争中处于两面夹击的境况,而且他也难以实行他的“白色方案”。因此,希特勒在1935年5月到8月间一再通过他的外交部长向前苏联政府表示,德国无意入侵前苏联,希望改善苏、德关系,使苏、德关系“安定化、正常化”。到了8月20日,希特勒已经急不可耐,因为9月1日就是德国向波兰动手的日子。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前苏联同意里宾特洛甫赴苏会谈签约。就在这不久以前,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前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前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在种种危机下,前苏联政府终于做了重大决策:同意里宾特洛甫前来莫斯科。
1939年8月2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拥有同前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经签字便立即生效的大权,飞抵莫斯科,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会谈。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进行侵犯和攻击;缔约双方之一,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决不支持第三国;缔约国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国家集团。条约规定有效期为十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宣告了英、法纵容德国祸水东引政策的彻底破产,前苏联避免了单独与德国作战,反而爆发了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英、法两国怂恿德国侵略,自食恶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英国首相邱吉尔曾大加称赞前苏联这一政治外交策略,说这是英、法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绝顶失败”。《条约》的签订为前苏联赢得了二十三个月的宝贵战备时间,它利用这段时间迅速扩军,加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加紧储备战争物资,这对前苏联赢得战争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条约》签订还加深了德、日之间的矛盾,打破了德、日的反苏反共统一战线,因为德日之间早有约定共同反苏并互相支持。正当日本在远东地区向前苏联发动进攻时,德国竟同前苏联互定决不侵犯对方,这大大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苏计划。日本平沼内阁受到谴责,不久宣布下台。这以后,两个法西斯国家的步调从未统一过。1944年6月德国攻进前苏联,要求日本从东线配合行动,日本却一味南进,偷袭珍珠港,对德国紧急呼吁不予理睬。
现实中的政治和国际政治是极为复杂的,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的敌我阵线是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高明的领导者必须随时准确地把握局势,清醒地估量矛盾,必须能充分地利用对方相互之间的矛盾,及时变换策略,连纵合横,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常保不败之地。
马歇尔选拔艾森豪威尔
1939年,马歇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以后,就以很大的精力为陆军选拔人才。
1941年7月,身为上校的艾森豪威尔被调到得克萨斯州的第三集团军任司令部参谋长。他在一次大规模的模拟演习中受到了司令克鲁格将军的赏识。正是这次演习结束后,马歇尔要求克鲁格推荐一名适合任陆军作战计划处处长的人选。克鲁格当即推荐了艾森豪威尔,并且作了很高的评价。马歇尔把艾森豪威尔的名字记了下来。
艾森豪威尔的仕途上还有一层障碍。他长期跟随麦克阿瑟,被人们看做是麦克阿瑟的人,而马歇尔与麦克阿瑟是有隔阂的。尽管如此,马歇尔仍然认为,个人的恩怨不应影响对艾森豪威尔的使用。
回到华盛顿以后,马歇尔把助手克拉克将军召来,请他也推荐10名作战计划处处长的人选。克拉克说:“我很乐意做这件事。但我想推荐的只有一人。如果非要10个不可,我只能在此人的名字下面标上9个‘同上’。”“那么,这个人是谁呢?”马歇尔追问。克拉克说:“艾森豪威尔”。不久以后,马歇尔便任命了艾森豪威尔为作战计划处副处长。
马歇尔对艾森豪威尔不了解,因此想亲自考察一下。在艾森豪威尔报到的那一天,马歇尔简明扼要地向他介绍了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形势,然后问道;“我们的行动方针应该是什么?”艾森豪威尔沉默了一会儿说:“请让我考虑几小时。”几小时后,他把结论告诉了马歇尔。这一结论正和马歇尔自己的结论是一致的。从此,马歇尔便十分信任艾森豪威尔了。不久,马歇尔又提升他为作战计划处处长。
艾森豪威尔任处长期间十分称职,而且解决了许多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1942年6月,在马歇尔的提议下,艾森豪威尔超过了陆军中许多高级将领,成为欧洲战区司令。同年11月,又由于马歇尔的提议,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进攻北非的盟军统帅。
艾森豪威尔的私生活不够检点,他在欧洲任战区司令时,曾从伦敦选了一名美貌迷人的女司机。她名义上为艾森豪威尔开车,实际上成了艾森豪威尔的情妇。这一切都没影响马歇尔对他的信任。1943年12月,在马歇尔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又成为盟军最高统帅。
战后,美国陆军部长史基生十分钦佩马歇尔慧眼识人的本领,曾对马歇尔说:“将军,胜利的首功应该归于您,因为是您选择了艾森豪威尔。”
慧眼识人对一项事业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是人才,则应不拘一格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