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26

第26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1)

本章主要介绍领导行为的涵义、特征、类型、权威、规律、关系,以及领导成员、领导部属、领导目标、领导体制等构成要素,领导环境、领导观念、领导方略、领导效能等制约因素,领导的一般职能和主要职能等内容。

(第一节)领导行为概述

一、领导涵义

(一)涵义表述

所谓领导是指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由组织赋予法定职权的领导者在领导目标的指引下,在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按照组织规范和领导体制的要求,通过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分层次、分系统地率领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管理过程,它是一定组织体制下领导双方的社会关系在领导过程中的本质体现,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系统和组织运行的导向系统。

(二)涵义分析

1.领导的属性

(1)一般属性——组织行为管理过程:领导行为作为组织中的一种职能行为,其性质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率众达标这一组织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所有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共同具有的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本质体现:领导行为是组织中相关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在阶级社会中组织的生产关系有不同的性质,有公有制的组织,有私有制的组织,也有合营制的组织,由此就决定了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在同属于管理范畴的前提下,又形成了不同性质的领导职能,而不同组织中不同性质的领导职能则正是领导属性的本质体现。 私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支配利用关系,其领导性质属于统治性管理;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分工协作关系,其领导性质属于服务性管理;合营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则取决于组织控制权的性质和所在社会的性质等双重性质的作用。

2.领导的职能

(1)过程性职能——实现领导目标:率众达标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能,领导者的任务不是随同部属去工作,更不是代替部属去工作,而是率领部属去工作。 领导在率众达标的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双重职能,首先要实现率领部属共同工作这一领导目标,只有完成了必要的工作过程,才能产生相应的工作效果。

(2)价值性职能——实现组织目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只是领导的过程性职能,不是领导的本质职能,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的职能过程从而实现组织的价值目标,这才是领导的本质职能,也才是领导职能的价值体现。

3.领导的意义

(1)组织管理的核心系统:组织的领导系统是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系统,它负责组织管理程序中的决策、执行、反馈、调整等各个环节的领导工作,负责组织管理职能中的业务系统的管理、人事系统的管理、设施系统的管理、环境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管理系统的管理等各项职能的领导工作。

(2)组织运行的导向系统:组织中的领导系统是引导组织运行方向的导向系统,它通过确定组织目标、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过程、测量实施效果、修订组织目标等程序化的领导工作,发挥着引领组织发展方向的职责功能。

二、领导特征

(一)人事性——对象特征

领导工作作为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首要的意义就体现在它的管理对象即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的首要对象。 领导工作根据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和领导对象的实际,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有机组合,通过对部署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激发,使之形成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并引导这种动力按照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的要求,努力推动组织工作的进行。

(二)政治性——属性特征

阶级社会的领导行为不同于其他各种行为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领导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 阶级社会中的领导者总是从属于不同的阶级,因而所作所为必然要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即使是公有制社会或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其所作所为也始终存在着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本质区别。 即领导者在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政治权力时,是站在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还是站在个人的政治立场、坚持为个人谋私利的政治方向,也就是说公有制社会或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运用公共政治权力的性质,充分体现了社会成员或组织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利益关系的性质。

(三)双重性——目标特征

领导行为具有双重性的目标特征。 首先,领导行为具有技术性目标,也称过程性目标,即领导者首先要实现率领其部属共同工作的目标;其次,领导行为具有价值性目标,也称终极性目标,即领导者率领其部属共同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四)全局性——范围特征

领导行为关系组织运行的全局,其职能范围涉及组织运行的各个系统、各个阶段,是统领全局的导向性行为和动能性行为。

(五)前导性——职能特征

领导行为的基本职能就是率众达标,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始终站在组织运行的前方,履行前导性职责,引导组织行为不断向前发展。 领导行为对组织运行的前导性职能特征主要表现为: 职能目标的规定性引导,职能权力的约束性引导,职能行为的示范性引导,职能教育的认知性引导等。

(六)立体性——结构特征

领导结构是一个多元交织的立体性结构,有分层次的领导,如组织层次的领导、群体层次的领导等,有分系统的领导,如业务系统的领导、人事系统的领导等,组织中所有不同单元的领导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元性、统一性、立体性的组织结构。

(七)权责性——形式特征

领导行为区别于部属行为的形式特征就是它的权责性,即领导行为的运行要以所在组织的公共权力为保障,要对所在组织的公共行为负法定的责任。

(八)互动性——关系特征

领导行为是领导者与其部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的体现,领导者是行为过程的发动者和带动者,其部属是行为过程的受动者和能动者,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客观性能决定着领导目标实现的价值效果。

三、领导类型

(一)按权益关系划分

1.归属型领导:即组织的资产所有权和利益所得权均归属于组织的领导者个人所有,领导行为的功能属性具有为己的性质。

2.公共型领导:即组织的资产所有权和利益所得权均不属于组织的

领导者个人所有,属于组织成员或所在社会公共所有,领导行为的功能属性具有为公的性质。

(二)按社会性质划分

1.公社制社会的领导:公社制社会的社会领导是自然型的集体式领导,这是一种符合原始的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原始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导模式。

2.私有制社会的领导:私有制社会的社会领导是统治型的专制式领导,这是一种符合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体现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导模式。

3.公有制社会的领导:公有制社会的社会领导是服务型的民主式领导,这是一种符合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导模式。

(三)按组织属性划分

1.公有制组织的领导:是指公有制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服务于组织的领导。

2.私有制组织的领导:是指私有制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归属于组织的领导。

3.合营制组织的领导:是指合营制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受命于组织的领导。

(四)按组织职能划分

1.政治组织的领导:即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政府部门的领导。

2.经济组织的领导:即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企业组织的领导。

3.文化组织的领导:即社会文化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文化团体的领导。

4.教育组织的领导:即社会教育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学校系统的领导。

5.科技组织的领导:即社会科技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科研部门的领导。

6.卫生组织的领导:即社会卫生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卫生部门的领导。

7.体育组织的领导:即社会体育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体育团体的领导。

8.军事组织的领导:即社会军事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军队系统的领导。

9.宗教组织的领导:即社会宗教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宗教团体的领导。

(五)按领导系统划分

1.业务领导:也称行政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业务工作的领导。

2.人事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人事工作的领导。

3.党团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党务工作和团务工作的领导。

4.后勤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后勤工作的领导。

(六)按领导层次划分

1.高层领导:即负责组织整体的决策、组织、人事、思想教育等工作的领导系统。

2.中层领导:即负责中层群体的决策、组织、人事、思想教育等工作的领导系统。

3.基层领导:即负责基层群体的决策、组织、人事、思想教育等工作的领导系统。

(七)按领导结构划分

1.职能层次的领导:是指组织中负责各个职能层次的决策、组织、人事等领导工作的领导成员。

2.职能部门的领导行为:是指组织中负责各个职能部门的决策、组织、人事等领导工作的领导成员。

(八)按领导体制划分

1.集权制领导与分权制领导:是指按决策权力的使用形式划分的领导类型。 所谓集权制领导是指相关事项的决策权由领导者集中掌握,其部属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所谓分权制是指领导者与其部属按各自的职责规定分别拥有与职责相一致的决策权;一般情况下,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适合于实行集权制的领导,常规工作的具体问题的决策适合于实行分权制的领导。

2.一体制领导与分离制领导:是指按所属部门的隶属关系划分的领导类型。 所谓一体制领导是指组织所属的各职能层次的各职能部门,都统一隶属于同一个领导职能系统的领导,所以又称一元化领导;所谓分离制领导是指组织所属的各职能层次的各职能部门,都分别隶属于对应的领导职能系统的领导,所以又称多元化领导。

3.首长制领导与委员会制领导:是指按决策系统的职能形式划分的领导类型。 所谓首长制领导是指根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基本原则,领导者在决定职权范围内的常规工作时,实行领导者个人负责制,即运用领导者的职权,根据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制定决策;所谓委员制领导是指根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基本原则,领导者在决定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时,实行领导者集体负责制,即通过委员会的形式,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制定决策。

(九)按领导效能划分

1.有效领导:即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从而实现了领导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领导。

2.无效领导:即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而未能实现领导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领导。

(十)按领导价值划分

1.正确领导:即其行为表现符合于组织的正确目标和合理规范要求的领导。

2.错误领导:即其行为表现违背了组织的正确目标和合理规范要求的领导。

四、领导权威

(一)领导权威的涵义

所谓领导权威,也称领导影响力,是指在领导行为的运行过程中,由组织赋予的领导职权、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行为表现等结构因素,在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 领导目标和领导体制以及领导部属的综合素质和行为表现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下,所形成的引导、带领其部属共同工作的作用力。

(二)领导权威的因素

1.构成因素

(1)权力性因素:即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责权限,领导职权是构成现代领导权威的条件因素和保障因素;按照则权统一的原则,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责任和权力要一致,否则会对领导权威产生不利的影响。

(2)素质性因素:即领导者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领导素质是构成现代领导权威的导向因素和价值因素。

2.制约因素

(1)组织因素:组织目标和领导目标是否正确、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是否合理、组织规范和领导规范是否科学等。

(2)对象因素:领导对象即被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对象与领导者的关系、领导对象对组织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等。

(三)领导权威的功能

1.导向功能:即领导权威具有引导领导部属行为方向的作用。

2.动力功能:即领导权威具有带动领导部属行为运行的作用。

3.维护功能:即领导权威具有维护领导部属行为关系的作用。

4.实现功能:即领导权威具有保障实现领导行为目标的作用。

五、领导观念

(一)关于领导成员的观念

1.传统观念:天赋论是传统观念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领导才能是个人的天赋,领导人才是社会的天才,这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唯心主义的领导观。

2.现代观念:修养论是现代观念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领导才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经过自觉的修炼而逐渐培养起来的,领导人才是在领导实践的磨炼中脱颖而出的,这是在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唯物主义的领导观。

(二)关于被领导者的观念

1.传统观念:矛盾性、服从性是传统观念对被领导者的基本认识,即认为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能是矛盾的,对被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必须是绝对服从。

2.现代观念:互惠性、能动性是现代观念对被领导者的基本认识,即认为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是互惠的,对被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以实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共同目标。

(三)关于领导效能的观念

1. 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是领导者个人,古代历史上只要是明君当朝就天下大治,如果是昏君当道则天下大乱,这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表现。

2.现代观念:现代观念认为决定领导效能的因素是综合性的,既有领导成员的因素,也有领导对象的因素,既有组织内部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关于领导权威的观念

1.传统观念:传统观念认为权力是决定领导权威的根本因素,所以领导者只要拥有绝对的权力,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2.现代观念:现代观念认为决定领导权威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职权、素质、组织、对象等各方面的因素,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是各种因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关键因素;同时认为不能使领导职权绝对化,而要树立权力互动、权力效价、权力对应等新的权力观,即权力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权力的效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应该根据工作职责适度分权以对应于工作职责的需要。

六、领导规律

(一)领导规律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