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56

第56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6)

“三增一稳”,是今后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标准。到一个县一个乡和一个村检查工作,不是看你墙上挂了多少奖牌,而要首先看你那里农民收入增加了多少,干部工资能不能按时发出,财政收入增加了多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才能促使各级干部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才能促使全区上下为加快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共同奋斗。实现“三增一稳”,核心要靠产业支撑。今后要把包括农村“四个百万”在内的煤电、草畜、果菜、旅游作为覆盖全区的四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开发。目前,煤电产业已经占到整个工业增加值的33.6%,如果电厂2003年达到125万千瓦的能力,再加上煤化工项目能立项建设,这个产业的前景就更为广阔;畜牧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4%,草产业正在起步。如果按100万亩的目标来搞,草畜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就会更大;果菜产业的收入己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5%.如果在科技上再大抓一下,效益还会更高;旅游产业总收入已占全区GDP的2.38%,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崆峒山旅游资源的加快开发和建设,平凉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必然带动区内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产业,还大有潜力可挖。今后要紧紧围绕这四大产业的开发作文章,使这四大产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一个大的提高。

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生产要素,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区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根据全区的实际,要努力实现“五个加快”: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有了这两个层面的结合,就可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不能解决群众的致富问题。要解决致富问题就必须有第三个层面,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也就是说,要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在市场里去挣钱,这样才能使农民富起来。有了前三个层面做基础,第四个层面的工作就是小康建设。这四个层面,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就平凉来讲,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工作搞得比较好,我们的基础条件这些年有了很大改善,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温饱问题也已基本解决。首先,需要加大第三层面的工作力度,就是要把结构调整好,把支柱产业培育起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抓好结构调整,特别是要以种植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下决心培育支柱产业。全区要重点抓好有优势、有特色的草畜、林果、蔬菜产业的开发,扎扎实实地搞好“四个百万”产业基地建设,同时,要发挥小区域优势,开发洋芋、林材、烤烟等特色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开发水平。其次,要依靠科技。要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承包、领办和创办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加快推广应用新品种和先进种养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另外,要大力扶持兴办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要科学认识和稳步发展订单农业,扩大订单的品种和数量,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地方工业底子薄,总量少,效益差,对经济全局的支撑力弱,是平凉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目前,全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省处于初期阶段,而平凉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从整个经济的发展来看,不外乎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金融主导型和旅游主导型等。像我们这样一个干旱落后的农业地区,就全区整体而言,只能选择工业主导型。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也是我们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和职工收入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走不出传统农业,不能向工业化迈进,经济发展就将永远处于落后地位。今后的总体考虑是,以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为方向,以吸引利用外资和民间投资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改造建筑、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大力提升煤电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努力营造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实现全区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新跨越。通过努力,“十五”期间,全区工业化要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基础比较好的华亭县,要加快发展步伐,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迈向现代化。其他县(市)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在这个问题上,全区上下一定要形成共识,千万不能动摇。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标志。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才能富裕农民,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平凉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已经展现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机遇很好。因此,今后全区城镇化水平每年至少要增加1—2个百分点,力争3个百分点,到“十五”末确保达到20%,力争25%以上。即使达到这个增长速度,“十五”末平凉的城镇化水平也只不过是去年全省的水平,届时,全国、全省的城镇化水平肯定比我们高得多,平凉也还处于低水平和后进行列,所以说一定要加快发展。一是要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规划。树立“穷建设、富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要尽可能地超前一些、长远一些,如果现在没有能力建设,也可以放下叫后人去建,一定要力戒前人建,后人拆的短期行为。二是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思想。要重视依靠社会力量、靠经营手段搞城镇化建设。要把土地当商品经营,要把城镇当商品经营,从机制上解决投资问题。三是在城镇建设上要强化精品意识。要多搞精品工程,楼房的样子要设计得美观新颖一些,要突出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四是要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要把平凉市和六县县城作为全区和各县的中心城镇,超前规划,加快开发,提高档次,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平凉市要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城市建设要按照地级市的标准,采取大动作,实现大突破,走在全省的前面。要在1992年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基础上,再掀一次新高潮,尽快打通南北街道,改变平凉自古一条街的历史;要按照建设陇东商贸中心的定位要求,兴办一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依托现有基础,下决心改造绿化人民广场和柳湖公园,使人们休闲娱乐有一个好的去处。经过艰苦努力,让整个城市绿起来,亮起来,建筑物美起来,商贸流通活起来。

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和跳板,尤其对于落后地区来讲,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促进科学决策,调整结构,衔接产销,引进技术,招商引资,增强竞争实力都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快全区信息化建设: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突出搞好“三网”建设。二是要启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年内完成县(市)政府、地直经济主管部门和重点乡镇、服务行业上网,积极推进企业、个人上网和农村信息致富工程,有条件的乡村和企业要利用网络技术推介产品,联结产销。三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地县(市)职教中心、技术学校要加大对信息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和上网工作,发展远程教育。

五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今后发展活力最强,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经济发展有三种拉动力量,一是投资拉动,二是消费拉动,三是出口拉动。从平凉来看,城乡群众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还很低,靠消费拉动很难;搞出口我们又没有多少打得出国门的产品和商品,出口拉动短期内也不可能;最靠得住的就是投资拉动,而投资拉动除了向省上和中央争取以外,重点就要瞄准社会资金,把群众手里的钱吸引出来,把外面的资金吸引进来,这样才能拉动我们的发展。这方面,一定要下决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放活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推出好的项目,使全区非公经济所占比重在“十五”末达到40%以上。

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证,就是要营造一个以开放促开发的良好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省内外、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形成加快发展的新优势。从区域经济讲,平凉属于西、兰、银经济区,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西安、兰州、银川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我们自己。如果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在全区上下形成一个“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的氛围。要强化宣传教育,治理“三乱”,提高服务质量,认真落实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快地改市的步伐,下功夫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竞争环境和舆论环境,使外面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真正创造一个“你发财、我发展”的优良环境。

要实现“三增一稳”的目标和“五个加快”,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努力抓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必须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狠抓落实,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重点要在压粮扩经、科技推广和兴办龙头企业上取得新的进展,千方百计使农民人均增收突破100元。二要切实抓好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工作。要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增加财政收入是事关全区经济发展、事业发展和保证工资收入的大问题,各级都要关心财政、研究财政,真正做到围绕财政促经济、围绕财源抓财政。要从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保证重点支出到位、努力培植地方财源、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等工作入手,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要把财源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下决心优化财源结构,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确保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收入这一块有一个大的增长。各县(市)要对各自财源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分析和分类排队,区别不同情况,落实好帮促措施。对于重点财源项目,要及时向上汇报衔接,积极争取省上支持。要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变养人为干事。今年首先要在科技事业单位的改革上迈出新的步伐,促使科技人员的报酬和科技推广的效益挂钩。要通过有效的财政支出刺激财政增收,力争突破4.6亿元的财政收入计划。三要下大力气抓好项目建设。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要论证一批项目,推介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用好项目吸引投资。特别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完成2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四要高度重视投融资和招商引资工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高度重视和研究金融,把金融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各县(市)一定要完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督查座谈会上核定的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力争突破3.95亿元的计划目标。五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在搞活现有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新的企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在这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有任何的思想顾虑。要形成共识,通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非公经济比重突破30%。六要努力抓好旅游产业开发。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向,以崆峒山为龙头,组建旅游产业集团,创新旅游机制。要加快景点开发,扩大对外宣传,规范旅游市场,组织好“十一”黄金周等假日旅游活动,把更多的游客吸引到平凉来。

第三个问题,以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的总纲。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制定下发的《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若干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企业、街道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规范地方党委工作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落实“七一”讲话的新高潮。各级党政组织要按照地委的安排部署和《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学习《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认真组织好学习宣传活动,切实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要在全区上下深入进行一次“学习《讲话》,加快发展”的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种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