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47

第47章 人格缺失篇(5)

武则天派官吏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乱招了一些假口供,这样,他审问一个人就会牵连到几十个几百个人。株连越广,案情就越大。

办案的官吏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许多证据。周兴、来俊臣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

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意图谋反。她一听,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太监把武则天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

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周兴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了,连连称赞说:“好办法,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用火烤那只大瓮。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

结果,周兴被革职流放到岭南(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去。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来俊臣后来也被太平公主所杀。

■不自量力

◎成语释义

不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或者将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了。量:估量。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共丧师也,不亦宜乎!”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现在河南境内有两个小国,一个叫郑国,一个叫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开始派军队攻打郑国。尽管两个国家都很弱小,可是郑国的人力与物力比息国要多出很多,郑国的军事实力比息国也要强。

由于息国的实力赶不上郑国,所以它出兵攻打郑国,只能是连吃败仗。并且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息国因为战场上的失败,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国力越来越衰弱。

息国吃了败仗之后,一些眼光独到之人对息国的形势进行分析后断言,息国很快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

他们的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首先,息国不考虑自己国家到底有什么德行。第二,息国没有周密而正确地将自己国家的人力、物力以及军事实力好好估量一番。第三,息国对与自己亲近的国家并没有表示继续友好的意思,他们的关系不稳固。第四,息国没有讲清楚自己征讨郑国的正当道理。第五,息国不能查明用兵失利的过错和责任,也就没有找到错误的承担对象。

犯了以上这五条错误,如果再与别国发生战争,那就肯定会失败。这样一来,息国不是要亡国了吗?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没过几年,国力弱小的息国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国君的夫人也被楚王占有,成为他的玩物。

■心怀叵测

◎成语释义

有的人心存险恶,不可推测。

◎成语出处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马岱谏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处译文

马岱(对马腾)说:“曹操这个人,阴险毒辣,不可推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准备率兵南征,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谋士荀攸说:“周瑜刚死,可先打东吴,再打刘备。”曹操说:“如果大军南下,凉州太守马腾来袭击许都怎么办?”

荀攸说:“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马腾为征南将军,派他去征讨孙权,将他引进京来,然后消灭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张,当即派人去凉州召马腾进京。凉州太守马腾接到诏书以后,和几个子侄商量去还是不去。

儿子马超主张去。侄子马岱不主张去。马岱说:“曹操这个家伙,阴险毒辣,心怀叵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马腾没有听从马岱的话,带着五千凉州兵来到京都,后来果然被曹操所杀。

■乘人之危

◎成语释义

趁着别人有危难之时,对他进行要挟或打击。

◎成语出处

《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成语故事

东汉时,盖勋由于为人正直、才能出众,被举为孝廉,担任长史之职。他所在的郡归凉州管辖,而凉州刺史梁鹄和他私交甚厚。

当时,受梁鹄管辖的武威太守整日胡作非为,坏事干绝。老百姓苦不堪言,对太守恨之入骨。梁鹄的属官苏正和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他依照法律,对武威太守的罪行进行严肃查处。可是,粱鹄却担忧起来,害怕他这样做会开罪权贵,从而牵连到自己,因此寝食难安。于是,他找到好友盖勋,一起商量对策。

盖勋平时与苏正和关系不好。有人觉得梁鹄恰好对苏正和厌恶起来,就劝盖勋趁机说几句谗言,借好友之手杀了苏正和。盖勋对于这个提议非常反感,义正词严地说:“为个人的私事而害死良臣,这是不忠的做法;趁别人危急之际对他进行打击,这是不仁的行为。”

盖勋不进谗言,反而为苏正和说好话。他对梁鹄打了一个比方:“喂养鹰鸢,要让它凶猛起来,才能为您捕获到大批猎物。现在它非常凶猛,正好为您所用,您却一心把它杀掉。既然这样,养它的用处又在哪里呢?”

■跳梁小丑

◎成语释义

比喻那些品格低下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

◎成语出处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

◎成语故事

战国时庄子和魏国的相国惠施是好朋友,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因此惠施认为没有用途的东西,不管再大也没有价值。

庄子反驳他说:“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看上去很灵活聪明。但野猫往往触到猎人的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却不能抓老鼠。

“其实物体的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使它的用途合乎自然天性。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乡土上和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叶繁茂,来往行人也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休息。

“因此,它并不因为无所可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而只是人白白替它操心罢了。”

■笑里藏刀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表面和善而心里阴险狠毒。

◎成语出处

《新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偏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号曰‘人猫’。”

◎成语故事

唐朝时,李义府家境贫寒,但知道用心读书,所以在唐太宗时顺利通过了对策考试,成为政府官员,一直做到门下省典仪(朝内典礼司仪)。

太宗死后,高宗李治登基,他又深得圣眷,升任中书舍人。高宗想废掉王皇后,立妃子武氏为后,他揣摩圣意,全力支持。这样,他由于拥立新皇后有功,又高升为中书侍郎,掌握大权。后来他又当了中书令、右相,执掌一国的政务,权势惊人。

从表面看来,李义府温和谦逊,人们与他说话时,他总是微笑应对,让人觉得和蔼可亲。而实际上呢,他却是一个阴险之辈,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就不动声色地暗暗记在心里,寻找报仇的机会,进行无情打击。

所以,人们为李义府取了一个合乎他本性的绰号,叫“笑中刀”。又因为他表面柔顺,实际上屡屡谋害别人,大家背地里还称他为“人猫”。

他害人的事件可以举出很多。

例如,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绝色女子锒铛入狱,就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监狱的主管官吏毕正义,让他释放这名女子,然后又施巧计将这女子霸占。有一位知情的官员向官府告发,他为了自保,就逼迫毕正义自尽于狱中,还把检举者撤职流放。

后来,由于他坏事做绝,终于让人抓住了把柄,闹到天子那里。高宗大怒,将他流放到岭隽州(今四川省西昌一带)。

■口蜜腹剑

◎成语释义

形容那些恶人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故事

唐玄宗时,李林甫是当朝宰相,权势惊人。他与天子属于同一个宗族,才能出众,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造诣。天子非常喜欢他,让他做了十九年的太平宰相。但是李林甫人品低劣,专门与位高权重的人交往,而且总是采取阴险的手段,打击知识渊博、才能出众的人才。

他时常向天子身边的人献上金钱玉帛,让他们将天子的言行举止透露给他。有一次他听说皇帝对兵部侍郎卢绚非常器重,就担心卢绚夺了他的位置。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将卢绚降为华州刺史。不久,李林甫又借口此人因病不好好工作,对他进行降职处罚。这样一来,卢绚的大好前程就被他葬送了。

还有一次,皇帝对地方官严挺之非常赏识,李林甫知道后,对严挺之说:“我已经向皇上递了奏章,让你到京师来就医。”严挺之以为是好事,欣喜不已,对李林甫一再致谢。等到他进京后,李林甫向皇帝报告说:“严挺之年老体衰,得了中风之症,正在京城治病,不堪大用。”皇帝听了,觉得很惋惜,就打消了重用严挺之的念头。

李林甫虽然坏事做绝,可是在表面上又和和气气,说出来的话像蜂蜜一样甜。但知道真相的人,都明白他在背地里总是无情地坑害别人,心肠像宝剑一样厉害。所以人们常讲,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最后终于遭到了报应,他的下场是悲惨的。因为安禄山意图造反,朝廷矛盾重重,他虽然智谋颇多,却无力挽回危局,最后忧愁而死。