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53

第53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3)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在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农业增产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在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中尚没有现成的答案,究竟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济欠发达地区能不能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怎样摸索适合定西实际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积极推进定西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战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

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农业产业化”这个提法,在我国最早是90年代初由山东省的潍坊、烟台以及广东省的一些地方,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口号提出来的,并用来规划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工作。1995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潍坊的经验,配发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明确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的论断。此后,农业产业化的浪潮在全国迅速高涨起来。多年以来,农业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是经历了不同认识阶段的。从1959年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90年代中期才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就反映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漫长过程。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在理论界尚且提法不一,给农业产业化作一个科学的定义不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必须对农业产业化所涵盖的内容有所了解。可以说,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特色产业的区域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化,种植、加工、经营一体化,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自给农业走向市场农业的一种模式和道路。它代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它找到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出路,是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我国亿万群众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之后,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又一成功创举,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农业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重新组合,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出路、新的希望。

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和农业产业化提出的时代背景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民和农产品迫切需要摆脱长期束缚走向市场。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确立,为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三是农民迫切要求通过市场改变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四是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需求。五是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新的领域。总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原始积累的增长,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奠定和开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广阔前景。但是,理论界有人提出,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以在东部发达地区实施,“西部地区尚不具备大规模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其理由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资源环境不是很好,土地分布零碎,农业投入资金缺乏,而且交通与信息运行成本很高,在现阶段较难大规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建议“在这些地区可以考虑采取鼓励农民之间自愿联合,以互助合作的方式,或者以社区集体公共出资进行一些规模不大,相对技术构成不高,且有地方风味,面向小区域市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一般农副产品加工,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了望》1996年第33期《农业产业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文)对这种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因为这种观点等于说除了东部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在西部不宜推进,实际上是要中西部地区放弃对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选择。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搞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不仅可以较好地发挥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且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提高对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各地实践证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既是转变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达地区要走这条路子,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经营方式落后,更要解放思想,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子。”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第一个飞跃”。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们又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提高规模效益的矛盾等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把农业生产导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的范畴之内,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个飞跃”是一项战略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现在不少地方已经逐步走上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矛盾,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第二个飞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就为今后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最终把农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成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向更高一个层次推进。

三、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现行农业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农业经济体制的有效形式。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看,这一现行的农业体制并非尽善尽美。农村市场环境发育不良,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社会化服务没有到位,农户分散经营遇到了许多困难。可以说,体制制约已成为今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当然,这种创新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农业产业化就体现了这一基本要求。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优先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培育与市场经济紧密衔接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用社会化服务这一手段,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与市场形成一体化的利益关系。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既坚持了现行的农村政策,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完善;既是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也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创举。因为我国农村经济当前面临的形势是:(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变;(2)要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就是说,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既存在矛盾,但又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或创造一种有效形式。从这些年来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就适应和满足了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举措。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仍处在粗放经营状态。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当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又相当严重,长期摆脱不了弱质、低效、后劲不足的困境,其基本原因是资源利用率低,投入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而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是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化农业,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也是由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果要经过市场交换体现,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迫使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区位、物流等优势,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技术和扩大生产,使自己处于最为有利的位置。又由于专业生产分工的细化,生产单元之间必然要靠协作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利益分配趋向合理,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在这一背景下,农民的市场意识将得到强化,经营观念将发生转变,科技知识获得积累,整体素质将得到提高,从而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怎么样实现两个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如果不能由计划转到市场,由粗放转到集约,就不能提高生产率,产生好的效益。而实行产业化,把产前、产中、产后联系起来,就必须进入市场,搞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五、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多年来,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实施了梯田、集雨补灌等基础工程建设,使农业基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经济逐年增长,大多数群众逐步解决了温饱。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农业仍然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与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农业不但要承受市场风险,还要加倍承受自然风险。1995年和今年的大旱,粮食大幅度减产后农村经济增长明显减慢。旱灾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我们这样一个自然条件艰苦的地区,光靠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还不能致富,不能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同时,对粮食问题我们还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一方面,解决温饱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另一方面,粮食毕竟是低效益产业,从一般意义上讲,在定西目前的条件下,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很难解决致富问题。定西县青岚山乡大坪村七十年代就已经实现了梯田化,群众的吃粮没有什么问题,但大多数农户至今还没有跨入小康行列,1996年人均纯收入为1283元。为什么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了,而群众没有实现致富奔小康目标呢?关键是仍然停留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阶段,没有及时找到符合本村实际,带动全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支柱产业,没有把适合当地条件的规模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来。我们把它称为“大坪现象”。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不发展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的广大农村致富奔小康就是一句空话。还要看到,随着人口的逐年增长,人均耕地将会越来越少,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将迅速递减,种植业的增产潜力将越来越小。目前,我们很多农副产品已接近甚至高出国际市场价格,靠现有的几亩承包地经营种植业显然难以支撑小康建设的大业,如果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的比较效益就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没有出路,农村经济增长就不会有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巩固扶贫成果,要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增长点就是农业产业化。

六、实践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