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11

第11章 组织行为的运行(1)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运行的设计、运行的程序、运行的体制、运行的结构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运行的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

组织设计是组织的决策者在一定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在组织运行的价值需要、基本条件、客观规律的制约下,对构成组织行为运行的程序、体制、结构等主要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以制定组织行为运行所必须依据的组织方案和计划方案。

(二)涵义分析

1.组织设计的属性:对组织行为运行的统筹规划。

2.组织设计的内容:组织运行的程序、组织运行的体制、组织运行的结构。

3.织设计的目的:制定组织行为运行的组织方案、计划方案、实施方案。

二、组织设计的理念

组织设计的理念是指组织设计者根据对组织运行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所确定的用来指导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思想。

(一)工作为主的设计理念

工作为主的设计理念是20世纪初期组织设计者根据对组织运行的功能内容的认识,逐步形成的组织设计思想,该理念认为业务工作是组织运行的主要内容,组织设计应该围绕着业务工作的需要及其特征进行,即是说组织设计应该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二)成员为主的设计理念

成员为主的设计理念是20世纪30年代后,组织设计者根据对组织运行的功能要素的认识所形成的组织设计思想。 该理念认为组织成员是组织运行的主要因素,组织设计应该围绕着组织成员的需要及其特征进行,即是说组织设计应该主要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三)综合权变的设计理念

综合权变的设计理念是20世纪60年代后,组织设计者根据对组织运行的功能结构的系统性认识所形成的组织设计思想。 该理念认为组织运行是由组织工作、组织成员、组织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组织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组织工作、组织成员、组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需要及其特征,根据多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功能结构进行有机统一的综合设计,并根据多种因素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创新组织设计,即是说组织设计应该系统解决“做什么”、“谁来做”、“在什么条件下做”等综合性的问题。

三、组织设计的要素

(一)制约要素——是组织设计所要依据的权变性因素

1.组织运行的价值需要

(1)社会公众的价值需要:组织设计要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众利益为导向。

(2)组织发展的价值需要:组织设计要以满足组织需求、实现组织利益为目的。

(3)组织成员的价值需要:组织设计要以满足成员需求、实现成员利益为保证。

2.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

(1)组织运行的一般规律:即各类组织运行的普遍规律,如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等。

(2)组织运行的基本规律:即相关组织运行的共同规律,如组织行为的行业特征等。

(3)组织运行的特殊规律:即特定组织运行的不同规律,如组织行为的客观条件等。

3.组织运行的内部条件

(1)主观条件:组织的思想、领导的态度、成员的心理、职工的关系等。

(2)客观条件:成员素质、技术水平、专业设备、产能规模、财力状况等。

4.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

(1)公众的需求变化:组织设计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的。

(2)行业的发展趋势:组织设计要以行业发展为背景,要以适应行业发展为条件。

(3)时事的相关影响:组织设计要以时事变化为契机,要以应对时事变化为策略。

(4)社会的法规政策:组织设计要以法规政策为依据,要以符合法规政策为准则。

(二)构成要素——是组织设计所要组合的结构性因素

1.专业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业务技术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业务分工和相互协作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2.程序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业务技术的要求,对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排列顺序和相互衔接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程序化运行、程序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3.规范因素:这是根据组织属性和组织目标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依法管理、规范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4.标准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管理和业务技术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质量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5.层次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管理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职能层次、责权层次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系统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6.幅度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管理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职能部门、职能岗位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效率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7.编制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管理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各级各类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科学化管理、效益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编制设计的关键是编制定员,编制定员是组织根据已定的业务方向和业务规模,科学合理地确定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是组织合理用人的数量限制和职位标准,是组织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定员以组织常设的机构和职位为对象,使用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机构定员法、职责定员法、岗位定员法、效率定员法、比例定员法、设备定员法等。

8.能本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管理和业务技术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各级各类岗位的任职能力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现代组织实行科学化管理、能本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设计要在能力阈限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能级对应、能质对应的要求进行。

9.信息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管理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信息传播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各类组织在信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信息传播的设计包括传播主体、传播体制、传播方式、传播工具等内容。

10.物质因素:这是根据组织目标和业务技术的要求,对组织运行中的物质设施、物质配置进行设计的组合要素,是所有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四、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组织设计要以有效实现组织正确的价值目标为导向,要按照组织目标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的程序、体制、结构等进行必要的设计,使组织设计正确、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程序统一原则

组织设计的运行程序要符合组织目标的要求,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要按照目标指引的统一方向协调发展,为实现统一目标发挥各阶段应有的行为功能。

(三)体制科学原则

组织设计的运行体制要以符合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有效实现组织正确的价值目标为中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为保证。

(四)结构合理原则

组织设计的运行结构要符合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要体现组织运行各要素、各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体现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

(五)责权明确原则

组织设计的职能部门、职能岗位的工作职务、工作职责、工作职权等必须规定明确,要符合组织目标的统一要求,符合业务分工的统一要求,符合相互协作的统一要求,符合有效管理的统一要求。

(六)集约高效原则

组织设计的业务方式、资源配置等因素要符合现代组织运行的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等时代要求。 要通过科学测算、优化组合,使组织的业务方式和资源配置能够做到集中节约,发挥高效能,产生高效益。

(七)整体协调原则

组织设计的结构性因素要适应制约因素的发展,与制约因素相协调;组织设计的运行程序、运行体制、运行结构要符合组织目标的要求,要有机统一、相互协调。

(八)创新发展原则

组织设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组织运行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设计思想,不断创新设计机制,不断创新设计方法,使组织设计的运行程序、运行体制、运行结构能够得以不断创新,以符合组织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组织运行的程序

任何事物的运行都有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事物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内容、形式、功能的变化而表现为不同阶段,各个阶段由于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而在运行中客观形成了一定的过程顺序。 组织行为的运行也不例外,它也有体现自身客观规律的运行程序。 组织运行的程序依照先后顺序,分为劳动资源输入、劳动资源配置、业务工作开展、劳动产品输出等四个阶段。 其中,前后两个阶段是在组织外部进行的,是通过社会交换实现的; 中间两个阶段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是通过内部管理实现的。

一、组织程序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

组织程序是指根据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设计要求,组织行为在运行过程中因行为的内容、形式、功能的时序变化而形成的,由资源输入、资源配置、专业工作、产品输出等既相对分别、又有机统一的不同阶段,按照其内在联系排列而成的组织运行过程的结构顺序。

(二)涵义分析

1.组织程序的属性组织程序即组织行为运行过程的结构顺序。

2.组织程序的阶段

(1)阶段的内涵:组织行为的内容、形式、功能在运行时序上的不同表现。

(2)阶段的特征:既相对分别、又有机统一。

(3)阶段的划分:资源输入、资源配置、专业工作、产品输出等。

3.组织程序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客观条件,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主观条件,组织运行的设计要求。

(2)形成的原因:组织行为的时序变化。

4.组织程序的特征

(1)结构特征:是指组织运行程序的内外部结构特征。 在组织运行程序的四个阶段中,第一、第四两个阶段是在组织的外部通过社会交换进行的,其中第一阶段决定了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第四阶段决定着组织运行的发展方向;第二、第三两个阶段是在组织内部通过协作劳动进行的,其中第二阶段形成了组织运行的组织形式,第三阶段实现着组织运行的职责功能。

(2)时代特征:是指组织程序管理的内外部时代特征。 在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相对落后的传统时代,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组织内部的专业工作、实现专业工作的职能目标。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程序对组织管理的作用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经济市场化和社会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事关组织生存的劳动资源和事关组织发展的战略方向等基本问题,因此组织管理的重点就发生了时代性的战略变化,由传统的集中于内部监控转变为优先于外部协调,组织内部的管理也必须服从外部管理的需要。 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之前资源由政府统一调配,产品由政府统购统销,组织管理集中于内部,相对简单、容易得多;改革之后资源由组织自行筹措,产品由组织自行销售,组织管理优先于外部,变得复杂、困难得多。 这也正是我们的现代组织管理者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自觉掌握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自我的管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组织管理需要的重要的时代原因。

二、劳动资源的输入

资源输入是组织运行程序的第一个环节,是组织通过社会交换的方式,从组织外部环境中输入组织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社会资源的行为过程。

(一)资源类型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劳动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也称为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产生的能量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动力,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正是反映了现代组织的这一运行规律。 人力资源的输入要以人力资源计划为依据,并且要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来进行。

2.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组织劳动的原料和能源,是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 物力资源的输入要以组织业务为依据,并且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3.财力资源:财力资源是商品经济时代组织运行的基本资源,是组织开展业务的经济保障。 资本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财产价值的体现,是现代组织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是组织运行的物质媒介。

4.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中组织运行的导向性资源和动力性资源。 信息是组织决策的客观依据,组织运行中的各项决策都是在社会信息的引导下对相关行为作出的选择;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信息就成为组织竞争的关键因素,成为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5.时空资源:时空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任何组织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现在土地资源的价值与日俱增;任何组织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现在时间资源的价值也是与日俱升。

(二)输入方式

组织输入资源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组织进行专业生产的必要中介。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输入的方式主要是行政调配,即组织的劳动资源由政府按计划统一分配;在市场经济时代,资源交换的方式是社会的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相结合的方式。

1.直接交换:是组织通过市场机制即商品交换的形式获得组织运行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2.间接交换:是组织通过行政机制即财政收支的形式获得组织运行所需要的有关资源。

(三)输入原则

1.量出为入原则:根据组织业务的产能规模和产出需求输入相应的资源。

2.量力而行原则:根据组织业务的实际条件和发展状况输入必要的资源。

3.科学预测原则:根据组织业务的发展前景和需求变化输入所需的资源。

4.计划可行原则:根据组织业务的可行计划和资源计划输入有效的资源。

5.权变调整原则:根据组织业务的实施情况和变化调整输入急需的资源。

6.合理合法原则:根据组织业务的客观规律和法规政策输入有益的资源。

三、劳动资源的配置

资源配置是组织运行的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在运行中按照组织设计方案的规定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把组织开展业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分配、安置到各个系统、各项工作的资源组合过程。

(一)配置类型

1.系统型配置:即按照组织系统的划分进行资源的分类配置,这是为了符合系统管理、资源共享的要求而形成的常规型的配置类型。

2.工作型配置:即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资源的综合配置,这是为了满足新建项目、临时任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变通型的配置类型。

(二)配置方式

1.行政分配:按行政责权的划分进行分配,是适合行政系统的资源分配方式。

2.定额分配:按计划规定的数额进行分配,是适合程序管理的资源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