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55

第55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5)

园区建设项目要围绕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紧贴当地主导产业,突出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加快发展节水型高档珍稀食用菌、特种动物养殖和牛羊等畜禽养殖业,依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园区建设和产业项目成为集科研开发、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科工贸、产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实体,促进企业的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园区企业获利,示范引导农民增收和壮大地方财力的目的。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思考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而农业科技园区就是适应这一需要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按照中央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应着重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因此,进一步探讨农业科技园区自身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园区的社会功能,很有现实意义。我考虑,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品种引进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在地区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的引进是园区建设的基础工作,但是与新品种相配套的新技术引进同样重要,只有新品种结合新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优质、高效的潜力,显示成效。

二、技术展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是技术成果的展示。组装配套科技成果,培训农民,是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基本内容。但是,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必须强调研究开发新成果,使园区不断有新成果示范,凸显园区的科研实力和经济示范效果。

三、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关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帮助农民“赚”。做给农民“看”,是帮助农民“赚”的有效手段。单是对农民进行讲课培训,只是一种舆论准备和知识的传授,而做给农民“看”,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展示给农民群众,才可使农民容易接受;带领农民“干”是帮助农民“赚”实现富裕的途径;一旦农民“赚”了以后,他就会更加主动地到示范园来“看”,更积极地跟着示范园“干”,双方良性互动,农民愈来愈富,示范园愈办愈好。

四、园区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农业科技园区为科技人员走向农村一线,接受生产实践检验,接受广大农民测评,加快自身锻炼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农业科技园区在抓项目建设以及培训农民、促进成果转化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自身队伍的建设,组建成一支能热心为农民服务的科技骨干队伍,在选好人、用好人的同时,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确保园区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持续稳定发展。

五、技术培训与科学普及的关系。园区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也面对广大城市居民及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他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技术培训与科学普及是农业科技园区培训工作的两个方面。

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农业科技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是园区投资者和建设者首要考虑的,是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在遵守有关法律,考虑到生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和获取利润。社会效益的获得将进一步促进园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生态效益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由财政投资的公益型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则应更多地考虑农民利益,尽可能多地让利于农民。

七、主动服务和被动服务的关系。农业科技园区的服务功能表现在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个方面。主动地服务,通过走出去,扩大宣传,树立品牌等形式,面向全社会,不断地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能有力地促进园区自身的发展。而被动的服务往往表现为不出去,不宣传,等靠要,这将使园区自身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小,效益越来越低。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必须加强主动服务意识,抓住机遇才能谋得发展。

(根据2000年5月24日《在地直机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整理)

赴七县(市)调研报告

2001年6月,我到平凉地区任职后,利用一月的时间,带领经济主管部门和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全区七县(市)对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工业发展、财源建设、城镇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重点调研,对全区经济发展基本形势、总体思路及保证措施等问题,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见。

第一个问题:对全区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

一、全区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着成绩。从调查和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些年来,平凉地区的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了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粮食自给有余、财政收支平衡、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进而向小康迈进三大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总体上看,全区经济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综合实力由“八五”末的全省第十位上升到第九位。在1998年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359元,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在我们这样一个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体上解决温饱问题,这是地委、行署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扎实工作的结果,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从今年前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全区和各县(市)的工作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措施也比较具体得力,整个经济运行平稳,各项事业进展顺利,整体工作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势头。

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扎实有效,以庄浪县为代表的全区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着,为科技推广、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粮食生产由于抗旱抗灾和科技增产措施落得实,虽然遭受了干旱、冻害、冰雹等自然灾害,但大部分地方庄稼长势良好,尤其是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支柱产业开发有新的进展,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涌现出了诸如平凉市白庙乡、泾川县王村乡、崇信县黄寨乡、灵台县新集乡、静宁县吴庙村、庄浪县贺庄坪村、华亭县庞磨村等一批整乡突破、整村推进的典型,展示了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前景。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差距。总的感觉是,总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效益不高,发展还不够快。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全区人均GDP只有2792元,人均地方财力177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831元,分别比全省低1044元、62.7元和1697元。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农业的格局。特别是支柱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销衔接差,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看,来自支柱产业的收入只占三分之一左右,粮食和劳务占了大头,这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形成。三是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工业经济结构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工业发展还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也不高,特别是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全区城镇化水平只有15.4%,远远低于全省24%和全国36%的水平。去年,全区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2.8:31.2:35.9,同全省19.63:44.75:35.62相比,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明显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结构。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只占25%,而像温州等一些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了90%以上。四是地方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大部分县(市)的财政处在保吃饭而保不了吃饭、寅吃卯粮的困难境地。由于财力紧张,既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又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全区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综合分析全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当前平凉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进入活跃期或快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经济完全应该、而且也有条件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快发展。首先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全区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讲,温饱是一个界限,在没有解决温饱之前,人们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没有精力来调整结构,扩大投入,新上项目,因而经济发展一般都非常缓慢;但在越过温饱线这个坎之后,经济发展就进入了活跃期和快速发展期。平凉全区不仅已经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而且大部分地方已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这就说明平凉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二是通过多年的努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论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方面,还是在物质基础方面,都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三是面临着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现在,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力度和投资力度越来越大,这为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条件。四是我国即将于年底前加入WTO,中国入世将为西部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发展的余地将会更大。如不加快发展,我们就会丧失机遇;如不加快发展,我们面临的诸多困难和矛盾就无法解决。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判断是符合区情实际的,这是我们今后作出决策、提出目标任务的基本依据。

全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重心、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必须适应这个阶段的特点,实现重大转变。首先,工作重心要实现战略转变。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重点抓农村经济逐步向发展城市经济转变。其次,工作方式要实现重大转变。在未解决温饱之前主要靠的是行政推动和管理,注重的是抓生产增加总量,而解决了温饱,进入新的阶段后,我们就要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以提高效益为主;以前我们是包乡包村,催种催收,现在就要靠市场引导、靠经济手段来组织生产。第三,思维方式要实现根本转变。未解决温饱之前,我们的思维主要是传统思维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到了新的阶段以后,我们就要有市场经济思维和现代思维。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才能够适应我们进入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在指导经济工作中要做到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如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不能和老天对着干,要把对抗性结构变成顺应性结构,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来安排生产,组织经营。

第二个问题,经济发展要坚持思路创新

根据“十五”规划和新形势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三增一稳”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证,努力实现全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快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就是要高举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以“三增一稳”为目标,就是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干部职工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也就是说,今后我们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来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增加职工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总揽城市经济工作。这个目标,主要是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们整个工作指导方式的重大转变。一是增加农民收入。衡量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搞得怎么样,要看粮、肉、果、菜等产量指标,但更要注重效益指标,要看农民收入增加了多少。“十五”期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要确保增加一百元以上。二是增加职工收入。现在我们干部职工的收入太低,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拖欠严重,特别是企业职工的收入更低、也不稳定。“十五”期间,对城镇居民和职工的收入增长要提出一个既切合实际又积极进取的目标,想方设法去完成。当然,光靠财政不行,主要靠大家共同想办法来增加我们的收入。比如,干部可以在帮助农民开发支柱产业中提高自己的收入,科技人员可以通过办科技园区等途径增加收入。三是增加财政收入。在“十五”期间,要下决心基本解决全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现在,我们全区地方财政收入3.3亿多元,而每年的支出需要8亿多元,除转移支付外,其他缺口就必须靠自我加压、加快发展来解决,这是形势所迫。如果“十五”期间还不能解决全区的财政问题,那我们今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这个任务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响亮地提出来。四是保持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稳定。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力搞好公、检、法、司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