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10

第10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4)

(1)价值先进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价值观念先进、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原则。

(2)设计科学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设计符合客观规律、客观实际的科学原则。

(3)领导表率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领导人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原则。

(4)全员参与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积极实践的原则。

(5)内涵丰富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内容要兼收并蓄的原则。

(6)形式多样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符合内容要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化的原则。

(7)体系有效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体系合理以符合组织运行有效需求的原则。

(8)实践创新原则: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坚持随着组织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进步的原则。

4.建设组织文化的有效方式

(1)实践总结的方式: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循序渐进地促进组织文化的发展。

(2)学习借鉴的方式:从组织的实际出发,正确学习借鉴相关组织的先进文化,以促进本组织的文化发展。

(3)自主创新的方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实践的自主创新以实现组织文化的自主创新。

(二)组织文化的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组织科学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组织行为的管理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组织行为研究的新发展

组织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组织行为的研究在新阶段的思想特征。

(1)文化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研究与社会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组织行为运行的规律,不再把组织行为看成是人们客观形成的社会现象,而是看成人类能动创造的社会文化,看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组织行为和其他社会文化体系一样,是人类在社会运行中按照客观规律创造的组织文化体系,从而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到文化性研究的高度。

(2)全面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把对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的研究与对组织整体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到全面性研究的广度。

(3)系统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具有自身文化内涵、具有自身客观规律、具有自身系统结构的文化体系,由此就决定了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组织行为的基本方法必须是系统性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具体、客观地认识和反映组织文化体系的结构关系。

(4)开放性研究: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社会文化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看作是各种社会因素与各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就决定了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组织行为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开放性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联系中深入、全面地认识和反映决定组织行为运行的文化因素。

2.组织行为管理的新发展

组织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组织行为的管理在新时期的思想特征。

(1)人本化管理: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决定性因素,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需求看作是推动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使组织行为的管理真正进入到人本化管理的新时代。

(2)形象化管理:组织行为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人格化的组织形象有机统一的表现过程,认为组织形象是组织的主观努力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统一,是组织的内在涵义与外在表象的有机统一,是组织的具体行为与整体表现的有机统一,是组织的公关传播与公众的能动反应的有机统一,是公众的科学认知与审美感受的有机统一,是公众的理性判断与感情认同的有机统一,因此倡导和实践有机统一的形象化管理的思想和方式。

(3) 自主化管理: 组织文化理论把现代组织中的人看成是“文化人”,或称“文化自由人”,即具有思想性、自觉性、能动性等主体特征的现代人。 认为现代“文化人”与组织之间应该是平等自由的劳动协作关系,而不应该是传统的雇佣关系或依附关系,所以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方式必须适应现代“文化人”的基本特征,应该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为特征的自主化的现代管理方式。

(4)艺术化管理: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行为的运行看作是现代“文化人”的能动创造过程,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组织管理的关键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必须全力实行艺术化的管理方式,这就是既要坚持符合组织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化管理,又要实行符合组织运行客观实际的创新性管理;要把组织管理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充分发挥组织管理的人员、目标、品格、技巧等“软件”要素的功能,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的结构、制度、策略等“硬件”要素的效能;要切实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制度性与开创性的有机统一,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艺术化的管理方式。 实践证明艺术化的管理方式是切实推进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管理艺术的本质涵义就是管理创新。

(第五节)组织行为的动机要素——组织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

(一)涵义表述

所谓组织目标是指社会组织在组织运行的内外条件和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下,根据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然形成并不断调整的置于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种具体行为之前的多层次、 多方面的方向指标、任务体系、方略要求,它是决定组织行为实际存在的价值体现,是推动组织行为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涵义分析

1.属性

(1)一般属性——生存与发展:这是所有组织永恒的目标,也是每个组织共同的目标;生存是条件,发展是目的。

(2)具体属性——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行为运行的方向指标、任务体系、 方略要求: 方向指标是组织行为所设定的产生预期效果的性质规定,任务体系是组织行为所设定的产生预期效果的内容规定,方略要求是组织行为所设定的产生预期效果的方式规定。

2.特征

(1)必要性——价值特征:组织目标设定的方向、任务、标准等是组织运行所必需的。

(2)导向性——功能特征:组织目标是组织设定的用以引导组织行为运行的方向指标。

(3)前置性——结构特征:组织目标在组织行为各要素的结构关系中,位置处于组织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之前。

(4)层次性——体系特征:组织目标是由总目标与分目标等多层次的目标有机组成的统一体系。

(5)多项性——任务特征:组织目标也就是组织行为预先设定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其中主要包括专业任务、管理任务、后勤任务等。

(6)动态性——形态特征:组织目标总是随着组织环境和组织需要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动态性是组织目标表现形态的基本特征。

二、组织目标的功能

(一)引发功能:引起组织行为的发生。

(二)导向功能:指导组织行为的方向。

(三)推动功能:推动组织行为的运行。

(四)统一功能:统一组织行为的方式。

(五)整合功能:整合组织行为的关系。

三、组织目标的类型

(一)按照时间划分

主要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

(二)按照意义划分

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策略目标等。

(三)按照要求划分

主要包括约束目标、参照目标等。

(四)按照关系划分

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分类目标等。

(五)按照内容划分

主要包括阶段目标、项目目标等。

(六)按照效能划分

主要包括有效目标与无效目标等。

(七)按照价值划分

主要包括正确目标与错误目标等。

四、组织目标的设置

(一)目标设置的重要意义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体现了持续发展的正确需要。

3.体现了利人利己的价值准则。

4.体现了目标管理的本质意义。

5.体现了行为过程的客观规律。

(二)目标设置的客观条件

1.组织内部的条件

(1)组织体制——决定组织目标设置的组织条件。

(2)组织成员——决定组织目标设置的主体条件。

(3)组织技术——决定组织目标设置的专业条件。

(4)组织设施——决定组织目标设置的物质条件。

2.组织外部的环境

(1)一般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

(2)所在的行业环境:包括国内与国际的行业环境、同一行业与相关行业的环境等。

(3)特定的公众环境:包括目标公众与一般公众、行为公众与知晓公众等。

(4)变化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供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三)目标设置的价值准则

目标设置的价值准则决定着组织目标功能性质的好坏,是设置正确的组织目标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

1.合理性:组织目标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社会公众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导向,目标的实现要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对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产生积极影响,这是设置正确目标的导向规则。

2.合法性:组织目标的设置要符合社会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组织的基本制度,这是设置正确目标的法定规则。

3.科学性:组织目标的设置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既要符合组织运行的客观规律,也要符合目标对象的客观规律,这是设置正确目标的客观规则。

4.有效性:组织目标的设置要符合组织的价值需求,符合组织发展的客观实际,要能够促进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利益,产生组织设置目标的预期效果,这是设置正确目标的主体规则。

(四)目标设置的技术标准目标设置的技术标准决定着组织目标功能效果的高低,是设置高效的组织目标必须认真坚持的标准。

1.明确性:目标的内容、标准、时限等要明确。

2.适度性: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度,目标难度太大难以实现,难度太小没有激励效果。

3.可行性:目标要符合主客观实际,要具备实现目标的主客观条件。

4.责任性:目标设置要有具体的责任主体,目标达成要有具体的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