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27

第27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2)

1.涵义表述所谓领导规律是指领导行为内在的本质属性,及其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在行为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事物运动的联系律、 矛盾律、统一律等基本规律在领导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领导行为运行过程中客观形成的、 不以领导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体现其本质特征的经常性、普遍性的表现形式。

2.涵义分析

(1)一般属性:即事物运动的联系律、矛盾律、统一律等基本规律在领导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2)特定属性:即领导行为内在的本质属性,及其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在行为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体现领导行为本质特征的经常性、普遍性的表现形式。

(二)领导规律的意义

1.客观意义:领导规律是不以领导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于领导行为过程中、制约领导行为运行的客观因素。

2.本质意义:领导规律是领导属性和领导要素的内在联系,在领导行为的各个领域、各个系统、各个环节的本质体现,是决定领导行为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效能的主导因素。

(三)领导规律的内容

1.基本规律

(1)领导的管理属性规律:即领导行为的功能性质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这是所有组织的领导行为都必然具有的客观规律。

(2)领导的结构要素规律:即领导行为的运行过程是由必不可少的结构要素组合而成的,这是所有组织的领导行为都必然具有的客观规律。

(3)领导的专业职能规律:即领导行为在分工协作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专业职能,这是所有组织的领导行为都必然具有的客观规律。

(4)领导的设施配置规律:即领导行为的运行需要配置信息、交通、会议、礼仪等基本的工作设施,这是所有组织的领导行为都必然具有的客观规律。

2.特殊规律

所谓特殊规律是指领导的基本规律在领导实践的具体工作和具体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不同的领导工作和不同的领导条件就会形成不同的领导规律,而相同的领导工作和相同的领导条件则会形成相同的领导规律,所以领导的特殊规律不是普遍存在的,而是取决于特定的领导工作和领导条件的。

领导的特殊规律主要包括:领导关系规律、领导目标规律、领导体制规律、领导规范规律、领导权威规律、领导素质规律、领导集体规律、领导方略规律、领导效能规律、领导监管规律、领导自律规律、决策工作规律、编制工作规律、人事工作规律、思想工作规律等。

(四)领导规律的表现

1.思想体系的表现形式

(1) 传统的思想体系: 是古代社会形成的反映领导规律的思想体系,具有经验性、感知性、分散性、保守性等特点。

(2) 现代的思想体系: 是现代社会形成的反映领导规律的思想体系,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点。

2.实践过程的表现形式

(1)模仿型运用:即在领导实践中不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前人的经验被动地模仿前人的做法,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2)能动型运用:即在领导实践中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能动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理论所反映的领导规律以指导领导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反映领导规律的科学理论。

七、领导关系

(一)领导关系的涵义

所谓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行为的结构要素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内在联系,在领导行为运行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它是领导行为本质属性的客观体现,是决定领导效能的价值属性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

(二)领导关系的性质

1.在私有制社会或私有制组织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支配利用关系。

2.在公有制社会或公有制组织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分工协作关系。

3.在合营制组织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取决于组织控制权的性质和所在社会的性质等双重性质的作用。

(三)领导关系的特征

1.互动性——形态特征:主要的形态有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统一、相互协作、相互促动等。

2.矛盾性——表现特征:领导关系始终是在矛盾运动的变化过程中得到实质性表现。

3.协调性——发展特征:领导关系必然是在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得到协调性发展。

4.相对性——存在特征:领导关系总是相对于特定的工作、相对于特定的时间,相对于特定的对象等而存在的。

5.决定性——功能特征:领导关系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性质,决定着领导方略的运用,决定着领导效能的价值。

(四)领导关系的内容

1.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上是相互适应的关系; 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上是不相适应的关系。

(2)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上是相互适应的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上是不相适应的关系。

2.领导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1)领导决策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决策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关系。

(2)领导方略与领导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方略符合领导目标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方略不符合领导目标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关系。

3.领导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1)领导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目标符合组织目标的需要,是适应性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目标偏离了组织目标,与组织目标不相适应。

(2)领导权益与组织权益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权益符合组织权益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权益不符合组织权益的需要,领导使用的权力超越了组织赋予他的权限,领导得到的利益占有了组织应得的利益。

4.领导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领导行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行为符合社会公众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行为不符合社会公众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关系。

(2)领导效能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有协调性关系,即领导效能符合社会效益的需要,是相适应的关系;有矛盾性关系,即领导效能不符合社会效益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关系。

(五)领导关系的形式

1.体制化的表现形式

(1)领导关系明确:即领导体制对领导职务、领导职责、领导职权等领导职位要素之间的统一关系规定明确。

(2)领导关系模糊:即领导体制对领导职务、领导职责、领导职权等领导职位要素之间的统一关系规定模糊。

2.心理化的表现形式。

(1)对领导关系的认同: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对现实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领导关系感到满意,在心理上彼此认同。

(2)对领导关系的排斥: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对现实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领导关系心存不满,在心理上相互排斥。

3.行为化的表现形式

(1)与领导关系相符合: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表现符合于领导规范所规定的领导关系,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被领导者服从于有效领导等。

(2)与领导关系不符合: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表现不符合领导规范所规定的领导关系,领导者未能履行领导职责,被领导者未能有效地服从于领导等。

(第二节)领导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因素——领导成员

(一)领导成员的涵义

所谓领导成员又称领导者,是指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组织程序,通过委任、选举或聘用等形式所产生的,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拥有相应的领导职权、处于组织的各个职能层次和各个职能部门的中心位置的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集体。

(二)领导成员的作用

领导成员作为领导行为主体因素,根据领导职责的要求,在领导工作中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主导作用:领导成员在领导行为的运行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2)表率作用:领导成员在领导行为的运行中处于表率地位,发挥着表率者的作用。

(3)决策作用:领导成员在领导行为的运行中处于决策地位,发挥着决策者的作用。

(4)组织作用:领导成员在领导行为的运行中处于组织地位,发挥着组织者的作用。

(5)激励作用:领导成员在领导行为的运行中处于激励地位,发挥着激励者的作用。

(6)调控作用:领导成员在领导行为的运行中处于调控地位,发挥着调控者的作用。

(三)领导成员的职务

即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交于领导者特定的职能任务。领导职务必须与领导体制相符合,必须与领导目标相符合,必须有统一、规范、明确的名称。

(四)领导成员的职责

即组织依照领导职务交于领导者相应的职能责任。领导职责必须与领导职务相符合,必须与领导规范相符合,领导者必须对所表现的领导行为负相关的责任。

(五)领导成员的职权

即组织依照领导职责赋予领导者相应的领导职权。领导职权必须与领导职责相符合,必须与领导规范相符合,领导职权是领导者履行职责的组织工具,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正确地行使领导职权。

(六)领导成员的素质

1.领导成员个人的素质结构

(1)政治品质:政治品质是领导者个人的政治觉悟、政治信仰、政治立场等政治素养在领导行为中的本质体现,是决定领导者行为方向和行为效能政治属性的关键因素。 我国公有制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政治品质的内涵主要包括:能够通过认真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觉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

(2)思想品质:思想品质是领导者个人的思想方法、思想觉悟、思想意识等思想素养在领导行为中的本质体现,是决定领导者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效能属性的关键因素。 我国公有制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的内涵主要包括:要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认识论的方法;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即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爱国主义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等;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意识,即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法治意识、劳动意识、信息意识、协作意识、开放意识、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谐意识、创新意识等;要具有现代领导意识,即正确履行领导职责的思想、正确行使领导职权的思想、正确发挥领导效能的思想、坚持依法领导的思想、坚持民主领导的思想、坚持科学领导的思想、坚持廉洁奉公的思想、正确处理领导关系的思想、正确对待领导成员的思想、正确对待领导部属的思想等等。

(3)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领导者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修养等道德素养在领导行为中的本质体现,是决定领导者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价值属性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的内涵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社会公德修养、家庭美德修养、个人品德修养等。

(4)知识结构:现代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文化知识,这是领导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二是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学、领导科学、文书写作学、政治经济学、相关法律学等有关领导工作的专业知识,这是领导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三是领导者所在组织的主要业务知识,这是领导知识结构的应用部分。

(5)能力结构:现代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观察、分析、判断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创新等业务工作的领导能力,选用、培养、激励、督导、测评人员等人事工作的领导能力,制作、传送、接受、使用、反馈信息等信息传播工作的领导能力,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文化交流、工作交流、经验交流等社会交往工作的领导能力,坚持民主领导、科学领导、依法领导的能力,正确处置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组织危机的应变能力等等。

(6)身心素质:现代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健康的体质、正常的体能、端庄的体态等生理素质;正确的价值需要和人生态度、良好的气质特征和性格特征等心理素质。

2.领导成员集体的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现代领导集体适宜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在领导成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符合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有机形成的知识互补型结构。

以适应不同工作对相关知识的需要。

(2)能力结构:现代领导集体适宜的能力结构,应该是在领导成员的专业能力结构符合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有机形成的能力互补型结构,以适应不同工作对相关能力的需要。

(3)气质结构:现代领导集体适宜的气质结构,应该是在领导成员的个人气质特征符合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有机形成的气质互补型结构,以适应不同工作对相关气质的需要。

(4)性格结构:现代领导集体适宜的性格结构,应该是在领导成员的个人性格特征符合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有机形成性格互补型结构,以适应不同工作对相关性格的需要。

(5)年龄结构:现代领导集体适宜的年龄结构,应该是在领导成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有机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互补型结构,以适应不同工作对年龄特征的需要。

(6)性别结构:现代领导集体适宜的性别结构,应该是在领导成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有机形成男性、女性比率适当的性别互补型结构,以适应不同工作对性别特征的需要。

二、客体因素——领导部属

(一)领导部属的涵义领导部属又称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行为中与领导成员互为依存的领导者所属的部下,是领导工作的目标对象,是构成领导行为的基础性因素。

(二)领导部属的特征

(1)依存性——关系特征:领导部属与领导成员是互为依存的合成关系,二者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没有一定的领导成员,就没有所谓的领导部属;而没有一定的领导部属,所谓的领导成员就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

(2)对象性——目标特征:领导部属是领导工作的目标对象,领导工作的目标就是率领领导部属实现组织目标,所以领导工作必须围绕着领导部属这一目标对象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