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54

第54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4)

经过几年的探索,定西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支柱产业在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的药材、洋芋、蔬菜、花卉等种植规模都有了大幅度扩大,尤其是洋芋和药材两大支柱产业。洋芋产业,今年全区洋芋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达到230多万亩,种薯繁育基地达到92个,微型薯生产基地达到8个。洋芋加工方面,临洮兴达淀粉公司、岷县金大地淀粉厂淀粉生产线已经投产,广东红伟公司和甘肃兴泰公司兼并了陇西精淀粉厂,使全区洋芋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市场建设方面,临洮康家崖洋芋市场将在年内由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重点专业市场,定西县、渭源县与临洮腾胜土特产公司签订了联营协议,带动了定西、渭源两县的洋芋销售。此外,定西县鲁家沟洋芋市场、岷县梅川洋芋市场等一批新兴专业市场正在崛起;药材产业,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比上年翻了一番多,达到43万亩,种植品种从以前的当归、党参为主发展到当归、党参、红黄芪、柴胡、大黄、板兰根等多个品种,逐步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观,首阳、文峰、会川、岷县城郊四大药市营销两旺。全区中药材加工正在从粗加工逐步走向深加工,加工能力也在逐年增大;畜牧产业,面对市场持续疲软的不利局面,通过重点扶持良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使全区畜牧产业整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区畜牧产值达3.3亿元;果菜产业,今年新发展经济林果6.8万亩,种植蔬菜34万亩,其中地膜种植11万亩,塑料大棚1.8万亩,日光温室累计达到2800亩,特别是漳县的“千室万棚”发展计划,使全县蔬菜产业总体规模正在进一步壮大;花卉产业,临洮县种植面积已达1800亩,亩均收入3万余元,县上正在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列入定点生产区域,发展前景非常好。这种良好的规模化发展势头,在过去是少有的。二是在产业效益上有了突破。如临洮的花卉、旱农中心的种薯繁育、定西高科技园区的食用菌等,一个日光温室的收入能够达到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这在以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同时,支柱产业在多元化发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如药材品种由原来的几个品种扩大到几十种,养殖业由原来的传统品种发展到养狐、养鱼、养蝎子、养肉狗等多种养殖。日光温室种植的蔬菜瓜果品种也不断增多。临洮、定西、陇西、渭源、岷县都有了精淀粉加工厂,全区洋芋淀粉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粗加工、精加工累计达10万吨左右。药材加工贩运的面越来越广,点越来越多,如陇西首阳药材运销大户就达250多家,岷县药材加工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50多家。三是龙头企业的机制转换有了新的突破。如陇西8000吨精淀粉厂、通渭飞天粉丝厂、陇西县苗圃等一批企业通过转换机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年新建的一批龙头企业绝大部分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有所提升,龙头企业的技术含量、生产规模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定西地区旱农中心微型薯扩繁技术的成功,岷县金大地淀粉公司系列生产线的建设投产,对定西洋芋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层次都是新的提升,同时,订单农业的出现,为定西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通过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加快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找到了一条农业稳定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今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工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探索了路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五是农民增收有了新的突破。临洮县新添镇崖湾村,近几年大力发展蔬菜业,去年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1000元,现在村上办起了蔬菜批发市场,集体积累增加了,多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临洮县马家岔村农民靠种植洋芋、贩运洋芋一年就脱了贫。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早、步伐快的地方,农民收入显着增加,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根据2000年1月《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文整理)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雏形

定西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十分酷劣,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工作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加速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实现农业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对于实现农业与科技的有效对接,推进旱作农业科技进步和跨越式发展,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必要性和现实性

1999年,定西提前一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城郊村镇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农村工作开始探索小康建设问题。按照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群众生活越过温饱线后,整个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调整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将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措施。如何把这一战略措施落实好,如何实现农业与科技的有效对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将成为生产经营与高科技对接的有效载体,成为示范与推广的基地,成为农民与市场结合的平台,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雏形。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首先,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定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新发展、实现新飞跃的客观要求。面对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定西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真正走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历史已经结束,这预示着农业生产将进入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提高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定西农业要获得新的发展,实现新的飞跃,必须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的新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的实践和探索。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和我们近几年探索的情况来看,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型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我们围绕开发洋芋、药材、果菜、畜牧等四大支柱产业,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思路和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符合定西实际的。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产业开发中的政府推动力还不够,部门广泛参与的意识还不强,措施办法还不多,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发展和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实践证明,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三步曲”。只有通过试验、示范,才能有效地推广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优良的作物品种以及先进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我们更要看到,现阶段传统农业要摆脱低效封闭的格局,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能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政策引导和社会力量的推动。因此,动员和组织农业科技部门的力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将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和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定西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运作载体。农业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根本的措施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既包括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又包括经营方式的改革和管理方法的改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运作载体,使“两个根本性转变”具体化。应用现代先进的工业设备、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本身就是有效促进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封闭性农业向信息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探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必将对农业产生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农业真正走上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水平较高的发展道路,最终成为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运作载体。

第三,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本身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使命,在高效、优质、低耗的前提下,园区提供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转化的需求与可能。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现代工业支撑农业、现代设备装备农业和现代管理经营农业,引进项目,吸引人才,按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行,发展科技型企业和龙头产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功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定西及甘肃省的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主导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但层次低,产品与市场缺乏协调对接,市场需求的优质化、专用化、多元化与农业生产质量档次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难以应对WTO,而且很难适应国内市场。因此,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加大辐射带动和示范引导,对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将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针对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定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园区建设应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创新体制、营造环境”的建设原则,走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的路子,广泛吸引和动员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实现园区建设投入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生产专业化的目标。园区建设要突出主导产业,积极开发区域型特色优势产品,优化配置科技资源,通过农业科技园区集中发挥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干旱地区特色的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改造、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有机组合,贸工农、产供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加快致富的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思路。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引进,高标准建设为原则,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为主体,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激活生产要素。通过引进与创新,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基地和创业基地;组建农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新经验,开辟新途径。一要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带动性,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二要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的开发;三要突出机制创新;四是突出产业化经营;五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

三、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园区建设应成为国内一流的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提出并构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综合开发进一步上水平、上台阶的区域开发治理的新模式;将生物、信息和材料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组装,形成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技术支撑体系,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特种动植物优良品种供应基地、优质特色农业新品种生产基地和区域性农业产业化“龙头”基地;建成西北最大的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组培快繁供应基地、高档珍稀食用菌生产供应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财力不断壮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与机制

大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由于投资标准高、建设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具有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执行机构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到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必须组建一套精明、强干、高效的领导班子和实施机构,采用高效灵活的行动机制才能奏效。园区采用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创建一批“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企业集团,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实施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商引资和土地“反租倒包”形式,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吸纳种田能手、科技能人、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进入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依照统一规划标准,参与园区开发建设。

推行公司化运作模式,按照“封闭管理,开放运行”的原则,组建民营科技企业。政府投入建设的土地和非生产性公共设施部分,作为公司股份,实现保值增值。进园参与者均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产品销售探索推行订单农业的路子,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工贸一体化企业。

强化管理,激活机制,依靠体制创新推动机制、技术创新。在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要把旱作农业发展的市场要求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相结合,将科研单位、生产基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与人才培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对接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把园区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服务与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空间,全方位地创新园区发展领域,充分发挥园区潜在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