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1967~1971年)计划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促进自主经济的确立,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重点放在化学纤维和电气机械等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上,并着手开发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以便提高出口创汇率,减少生产资料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三五”(1972~1976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在扩大出口、力争改善国际收支的同时,大力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和工业结构现代化,实现高速增长与稳定协调相统一;并且提出了继续发展电力、交通等社会公用事业,积极开发国土资源等具体政策;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教育、提高科技水平、扩大住宅、改善劳动环境、完善卫生等社会开发方面的目标。
“四五”(1977~1981年)计划的基调是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平衡发展和高效率的基础上,保障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朴正熙1979年被刺身亡,这一计划没能全部实现。
为了保障这个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朴正熙提出了“经济高于政治”的口号,把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作为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政府体制上统一决策体制、用人制度、机构设置;经济政策上统一财政、税收、进出口批准、关税、外汇管理、贷款利率;法律上、外交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各个五年计划的实现。
朴正熙的这个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二十来年的实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一)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南朝鲜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1962~1982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三五”期间高达101%,1973年甚至高达149%。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212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10608亿美元,增长48倍,年递增16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271美元,增长26倍;
(二)产业结构向工业化结构迅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62年的387%、154%和459%变为1985年的143%、306%和551%。工业基础比较坚实,1986年产钢1450万吨,生产小汽车457万辆,并取代了日本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三)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收支平衡有余。出口额由1961年的04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218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127%,居第14位。1986年又猛增到347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只占6%,各类工业制成品占94%。其中汽车出口打入了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市场,令世界瞠目。1986年首次实现了进出口贸易顺差,实际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之间的顺差为425亿美元。因此,外债大幅度减少,由1985年的467亿美元迅速减到1987年7月的394亿美元;
(四)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据南朝鲜政府统计,1985年自来水管道的普及率为67%,电话普及率为每100人158台,大学升学率为493%,居民文盲率为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行军作战是这样,发展经济也是这样。朴正熙政权正确地对本国经济扬长避短,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经济形势提供的有利机会,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创造出了这“汉江边上的奇迹”,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便改变了南朝鲜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形象,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少数的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
坎宁远交以制近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欧洲的各反动封建君主国结成神圣同盟,企图长期联合霸占欧洲。资产阶级的英国受到了排挤和孤立。在卡斯尔累任外交大臣期间,他极力推行支持神圣同盟、追随欧洲各国反动君主的路线,企图以此来讨好他们。
1822年,坎宁接替了外交大臣的职务,他顺应劳动群众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愿望,决心打破神圣同盟的大一统局面,恢复英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作用。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掀起了反对宗主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坎宁抓住这个时机采取果敢行动,同神圣同盟展开了直接的交锋。1823年,神圣同盟决定由法国派兵前去镇压拉美的独立运动,遭到坎宁坚决反对。他声明只承认拉丁美洲国家的现实,即承认他们的独立,反对任何武装干涉或把这些殖民地转入法国之手的企图。坎宁还向美国发出呼吁,希望两国联合发表声明,制止神圣同盟的干涉。与此同时,坎宁又派出舰艇巡游大西洋,任何从欧洲开往美洲的船只,不得英国的同意,就不能通过。
由于武装干涉受到阻拦,1824年,神圣同盟的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议就拉丁美洲问题召开全欧会议。坎宁表示英国决不参加这样的会议,也不承认会上通过的任何决议。不仅如此,他还建议内阁尽快同拉丁美洲独立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进行贸易谈判,争取早日打入这个广阔市场。1825年1月,英国承认了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家的独立,同他们建立了外交、贸易关系。坎宁的政策给了梅特涅及其神圣同盟的声誉以沉重打击,给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势力以鼓舞,恢复了英国在欧洲的威望,也赢得了拉美新独立国家对英国的好感。
“远交近攻”本是以地理条件决定外交政策的一种策略,其意是近处如以利害相互结交,容易生变,所以对近处应当采取进攻的政策。其实,这一谋略也可理解为:为了对付近的敌人,或者与远方的国家结盟,或者利用其他国家的事情牵制近旁的敌人。
契切林获释得自由
契切林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外交家,曾担任苏维埃政府第二任外交部长,为新生政权争取国际承认、提高国际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月革命前,契切林长期在欧洲各国从事革命活动,因此他被许多国家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他先后辗转于普鲁士、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最后以比利时记者的身份来到伦敦。在伦敦,契切林积极从事国际和平活动,在无产阶级中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民主和平的讲话。英国政府十分恐惧和不满,1917年8月,英国政府逮捕了契切林,将他囚禁在布赖顿监狱。
不久,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坚决要求英国立即释放契切林。但英国劳合一乔治政府却不予理睬,继续扣押契切林和他的同事们。苏维埃政府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1917年11月28日,外交人民委员部通过滞留在彼得格勒的英国前驻沙俄大使乔治?比尤肯宁向英国递交照会。照会指出,苏维埃俄国在无辜的契切林和其他俄国革命者被继续监禁在英国监狱的情况下,绝不允许从事反革命宣传的不列颠臣民不受制裁地离开俄国。
英国政府仍然非法拘留契切林。12月3日比尤肯宁又被告知,在契切林获释之前,包括大使本人在内的一切不列颠臣民不得离开俄国。同时,苏俄政府警告英国,如拒不释放契切林,苏维埃政府就要被迫扣留拘捕若干名从事反革命活动的不列颠臣民。
由于苏维埃政府的强硬立场和断然措施,英国劳合一乔治政府不得不在12月10日召开专门的俄国局势会议,讨论了关于释放契切林和另一名革命者彼得罗夫的问题。未能出席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我本人认为,内阁应改变不久前通过的决定,将两名受到扣留的俄国公民(契切林和彼得罗夫)遣送回俄国。看来俄国统治者们十分关心他们的命运。”英国政府终于屈服了。很快,契切林等得到自由,回到了故乡苏俄的土地。
扣留人质,是国与国外交活动中一个常用的手法。当对方首先采用这一不光彩手段时,自己就应该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对方屈服,从而达到解救自己人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