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18

第18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5)

(6)能力互补原则:一是指在群体组合时根据工作职能的需要和能力合成的规律,把具有不同能力特征的成员组合在一起,以符合多样性工作对不同能力特征的要求; 二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工作协作的需要和能力合成的规律,把具有不同能力特征的成员安排在一起,以实现能力特征的互补性,既避免不必要的能力冲突,又争取能力组合的优势互补。

(三)性格

1.性格涵义

性格是主体行为作用于具体对象时,由自我内在的个性风格和外显的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自我特有的,并在主客观条件制约下通过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个性风格特征。

2.性格要素

(1)构成因素:自我的个性风格——内在的主观性因素,是自我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内在的自我特征; 自我的表现方式——外在的客观性因素,是自我在行为过程中自觉与自发形成的习惯性的表现方式。

(2)制约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在因素,包括不同的行为对象、行为环境等。

3.性格特征

(1)综合性——结构特征:性格是自我的各种生理因素和其他心理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结构化的个性风格在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上的综合体现。

(2)外显性——表现特征:性格是自我通过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外显性的心理现象。

(3)养成性——形成特征:性格是自我在较长时间的心理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觉和自发的方式,逐步养成的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风格。

(4)稳定性——过程特征:性格的综合性结构和养成性形成使性格在表现过程中就具有了持续、一贯、经常等稳定性的特征。

(5)习惯性——方式特征:性格在表现过程中所形成的持续、一贯、经常等稳定性特征,就促使性格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表现方式,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行为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以习惯性的方式表现自我的性格特征。

(6)特定性——功能特征:性格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属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指的就是这种个人心理的普遍现象;再者,世上会有形体相同的人,但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如孪生兄弟和姐妹等。 正是这种个人特有的属性特征,不但成为人际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而且成为人际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

4.性格类型

(1)按基本属性划分:一是人的自然性格:包括年龄性的性格,如少儿的性格、成年人的性格、老年人的性格等;性别性的性格,如男性的、女性的等;体质性的性格,如体质健康者的性格、体质衰弱者的性格等;体形性的性格,如体形均衡者的性格、体形失衡者的性格等;体能性的性格,如体能正常者的性格、体能异常者的性格等。 二是人的社会性格:

包括民族性的性格,如东方人的性格、西方人的性格等;阶层性的性格,如优势群体的性格、弱势群体的性格等;地域性的性格,如我国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的性格等;时代性的性格,如传统人的性格、现代人的性格等;职业性的性格,如商人的性格、军人的性格等;人际性的性格,如;亲属性的性格,如父母的性格、儿女的性格、夫妻的性格等。

(2)按心理倾向划分:理智型的性格,也称认知型性格,即在行为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符合自我客观认知的表现方式,对事物作出客观、理性的行为反应的性格特征;感情型的性格,也称情绪型性格,即在行为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符合自我感情体验的表现方式,对事物作出主观、感性的行为反应的性格特征;意志型的性格,即在行为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符合自我意志品质的表现方式,对事物作出主观、理性的行为反应的性格特征。

(3)按内外倾向划分:外向型性格,又称外倾型或开放型性格,即习惯于关注外在的社会事物,倾向于在社会交往中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希望与他人交流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体验,习惯于进行自我表现;内向型性格,又称内倾型或封闭型性格,即习惯于关注内在的个人情感,不倾向在社会交往中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喜欢安静地做个人感兴趣的事,不习惯进行自我表现。

(4)按行为方式划分:自主型性格,又称独立型性格,即习惯于独立思考、自主抉择,一般不轻易迎合他人的意志;随和型性格,又称顺从型性格,即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附和他人的意见,一般不轻易坚持自己的主见。

5.性格表现

(1)表现的实际状态:表现正常,即性格表现得与以往的性格相一致;表现反常,即性格表现得与以往的性格不一致。

(2)表现的主观方式:表现真实,即性格表现得与自我真实的性格相符合;表现失真,即性格表现得与自我真实的性格不符合。

(3)表现的特征区别:表现突出,即性格表现得与他人的性格有明显的不同;表现一般,即性格表现得与他人的性格区别不明显。

(4)表现的客观效果:表现适宜,即性格表现得与特定的对象和环境相适应;表现不当,即性格表现得与特定的对象和环境不相适应。

6.性格原则

(1)性格对应原则:是指按照专业工作的不同要求选用具有相应性格特征的人员,使工作人员的性格特征符合于专业工作的不同要求,发挥性格特征对专业工作的积极作用,抑制性格特征对专业工作的消极影响。

(2)性格调节原则:根据工作情境的变化和达成目标的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与自我经常性的性格特征不相协调的因素,应该利用一般人具有的混合型性格特征这一客观条件,对自我进行必要的性格调节训练以形成必要的应变心理准备,在工作实践中当不协调因素实际出现时能够及时地自觉调节自我的性格特征,以针对特定的情境做出恰当的性格反应。

(3)性格互补原则:一是指在群体组合时根据工作职能的需要和性格融合的规律,把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成员组合在一起,以符合多样性工作对不同性格特征的要求; 二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工作协作的需要和性格融合的规律,把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成员安排在一起,以实现性格特征的互补性,既避免不必要的性格冲突,又争取性格组合的优势互补。

(4)性格修养原则:是指自我要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变化的规律,在科学的性格理论的指导下,在工作、生活等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自我的主客观实际自觉地进行自我的性格修养,不断克服自我性格结构中的弱点,努力培养自我性格结构中的优点,使自我在工作和生活实践的磨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第三节)制约个体行为的共性因素

一、一般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经济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的经济领域,通过相关内容和形式的劳动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以共同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要素为主要结构成分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特征,体现了一定社会的经济规律的社会文化体系,这种同一社会领域中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必然成为制约本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共同性因素。

2.社会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域,通过相关内容和形式的劳动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以共同的政治体制、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关系整合机制等要素为主要结构成分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特征,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政治规律的社会文化体系,这种同一社会领域中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体系必然成为制约本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共同性因素。

3.社会思想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领域,通过相关内容和形式的劳动创造而逐步形成的和发展,以共同的思想体制、思想内容和思想表现形式等要素为主要结构成分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思想规律的社会文化体系,这种同一社会领域中共同的社会思想文化体系必然成为制约本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共同性因素。

4.社会科教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的科教领域,通过相关内容和形式的劳动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以共同的科教体制、科教内容和科教方式等要素为主要结构成分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科教特征,体现了一定社会的科教规律的社会文化体系,这种同一社会领域中共同的社会科教文化体系必然成为制约本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共同性因素。

(二)社会心理因素

1.民族心理:是指不同民族在各自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变化的相应的社会心理表现,是一种以共同劳动为基础,以共同地域为条件,以共同规范为形式,以共同语言为标志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反映了民族特征、体现了民族同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必然成为制约同一民族个体成员行为表现的共同性因素。

2.时代心理:是指不同时代在特定社会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变化的相应的社会心理表现,是一种以相同的社会劳动为基础,以相同的社会思想为条件,以相同的社会规范为形式,以相同的社会时尚为标志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融合的社会心理现象,必然成为制约同一时代个体成员行为表现的共同性因素。

3.职业心理:是指不同职业在相关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变化的相应的社会心理表现,是一种以同一职业的社会需要为基础,以同一职业的社会职能为条件,以同一职业的行为规范为形式,以同一职业的行为方式为标志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反映了职业特征、体现了职业趋同的社会心理现象,必然成为制约同一职业个体成员行为表现的共同性因素。

4.阶层心理:是指不同阶层在各自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变化的相应的社会心理表现,是一种以社会体制为基础,以社会地位为条件,以阶层划分为形式,以分层标准为标志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反映了阶层特征、体现了阶层意愿的社会心理现象,必然成为制约同一阶层个体成员行为表现的共同性因素。

二、特定因素

(一)社会性因素

1.所在社会组织的环境因素:包括所在社会组织的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等。

2.所在工作群体的环境因素:包括所在工作群体的结构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等。

3.所在工作岗位的环境因素:包括职能岗位规定的职务、职责、职权、职酬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